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1/聚居密市万锦自建小世界,华裔新移民恐难融入主流

【明报专讯】多伦多大学城市及社区研究学院昨日发表一份最新研究报告,里面指出在1971年至2006年间,多伦多新移民当中经济能力高的一批都急速趋于“向外发展”、远离市中心而到市郊地聚居及工作,就如密市及万锦市等。学者指政府政策及社区服务的步伐都未能追上这种演变,令种种社会失衡的问题浮现。

这份名为《加拿大移民的多元与聚集:多伦多、满地可及温哥华的趋势,1971-2006》的学术研究报告,指出全国3大移民人口城市:多伦多、满地可及温哥华,自从1971年以来的演变,由多大2名教授联手撰写。其中,教授默迪(Robert Murdie)指出,无论是观看全国、或是单看3个城市里面的新移民趋势,都可以看到发展并不平衡。

默迪举例说,多伦多现时大批经济能力较高、拥有置业能力的华裔现都不会再居于市中心华埠,而会聚居于密市、万锦市等市郊地,并在该些地方建立出自己的“小世界(enclaves)”,以“藤连瓜、瓜连藤”的方式运作,包括以自己的语言沟通、在自己同乡的商业网络中发展等;反看一些经济能力较低、同族人口比例较低的新移民,如部分非洲裔、南亚裔及中东裔等,就只能困在市中心及廉价住宅的“死胡同”中,又获不到可以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机会。

默迪指出,这种新移民“两极化”的移动趋势除了令社会失衡的情况加剧之外,亦会引发到一系列其他问题,其中包括那批在市郊建立出“小世界”的新移民所面对的“孤立性”。

默迪指由于市郊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而服务少数族裔的社会机构又未能赶上步伐发展到市郊,因此居于其中的人若然不会驾驶的话(如退休人士),便几乎是与世隔绝;而这亦再三令人质疑,新移民是否能够融入加拿大社会及文化。

他表示,这种现象对政府及社区服务机构来说都是挑战,并指若然政府不推行应变政策的话,这种“恶性循环”在未来会持续,并会造成更多潜在的社会冲突。

华裔社区机构转型 急增其他语言服务

【明报专讯】华谘处行政总监梅伟思昨日表示,少数族裔聚居现象对于为该地区提供服务的社区机构而言,所要面对的挑战包括“语言的沟通”,“对有关族裔文化的熟悉”,以及“如何将有关服务延伸至少数族裔聚居的社区”。

增聘说南亚裔语言员工

他指出,华谘处为士嘉堡居民提供服务的语种,已由十几年前的单一广东话,扩至国语、英语、南亚裔语言等20个语言种类,目前随□社区需要,华谘处在士嘉堡和约克区的办公室还将各增聘一名说南亚裔语言的正式员工;另外该处员工并可透过翻译或义工等协助,为不同族裔语言的居民提供服务。

梅伟思又称,其实不同族裔对就业、安居资讯等信息的需求并无二致,因此从长远来讲,华谘处希望在扩大语言服务能力的同时,亦将逐步转变服务环境,令到不同族裔的人士迈入该中心都能感觉舒适,包括尽量在工作场所以英语环境提供服务,而非某一少数族裔的语言或文字。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