20081025/回望三十年代的大萧条

星星生活报杨森理财专栏/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屡屡被媒体提及可能演变成和八十年前的大萧条类似的经济危机。媒体向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吸引大众眼球的,但这番情景至少映衬了当年大萧条影响规模之大:连五大投行作鸟兽散、二房被接管、百年老店AIG在政府扶植下才踉踉跄跄没趴下、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储蓄银行破产案华盛顿互惠银行、Wachovia被花旗银行收购等等一系列登上报纸头条的危机串起来才能和1933年大萧条的前奏相“媲美”,从侧面反映出当年的大萧条又何其惨烈!

大萧条始于1929年,是现代历史上影响最深远、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它的结束时间因国家而异,有的国家30年代结束,而有的国家甚至40年代经济才恢复元气。大萧条始于美国,历史学家通常把1929年10月29日股市的崩溃视为大萧条的起点,这一天也称之为“黑色星期二”。具有黑色幽默效果的是,美国的大萧条状况直至1939年开始的二战经济才得以扭转,十足的发战争财。

在大萧条期间,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个人收入、税收、企业盈利、各个城市(特别是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都深受影响。建筑基本停止、农场由于谷物价格下跌40-60%而深受其苦,农业、矿业和伐木业受影响最重。正是有这次危机的铺垫,各国政治体系巨变,政府要么被推向左翼,要么被推向右翼,而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德国的阿道夫-希特勒利用这一时机上台并在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大萧条的演变

所谓罗马非一日建成,大萧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1930年的早些时候,股票市场已经恢复到1929年4月份的水平,但距1929年9月的峰值还差30%。为刺激经济,政府和企业在1930年上半年的开支比1929年的同期要大,但个人消费者由于在股票市场的巨大损失而降低了约10%的消费,同时1930年夏天的一场严重旱灾摧毁了美国的粮食生产中心。

在1930年早期,信贷充足且利率较低,但消费者不愿增加债务。截至1930年5月,汽车消费已经低于1928年的水平。物价开始下降,工资水平初时保持不变,但1931年也开始下降,保护主义的抬头更挫伤了国际贸易。

(二)大萧条的起因

经过了近80年,学术界还没有对大萧条的确切原因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来经济衰退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行为,也是对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有效调节,但对于为什么这个堪称良性调节阀的衰退演变成不可收拾的经济大灾难,经济学家莫衷一是。对于倾向于自由市场学说的学者,他们认为是政府的失误,如未能阻止银行的倒闭、降低货币供应等造成的;而坚信政府应在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一派认为,大萧条是自由经济的失败。

目前对于大萧条的理论主要划分为三个流派。第一个流派是传统的经典经济学,主要是关于货币和黄金的供应;第二个流派是结构理论,代表是凯恩斯理论。此派的共识是大规模的信心缺乏是危机演变的一个因素,很多人手握钱不消费,因为物价越来越低,手中的钱越来越值钱;第三派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论点是对资本-剩余价值的批判,认为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引起的。历史学家强调触发1929年大萧条的因素包括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股市崩溃,而经济学家如皮特-特敏认为英国返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制度是导火索。

1.债务

债务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美国。包括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内的宏观经济学家赞同由经济学家菲舍提出的债务紧缩理论。在20年代,个人和企业都依赖于廉价的信贷,个人可以借钱购买消费品如汽车、家具,而企业可以借贷用来扩大再生产。这种廉价的信贷造成了短暂的繁荣但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相当数量的债务。当债务积累到一定水平时,个人为了及时付清债务而降低消费时,企业的订单也开始下降。于是裁员开始,到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33%,744个银行倒闭(在30年代,共有9000个银行倒闭),仅1933年个人储蓄就损失了1400亿美元。

当银行变得绝望开始向个人索要债务时,个人根本没有能力在规定时间偿还债务。基于远期利润很差的预测,资本投资或建设在减少甚至停止。由于遭受巨大的信用损失和对未来经济的不看好,幸存下来的银行对于借贷更加保守。银行增强了准备金,放贷越来越少,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压力。正是由于这种恶性循环,使1930年的经济危机演变为1933年的大萧条。

