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BP社/5月28日,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到访中国,证实GE的确在考虑出售家电业务。在伊梅尔特确认出售消息的同时,海尔集团一高管也确认,公司重组美国通用电气(GE)家电业务已经有了明确的意向,并且在资金问题上有了初步解决方案,目前已经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进行了接触。与此同时,LG电子、三星电子也表示对并购GE家电业务很感兴趣。海尔为何并购GE家电业务?GE家电业务对海尔来说有何意义?它能否顺利完成并购?
中国企业欲重演“蛇吞象”并购之战
海尔并购GE好像在重演联想当年并购IBM的好戏,GE从实力和名气来说并不比IBM差,甚至要强于IBM。它在全球已经家喻户晓,目前是美国市值第二的大公司。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和经济放缓,GE家电分部现在面临困难,但伊梅尔声称出售GE是转型的需要,而不是经营困难。对于海尔的并购,业界称为是“蛇吞象”,因为海尔在实力、知名度方面都无法和GE相提并论,而GE开出的80亿美元的价码更是让海尔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对于选择出售,业界将其原因归于GE白电业务业绩的连续下滑。GE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在多个领域都保持着龙头地位。通用很多员工把它的成功归功于通用老板韦尔奇奉行的“数一数二原则”,这个原则的内涵是GE内部各个部门业务如果不能在行业内做到第一或第二,就应该卖掉。GE对其家电业务的要求也极高,虽然经过几番整合,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期,因此GE早就酝酿要出售家电业务。
前景虽好但海尔并购困难重重
与联想并购IBM类似,海尔并购GE最大的目的是想让GE品牌能够和自己的品牌形成互补。据了解,海尔凭借着最优的性价比在中低端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007年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在10%左右,排名第三。但它的品牌推广方面做得并不是特别出色,为了扭转海尔品牌的形象,海尔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例如在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投资建厂,制造高档电冰箱占领美国市场,以改变自有品牌的廉价形象。但是并未达到预期目的,海尔高端冰箱的销量十分有限。
所以海尔如果能成功并购GE家电,则可以实现低端和高端品牌的互补,并且海尔还可以吸收GE在管理、技术等经验,利用合并后的规模成本优势,扩大海尔在美国的影响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GE在美国白电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5%,如果加上海尔的10%,就能和惠而浦30%的市场占有率相抗衡,并且海尔的利润增长率还很强劲,有可能在数年之内赶超惠而浦。
但是海尔想要并购成功还是有很大难度的。首先海尔香港上市的海尔电器目前市值只有23亿港币,离收购价相去甚远,而指望靠增发新股完成收购也不太切合实际。而且海尔面前还有LG电子这个强敌,LG在资金实力及在美国的品牌影响力要胜过海尔一筹。
所以,借助外力来进行收购是海尔的上策。海尔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对GE家电业务的收购,联合其他基金或投资者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对GE家电业务的控股权。或者海尔还可以模拟联想靠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力量来收购。看来海尔的选择还是很多的,虽然困难很大,但成功机会也很大。
海尔成就霸业还需过三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海尔收购战虽然困难很大但是还是有希望成功的。如果海尔并购成功,如何才能顺利地整合GE并在美国白电市场上成就霸业呢?海尔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关是人员重组问题,如何使通用员工完全融入海尔,如何调动积极性并有效的管理。
第二是如何利用GE家电的渠道和服务网络,渠道利用得好坏直接关系海尔未来发展前景。如何确保产品不与GE家电直接竞争,如何全面发挥渠道的力量向美国市场销售海尔的中低端产品。
第三是如何让GE品牌在中国打开一个渠道,赢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及利润。海尔如何利用GE的品牌优势和研发能力入主中国渠道?如何让GE利用海尔现有的渠道获得更多的中高端市场份额?如何海尔成功并购后能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海尔的品牌及赢利都会得到很大提升。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海外并购?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家电企业的海外并购结果有喜有忧。TCL国际化成就了它世界最大CRT电视制造商的美名,但由于国际化步伐迈得太大,使得TCL陷入了连年亏损,超出许多人的预料。2005年10月,西门子将其手机业务以倒贴的形式“下嫁”明基,也曾被视为并购佳话。然而事隔一年,这段“倒贴”婚姻却难抵巨额亏损。明基花费了上亿欧元给中国的企业上了一堂国际化风险课程。
中国企业在收购海外企业时,如果盲目延续其旧有的管理模式,很容易重蹈覆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重要的是管好品牌资产,重整业务体系。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讲,选择收购这种快速成长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收购并不是能给所有的企业都能带来好的收益,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对品牌资产的管理。(特约记者:贾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