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3/郝燃燃:为中文教育添一把火

img_8425_w.jpg

(星星生活记者捷克佳)在大多伦多地区,各类私人开设的教育机构枚不胜举,职业培训、艺术绘画和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主体,而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中文热则将汉语教学推到前台。

“我的命里缺火,于是中文名字就多出两把火,希望能为中文教育多添一把火。”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郝燃燃这样介绍自己的中文名字。她便是那些在海外投身汉语教学中的一员。

在国内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的郝燃燃来自北京,最初从事过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由于住所毗邻高校,后来无意之中转入语言教学的领域,在专门针对外国人学中文的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她特意用英语单词“passion”强调她对汉语教学的“激情”。

2004年,郝燃燃移民加拿大,她也与每个新移民一样,面临着寻找工作求生存的困境。一度曾试图再回到药学的本行,但无功而返。于是,面对正在兴起的中文教育,她决意以自己过去6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凭自己的激情,再度打入这个领域。

“移民后,对本地的社会、文化和法律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在市中心的一间中文学校教授中文,后来在2007年3月份自己注册学校,并通过网站招生。”郝燃燃介绍说。

其实在学校成立之初,她的学校连固定的场地都没有。“除了手上的教科书和脑袋里的经验外,没有别的东西。”经过协商,郝燃燃与本地一间华人开设的英语培训学校联合 办学,成为独特的“校中校”,地点在多伦多的中区唐人街。

郝燃燃印象最深的学校最初的两个学生,是一对不会说普通话的华裔姐妹花,现在已成为她的朋友,时有往来。郝燃燃说,两姐妹当时都渴望学习汉语,姐姐是在一间华人机构工作,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汉语交流,妹妹是加航的一位空姐,学汉语的目的之一是特别想飞多伦多-北京的航班。

随着学员的陆续增加,2007年底,出于学校形象等方面的考虑,郝燃燃开始独自在外面租教室,主要的招生对象仍然是成年人,并希望通过教学能带给学员带来对中国文化一个全新的认识。

“市中心的金融区和唐人街相距不远,但景象完全不同。我必须把中国现代的东西带给主流社会,而且也相信很多人一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因为有那么多的中国移民到来,足以引起本地人对这个族群的好奇,而好奇就存在一种市场的可能。”

不过,她也意识到唐人街日渐出现的空心化现象,老侨日渐凋谢零,华人也开始大批北迁,“唐人街的老人差不多见一个少一个,”她说。于是在2009年初,她开始在北面的列治文山市开设分校,生源多是一个因素,更主要的契机是朋友有场地可供使用。

目前,郝燃燃的中文学校已经有三个校区,除多伦多市中心和列治文山外,主校的场地选在交通便利近404高速公路的Steeles大街上。

郝燃燃认为,私立的中文学校与公立学校的中文教学并不存在竞争的关系,因为体系不一样。从教学效果来说,私立学校的针对性更强。

在学校的主校区所在地,记者看到,教室虽然只有4间,但却布置得井井有条,墙壁贴图、电视、参考书等罗列有致,内容丰富,从教室的装饰和座椅的大小就大致可以判断出每间教室学生的年龄。

她介绍说,其学生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华裔移民的子女,二是俗称CBC的本地出生的华裔后代,三是对中国感兴趣的本地西人。很多移民的子女和华裔后代在日常生活中缺少汉语交流的语境,更缺少文化的传承,因此,“学习汉语至少可以培养孩子不要忘根。”

郝燃燃举例说,一个8岁的孩子中文说的都不利索,但却通过暑期中文班的学习,非常流利地背出启蒙宝典《三字经》,令家长称奇。

“学生当中,年龄的跨度也不小。”郝燃燃说,年龄最大的一位65岁,是一间生产轮椅厂家的西人老板,曾经是加拿大柔道冠军,因为跟中国有生意往来,便一直跟她学了两年多中文。“但现在已不再是我的学生,因为娶了一个中国太太,”她补充说。

学校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和优良的师资力量,多伦多一间法语学校设在密西沙加分校的中文老师便是她的学校选派的,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个学年。她自己的专长是教授成人汉语,对于低龄儿童的老师则需要专门请人。

“本地的师资可供选择的余地大,教孩子的老师都有EC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专业证书。”她认为,新教师由于对本地社会的了解不足,“轻易不敢招,因为他们需要适应环境。”

对于今后学校的发展方向,郝燃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并打造出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不会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在快乐中学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