2. 美联储的货币供应政策

货币主义者如米尔顿-弗雷德曼和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大萧条是由于当时的美联储做出的货币紧缩的错误决定和当时银行系统的危机引起的。美联储的不作为,造成了从1929年至1933年期间广义货币(M2)的供应量减少了1/3。

弗雷德曼认为,当时伴随着股票市场崩溃的经济衰退,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衰退。但当时一些大银行的倒闭,特别是美利坚银行的倒闭,制造了恐慌并迅速蔓延至地方银行,而美联储却袖手旁观。弗莱德曼认为,如果美联储给那些关键的银行提供紧急资金或只是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以提高流动性并在关键的银行倒闭后增加货币发行量,则其他银行不会追随那些倒闭大银行的后尘,并且货币供应量不会下降那么快。由于资金短缺,经商的业主得不到新的贷款,甚至不能更新旧的贷款,由此迫使很多生意不能再投资。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美联储对于货币供应的下降不采取措施呢?主要是由于监管法律的原因。当时美联储能够发行的信贷被法律制约,要求相应比例的黄金来抵押那部分信贷。在1920年代,美联储已经达到了允许发行信贷的上限。当时这种信贷的形式是美联储的即期票据(Demand Notes)。由于银行倒闭带来的恐慌,人们不再相信纸上的财富,转而要求兑现手上的纸币变为黄金。由于美联储已经达到发行信贷的上限,黄金实物的减少造成了信贷额度的大幅减少。大萧条以后的几年,私人拥有黄金被宣布为违法,这才减缓了美联储黄金的压力。

3. 奥地利学派的解释

奥地利学派探讨过大萧条的理论家包括奥地利经济学家弗莱德瑞驰-黑耶克和著有《美国大萧条》(1963)一书的美国经济学家马瑞.罗斯巴德。根据他们的观点,大萧条的根本起因是因为1920年代货币供应的膨胀,造成了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驱使的经济繁荣。成立于1913年的美联储应该承担绝大部分责任。而黑耶克在1929年2月写给奥地利经济研究学院的报告中声称,目前的经济繁荣在未来数月会崩溃。路德维格-麦斯同样预测到了这场金融灾难,在1929年早期他拒绝了在Kerditanstalt银行的一个重要职位,他说:“一场大的崩溃即将到来,我不想我的名字和这场灾难有任何牵连。”

20年代美国货币膨胀的一个原因是帮助努力返回一战前金本位的英国。由于返回金本位对于英国经济意味着通货紧缩的危险,根据罗斯巴德的见解,缺乏价格灵活性对英国意味着失业率急剧上升,于是英国政府向美国政府求救。美国接收到黄金的净流入,为帮助英国返回金本位更增加了货币通胀。英格兰银行的主席蒙塔古-诺曼和当时事实上的美联储负责人本杰明-斯壮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诺曼向法国和德国的中央银行施压要求货币通涨,但后者拒绝了。美国的货币通胀意味着英国也可以货币通胀,因为按照金本位,英国无法独自货币通胀。

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正是货币供应的膨胀造成了资本价格(股票及债券)和资本货物的不可持续性繁荣。当1928年美联储迟到的紧缩到来时,一场衰退已不可避免。大萧条前对经济的人为干预是一场灾难,而1929年以后政府试图刺激经济措施只是使情况更糟糕。政府的介入延迟了市场的调整而使完全复苏的道路更加艰辛。

同时罗斯巴德批判了弗莱德曼关于中央银行在增加货币供应方面失败的论断。罗斯巴德宣称美联储从1932年2月至7月购买了11亿的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持有量增加至18亿,整个银行储备金仅仅上升2.12亿。罗斯巴德认为美国民众对银行系统丧失信心,开始贮藏现金,而这是中央银行所不能控制的。出于对潜在的银行挤兑风险的担心,地方银行家在借出他们的储备金时无不小心翼翼,所以美联储很难增大货币通涨。

4. 政府赤字政策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解释,过低的社会消费导致收入和就业大规模降低。在高失业率的代价下,经济也许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所以凯恩斯派经济学家提出政府应该在经济危机时提高政府开支并减税。大规模的赤字开支、新的银行监管系统,和农产品价格的增高在1933年确实对美国经济有促进作用,但却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直到十年后,美国还没有恢复到192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1940年的失业率是15%,而1933年的失业率是25%。

