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0/文化北京的今天和明天

《中国新闻周刊》文/傅刚

北京现代化的外观,其实笼罩着深藏在骨子里的非常传统的内容

半生里,漫游过许多城市,在其中几处生活过长短不一的时间。今天,当所有城市变得越来越相像,仍然能够挖掘记忆,为每一处找到值得说道的地方。

身为建筑师,我们喜欢所有的城市。然而,对那些优美如画的地方,特别是中小规模的美丽地方,我永远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会把它当作艺术品供起来欣赏,不会在那里落脚。太漂亮、完美无缺的城市,会让人意志消沉,失去继续努力工作的目标和动力。比如威尼斯,待过几天,看看就行了。但如果在那里长期生活,就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替古人活着了,穿着当代衣服,在历史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梦游一般缓慢地行走。

只有那些具有相当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城市。而当城市具有相当的规模,就不可能把每处地方都收拾干净,会有许多藏垢纳污的角落,不可能完美。比如纽约,很多人不喜欢,我在那里高高兴兴地工作生活了将近20年。城市有它自己的独特年龄,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因为历史的发展,会具有与城市相对而言的另一个独特年龄,这与城市的久远程度不一定同步。9·11事件发生至今将近六年,今天的纽约依然活力四射。但是我们觉得,有生之年有可能经历过的、所有最令人震惊和难忘的纽约时刻,都因为那个事件的发生,而成为了过去。

任何人留在城市里的足迹会很快被冲刷掉,但是城市在人心里刻上的痕迹,已经成为自己生活历程的一部分。即使某个城市极其无趣,也架不住日久生情。比如北京,我们在这里生活工作了不少时间,对它有独特的感情。

有人想一夜之间让它成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它其实还有巨大的差距;有人想为它瞬间塑造出文化首都的高大形象,但从当代文化角度看,它还远远没有入流;有人想让它整天喜笑颜开到处抹上鲜亮的颜色,却可能把它反而打扮成土得掉渣儿的妖精;有人以为清理掉旧城区里面散漫邋遢的百姓,才能将所剩不多的四合院彻底改观,才能让北京成为干净异常的花园城市,其实他们毁掉的是所剩不多的文化气氛,将北京变得单质、薄弱而肤浅。

出于职业本能,我们喜欢那些正在被人铲除的东西,甚至喜欢它在城市环境和文化方面的缺陷,却不喜欢那些它力图标榜的东西。从吸收营养来说,想吃什么就是缺什么,不想吃就是不缺。力图标榜什么就是缺乏什么,或者哪儿哪儿不对劲。想方设法狂奔物质积累十几二十年,然后,嘴里没味,有越来越多的人舔舔干裂的嘴唇,咂摸着缺点儿什么。

物质属性阳刚,文化天质阴柔。在拼命追求物质的年代里,全都上火。

北京这个大都会,对许多人来说,不是一个令人感到舒适的城市。北京漫无边际的庞大,显示着多样化生存状态同时共存的潜在可能。失去常人尺度的宽阔街道,展现着政治和体制远比实际的商业利益和个人情调更重要。个个摆出不可一世神态因此乱七八糟的新建筑,形象地说明小集团的利益冲动。这些,是在这个几乎让所有城市失去个性的年代里,最突出的北京特色。

北京不是一座多情善感的城市,线条很粗很硬,大大咧咧。像北京人一样,即使温情脉脉的内容,也要用满不在乎、调侃甚至讽刺挖苦的腔调说出来,在传达友好意思的同时,又与他人保持相当一段距离。北京现代化的外观,其实笼罩着深藏在骨子里的非常传统的内容。

前几天,又有朋友提到即将落成的国家大剧院。喜欢它的人们,肯定向往现代化、向往文化繁荣、向往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在断裂的文化发展历史,会让我们没有足够的当代文化教养和必要的知识储备。大剧院和所有光怪陆离的新建筑,像一块块活化石,记录了我们生活在缺乏文化的特殊时代这个事实。

今天的北京所缺乏的是当代文化。

在北京,每天早晨我们满怀希望地醒来,因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但对当代文化几乎完全无知的年轻城市。北京走向具有丰富当代文化的国际大都会的路极其漫长,我们将伴随它成长而不是衰老,它充满可能和希望。★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