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许知远/铁板拍打水泥路面的声音,嘈杂刺耳。三个工人扶著脚手架,用脚揣著白色铁皮板,几下之后,应声落地,接著是下一块。这一块块铁皮曾被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广告牌,构成了一座尚未竣工的大嵆的外墙。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红、蓝、黄相间的喷绘广告覆盖在外墙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时,北京像是个被彩纸包装起来的大礼包,色彩鲜亮,娇娒欲滴。路灯上,车站灯箱,工地的外墙上,到处是类似的广告。华表、城墙、鸟巢与水立方体育馆,是最常用到的标誌——它们象徵著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北京。
但如今,这些铁皮板像是一具具死亡的软体动物,繍放在一起,那些娒丽的喷绘广告,早被撕去。如今人们谈论的是,添加了三聚青氨的奶粉和金融危机。不到两个月,奥运会已像是一桩歷史事件。在电视萤幕上,当回顾五月大地震场面出现时,则更是十足的陈年往事。至於,三、四月的西藏骚乱、奥运火炬传递,它们都曾吸引了整个国家的注意力,但现在像是不留痕跡的消失了。
或许人们已经叫嚷了很多年的速朽年代,但似乎从未像二零零八年这样显著过。一件接一件,每一次都佔据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后很快就是厌倦与遗忘。最大的影响与最迅速的拋弃,是这个资讯泛滥的準则。只有影响最大才能佔据人们稀薄的注意力;只有迅速拋弃,才能在清空头脑,为下一次资讯爆发腾出空间。
一场恶性循环已经发生。资讯的轰炸,使得人们陷入疲倦;因此,只有更令人震颤的事件出现,它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时间的连续感也消失了,每一段则从其过去与将来割裂开,每一段都像是自我封闭与自给自足的,时间的河流变成了一个个小池塘。闭上双眼,回忆过去的几个月,很有可能,你能记忆起的都只是一个个碎片,它们之间没有逻辑关係,你也很难从各自事件中,想到了什麼更深的含义。内心的疲倦、感受的无力,像是一种蔓延的病毒。
资讯革命对於中国的影响,比人们最初想像的要复杂得多。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受困於资讯匱乏,政治权力控制著资讯渠道,而普通人对此深感无力,如果能获得通畅的资讯,公眾会变得更有力量,中国社会将逐渐走向一个更多元的格局。互联网精神,不正是反叛权威、多中心的代名词吗?
但一切似乎并没有那麼简单。一些新的趋向反而越来越明显的展现出来。更多的资讯并没有使人们更开放,反而可能更封闭了。资讯时代的令人反讽的现象之一,一条爆炸性的资讯获得了全部的注意力,其他资讯反而被遮蔽了,我们以为接受资讯的渠道更宽了,但经常是更窄了;网路上聚集的舆论力量没有转化真正的社会进步,它经常是即兴表演式的,它瞬间即逝,似乎是围绕著媒体象徵而突然短暂的炫耀,参与者迅速在其喧闹中获得满足,然后没有兴趣关注其持续性变化,这种即兴式的介入,不足以塑造真正的社会运动,它是碎片化、单一化的;
人们放纵自己的情绪,使得公共空间迅速私人化,一场私人争吵、一种个人情绪,有可能迅速佔领整个网路空间,人们加入了一场自知毫无意义的群体游戏,而人们放任自己的理性的退化、思维的浅薄,而甘愿成为各种情绪的俘虏,只期待在每一次资讯轰炸中获得快感,其中的人们无法变成一个健康社会所渴望的公民,而经常成为了自我沉溺者……
这些新的因素,使得对此刻中国的判断,变得更加困难。公眾没有变得更独立,可能反而变得更容易被操纵;政治人物充满姿态感的行为,轻易赢得同情,人们似乎只喜欢表像;对於这个国家更长远的思考,都让位於短暂的需求,「即刻满足」、「即刻遗忘」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特徵……
没人清楚,这些新的社会特徵将怎样塑造中国。但过去十个月的经歷,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没有记忆的国家。它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可能使一个国家更强大。因为,它不太受困於内心的挣扎,它能丢掉所有的负担,能对各种牺牲视而不见,充满乐观的持续向前;另一方面它也使国家更脆弱,它将很难从昔日教训中获取经验,经常一次次的重复自己的错误,它也很难从歷史记忆中,提取出更深沉的智慧与情感,从而带来真正的创造力。
不过,这种创造与毁灭的并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徵,人们总是生机勃勃的重新开始。
许知远,二零零零年毕业於北京大学,现为《生活》杂誌的联合出版人,也是《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作家。他最近的一本书是《中国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