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1/抢占话语权 华媒不应单靠华文传播信息

中新社记者 谭休伊/“世界舆论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强势媒体的手中。”香港《镜报》社长徐世英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华媒加强话语权,除了要提高报道时效性及透明度,还必须用当地语言来传播信息。

徐世英指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经济取得飞跃发展。根据日本于今年2月公布的2010年经济数据,中国的GDP已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社会举足轻重,世界各国需要了解中国,但是中国传媒的实力和目前的综合国力很不相称。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西方媒体享有高度的编辑自主权,报道比较客观公正。但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缺乏了解,而且存在成见,导致报道不客观、不公正。”在法国定居逾四十载的徐世英指出,对最近几年中国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西方媒体的许多报道,不仅“不客观、不公正”,甚至采取造谣捏造的手段,歪曲中国的形象。他认为,新闻播发速度不够快,不够透明,等于把“发言权”让给“人家”。

“华媒要加强话语权,就必须用当地语言来传播信息。”从与海外华人社团、外国人的长期接触中,徐世英意识到,讲华语的人大部分局限在中国境内和世界各国的华人社区,外国人能讲华语的还很少。

“首先,必须突破‘语言上的障碍’,”徐世英指出,华媒不能单靠华文传播信息,必须以当地的语言或文字传播才能引起主流社会的重视,取得话语权。

徐世英在法期间,经常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该台法语频道尤其关注。他注意到,CCTV-4(中文国际频道)对国际重大事件有不少报道,评论也很好,但该频道的受众绝大多数是华人。

“我对法文频道(CCTV-F)的期望更大,但法文频道的内容远比中文频道落后,难以吸引法国人去看,就无法传播中华文化。”徐世英认为,华媒对外报道需要进一步改进,“如果不改进,外国人不看,即使‘落地’了,也不‘入户’。”

他指出,海外华媒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桥梁的作用。“如果国内传媒跟海外华文媒体互相合作,可能事半功倍。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是很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镜报》执行社长、徐世英胞妹徐新英也表示,作为香港知名的民办杂志,《镜报》始终秉承“振兴中华、诚实敢言”宗旨。“‘振兴中华’这几个字,怎么去发挥?”她告诉记者,其父已故全国政协常委徐四民,曾为《镜报》跑遍世界各地,找当地的华人社团,真诚交流。 (完)

《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11年卷出版发行

中新社北京9月1日电 记录世界华文传媒发展历程的《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11年卷,今日由中国新闻社出版发行。本卷是继2003年开卷以来编辑出版的第五卷。

《世界华文传媒年鉴》是为配合两年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而出版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自2001年创办以来,先后五次分别在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召开,是真正意义上的港澳台与海外华文媒体“首脑峰会”。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将于本月17日在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召开,本卷是为配合此次论坛而出版的。

本卷《年鉴》收录文字共150多万,图片近700张,设有“传媒风采”(图片)、“华文传媒发展综述”、“华文传媒论坛”、“港澳台及海外华文传媒简介”、“华文传媒协会”、“华文网站名录”、“专题”、“传媒界名人”、“传媒大事记”等9个栏目。其中“华文传媒论坛”栏目刊载的是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港澳台及海外华文传媒简介”收集到近700家媒体,其中包括新创刊、新开播的传统媒体,更有一些是新诞生的新媒体。

中新社副总编辑、《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主编夏春平介绍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的宗旨是准确、全面地记载世界华文传媒历史,反映世界华文传媒现状,增进世界华文媒体团结,为全球华侨华人服务。《年鉴》中的绝大部分资料为第一手资料,是由港澳台及海外华文传媒机构或专业研究人员提供、撰写的。这是一本收录港澳台与海外华文媒体的既有实用性、学术性,又具权威性、文献性的大型工具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