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6/温哥华市庆祝诞生125年

从朴素小村姑蜕变成最时尚女性

星岛日报温哥华记者冯瑞熊报道/四月六日是温哥华125岁生日!作为一个城市,125年并非很长时间,但对于温哥华来说,这段“短短时间”却足以令她脱胎换骨。如果以一个女子来比喻温哥华,这百多年间,她由朴素的乡村小姑娘,摇身一变,既保持自然素颜,又焕发出最时尚女性的动人魅力。

作为新一代温哥华人,在庆祝温哥华生日的同时,不妨回顾一下温哥华成长经过,令我们总结过去,再打造未来更繁荣及可爱的温哥华。

温哥华曾经有不少称号,有人称她为“女神”(Goddess)或“乌托邦”(Utopia);也有人称她为“恐惧之城”(City of Fear);华人则称为“咸水埠”(这是相对于二埠的淡水埠),其实每个名称都可以反映温哥华的其中一面。

125年前,温哥华只是布拉德湾(Burrard Inlet)旁一个称为固兰湖(Granville)的小村庄。根据历史学家记录,在1884年,固兰湖只有三间旅馆、两间酒吧、一间干货店、一间餐厅、一间杂货店、一间中式洗衣店、一间中式澡堂兼商店、一间肉店、大量被砍伐的树头、树林残余物和茂密的臭菘(skunk cabbage)。

至于人口方面,在1886年,当温哥华成立市政府时,人口不过1,000多人,不过人口已趋于多元化。在1891年的人口调查显示,华裔占人口的6.1%。

时至今日,温哥华已非昔日的固兰湖,温市2010年的人口是642,843,如果以大温哥华来计算,人口已是2,374,628,旅馆(酒店)、酒吧及商店数不胜数,是加西最大的城市,近年更举办不少世界级盛事,包括1986年的世界博览会和2010年的冬季奥运会。

2010的温哥华冬奥,除为本国取得14枚金牌,成为历来在冬奥赢得最多金牌的国家外,好客又热情的温市市民,亦向全球展示一个世界级城市居民的质素。

连续5年全球最宜居住城市

既有大城市繁华及世界一流的生活水平,温哥华同时得天独厚,拥有大自然美景及丰富的资源,被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简称EIU),连续5年选为全球最宜居住城市,以致她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外地移民,当中包括由中国、印度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移民。

温哥华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城市,在2006年的人口普查,华裔占总人口近三成,其他少数族裔包括南亚裔、菲律宾裔、东南亚裔及日裔等。

华裔老兵见证温市成长

星岛日报温哥华记者宋娜报道/对于温哥华125岁生日,出生在1919年的华裔老兵黄炳芳就乐见温市逾百年的变化。而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华人不再是以往不能投票、不受重视的二等公民。现在可以行使和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也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坚力量。

黄炳芳表示,他在温市华埠出生,小时候温市无高楼大厦,而现在保留的华埠楼宇在当时则属于较气派的大楼。由于黄炳芳大多数时候都在华埠一带活动,他对华埠的印象较为深刻。他说:“小时候温哥华的市中心就在喜士定东街(E. Hasting St.)、缅街(Main St.)和科多瓦街(Cordova St.)一带,当地有很多商店、剧院,非常繁华,尤其是夜晚。但今日则不同往昔,现在的夜晚则非常冷清。”

不过,黄炳芳也认为,虽然华埠不及以前热闹,但温市中心则变化非常大,多幢高楼建起,路上的车辆变多,道路也不断扩宽,更多了多条单行线行车道。

而在温市发展的百年历程中,让黄炳芳感触最深的就是华人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他说:“华人经历了《人头税》和《排华法》,我年轻时去华埠以外的地方都会被白人歧视。但现在不同了,华人有和所有公民拥有同等的投票权,也参与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是真正社会的一分子。”

黄炳芳也期望未来的华埠能够重回往日繁华,新移民能够更加融入本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