5. 财富和收入的不均衡分配

1934年11月至1948年2月任罗斯福政府美联储主席的马瑞纳.伊寇斯在他1951年出版的《诱人的边界 》中阐述了他所认为的大萧条根源。在书中,伊寇斯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必须伴随着大规模的消费,而大规模的消费意味着财富的分配—不仅是现有财富,而且包括由生产产生的财富,以此给人们增加相当于国家经济体系所产生的货物和服务数量的购买力。

而1929至1930年整个经济体系却像真空泵一样把财富从大众手中吸空再分给少数资本家。由于消费大众没有了购买力,而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却越来越多,而且由于资本家的产品得不到充分的需求,随之他们也不会扩大再生产。就像一场扑克牌局,一个人赢了所有的筹码,其他人只能向赢家借,等赢家不愿意再借时 ,牌局就没办法玩了。社会经济也是这样,当财富落入少数寡头手中而他们又不愿意借给消费大众时,最终由于信贷的终结,经济陷于停顿。

当时在银行体系之外有着超乎寻常的私人债务来维持着高就业率。这些债务来自企业存款的大幅增长和高收入人群的储蓄。当时的私人债务增长了50%,这些高利息的债务,被用来作为房屋和办公室按揭、酒店建设、消费分期付款、股票经纪账户贷款及国外债务等。这种由增加债务产生的经济刺激是短暂的,不能够维持长时间的高就业率。如果社会产出的分配能够更合理地被分配,企业和高收入个人少分配一些,而低收入人群多分配一些,则经济会更稳固。在当时如果把由公司和富人投进股市投机的60亿美元以某种形式分配给大众,例如降低产品价格或增加工资,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弱始于1929年的经济崩溃。

当债务人偿还债务时,自然就减少了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造成了过度生产的表象,而实际是缺乏消费。由此加剧了下一步的产品价格下滑和失业率上升,而失业率高企更进一步减少了产品的消费,消费的减少又反过来加剧失业率,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直至三分之一的人失业和全国范围内的收入减少50%,债务比例创下新高。固定支出如税收、铁路车费和其他水电费率、保险和利息与1929年相比基本一致,因此付完这些固定开支以后的用于消费的收入不足以支持全社会的经济运作。

(三)大萧条对于各国的影响 .

1. 澳大利亚:由于澳大利亚严重依赖农产品及工业产品出口,澳大利亚成为西方国家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32年澳大利亚失业率达到32%,国内骚乱不断;

2. 加拿大:加拿大是受大萧条影响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工业生产在1932年只有1929年的58%,国家收入降低到1929年的55%水平;

3. 法国:法国经济相对自给自足,受影响较小,但经济困难和失业造成了国内动荡;

4. 德国:德国的魏玛共和国受大萧条影响甚重,因为帮助德国经济恢复的美国贷款停止。失业率上升,政治体系走向极端,1932年后德国的战争赔款停止,当时德国已经偿还了1/8的赔款,纳粹党随后在1933年1月执政;

5. 日本:日本并未受很大影响,在1929至1931年间,日本经济仅下降了8%。当时的日本首相滨口雄信深谋远虑,推行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增加预算赤字,并贬值货币。1933年日本已摆脱萧条,30年代日本工业产量翻了一番;

6. 拉丁美洲:由于严重依赖美国投资,拉美经济也受到重创。智利、玻利维亚、秘鲁都深受其害,大萧条的结果是当地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兴起;

7.南非:由于世界范围内对贸易的减少,南非的农产品和矿物出口剧烈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1933年国家党的分裂;

8.苏联:由于脱离了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几乎没受什么冲击。由于苏联对大萧条的免疫,似乎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而共产党人开始在受影响的国家进行活动,引起西方对于共产主义革命的恐惧,使他们增强了支持反对共产主义的力度。

(四)大萧条中的简单数字

1300万人失业;1932年的工业产出比1929年下降了45%;1932年的新建房屋比1929年下降了80%;在1929至1932年间,约有5000家银行倒闭。

(作者杨森,MBA, CFP, FMA,416-508-7636)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