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0/移民文化有断层,网站寻求突破点(附部分评论)

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匮乏,出路在哪里?

加国无忧赵平波/移民到了加拿大,大家普遍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这里的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然而,这种文化生活的匮乏,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个话题似乎又很难让人谈出个具体所指来。

难道说,文化生活的匮乏是指加拿大这里没有中国电影和戏曲看?好像不是。请问,你老兄移民前还在中国的时候,每年上了几次电影院、又看了几场戏?一年也难得有一两次吧。到加拿大这里,当然中国电影戏曲很难观摩到,但你可以买光碟呀?盗版的,5元一张,每个中国商场都有……

难道说,文化生活的匮乏是指加拿大这里没有了娱乐活动社交圈,如找人打麻将下象棋不容易了?好像也不是。你老兄真要有那份闲心,绝不会找不到人:许多这里的华人活动中心,都有打麻将下象棋的地方,在本网发个帖子找棋友牌友,也容易得很:我们有个网友几乎每周都在网友活动栏目发帖,邀请人到他家去打牌下棋……

然而,我们移民文化生活的匮乏,又的确是事实。我想,这种匮乏,还难以用三言两语描述出来,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犹如一颗树被连根拔起,移植到了一块新的地方。这当中就有一段不适应期:不适应与旧的土壤的脱节,也不适应新的土壤的土质。这反映到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上,就是体现出了一个断层。

让我们就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文化的断层。前一段时间,中国国内网民热炒的一个话题就是李湘离了——主持了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7年之久的女主持李湘女士,与她的富翁老公离婚了。上Google上检索“李湘”二字,共有169万条之多。而娱乐圈的另一条消息,马季死了——虽然72岁的老相声演员因心脏病突发而故令人惋惜,但却谈不上有任何炒作的价值。Google上检索“马季”二字却只有48万9千条,比“李湘”的热度低了数倍。但奇怪的是,在我们加国无忧的网站的论坛上,以上的冷热程度是反过来的:检索“李湘”二字,才出现5条,而检索检索“马季”却多达34条。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我们移民的文化有一个断层:我们生活在国内的那个年代的文化、那个年代的明星,依然占据着我们的记忆。而这些年来,中国冒出的新的娱乐明星,我们可能也听说过,但却仿佛是另一个文化圈的故事,已经无法提起我们的兴致。所以,我们加国无忧的网民们印象更深的明星是马季,而不是李湘。

进而,我们移民在疏远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圈的同时,又未能融入或认同本地的主流文化圈,这才是我们移民文化生活的匮乏的本质所在。

关于未能融入本地的主流文化圈的问题,也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我们一家每次在Wal-Mart或LobLaws购物排队交款时,我总要顺便翻翻收款台前的英文杂志。大嘴美女朱莉(Angelina Jolie)的八卦新闻,最近频频被北美的主流媒体热炒:她又领养孩子了,或者其老公的前妻又来找麻烦啦…….然而,这类消息我本人是毫无兴趣的。估计本网网友的兴趣也不大,因为检索朱莉,本网总共才两条消息。是的,朱莉演的电影,我才看过一部印象也并不深,怎么可能成为其“粉丝”呢?

这样,就引来了如下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疏离了旧的文化圈,而新的文化圈却又融入不了。我们该如何办?文化生活是我们每一位移民的的需要。本地的媒体或社团,应当办些什么节目,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活跃起来?

笔者以为,为激活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可能的出路有三条:

第一条出路是举办“怀旧节目”,来迎合我们移民对旧文化圈的心理依赖。如去年的“同一首歌”进军多伦多,竟然空前地吸引了2万观众:无疑,观众基本上全是大陆移民,来观看这个节目主要是冲着这几位老面孔来的,如李谷一、谭咏麟、刘欢等。事实上,这批歌星是我们在移民之前就已经熟知的人物,而当年在国内时,却没有机会同时看到这些大腕同时登台演出,这下在多伦多却可以同时见到他们,怎能不让人兴奋呢?

就在前几天,还有一位网友与笔者探讨,类似于“同一首歌”的节目是不是可以每年再来一次,以活跃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如,她想花10万元把刘欢再请来一次,不知道Rogers中心是否还能再吸引2万人来…….

这种“怀旧节目”,当然是解决移民文化生活匮乏的出路之一。但问题在于,这种怀旧刺激,必须要消停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再来一次:无论是从商业运作的成本来看,还是从人们的情绪调动来看,都是如此。“同一首歌”是空前的,所以人们翘首期待,一下子能吸引2万人来。若每年都办一次,还能保证每年的这一次都能来2万人么?它能每个季度、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来一次吗?显然更加不可能。

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生活又是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天要看场球赛、明天和朋友议论一下那个大腕的绯闻,后天又要看这场电视剧挤出几滴眼泪,这种“怀旧节目”岂能解决人们文化生活的日常饥渴呢?

第二条出路是打造本地化的“明星文化”,犹如北美和中国的明星文化一样。事实上,娱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明星文化,文艺界或工商界的明星人物的光芒不仅仅带来的是在其领域内的巨大成功,同时明星的名人轶事还带来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带来了追星族的疯狂。前不久,有一位网友问我,国内的娱记——娱乐记者这么多,为什么多伦多华人圈里却没有娱记来传播明星文化,你们51网是不是能聘个娱记,写写娱乐文章,让网友们开开心?

若能聘个娱记,写写娱乐文章,就可以让网友们开开心,当然我们十分乐意。但这当中的问题是,前提必须有了明星,才能有明星光环下的大众文化。尽管中国大陆有明星,北美这里也有明星,而在我们多伦多的移民群体中,哪里有什么明星?

先看看在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疯狂的“狗仔”(请看著名的狗仔网),有那么多无聊的、娱记,其原因就在于,在那个文化圈里,的确有那么多耀眼的明星大腕。依笔者之绌见,要成为明星大腕,至少要有三个标志:

1)出门戴墨镜或有保镖保驾,以免受“狗仔”们围观之苦;

2)要练习前签名,名签得要既快又潇洒,以满足无处不在的“粉丝”之索求;

3)憋着不结婚或离婚价更高,这样一出境就可让异性粉丝们立即High起来:如李湘离了,立马就有一个愣头青要在全中国各地巡回裸奔示爱…….

再看看我们加拿大的侨界,“吹家”虽不少,明星却没有。本地“吹家”的文章,有时真的吹得很离谱:如最近就有一位,号称资本运作十几年,与一位世界级的金融大师巴菲特不约而同地采取相同的投资方式,所以就成了中国的巴菲特?这哪按哪呀?是不是中国的巴菲特,成没成明星级的人物,不是“吹”出来的,是要看你有没有墨镜、保镖、粉丝、签名这几个关键词的…….

正是因为没有明星,所以,我们移民圈的“明星文化”打造不起来,所以,我们这里的媒体也就没有了娱记生存的空间。

第三条出路则是构建本地化的“熟人文化”。

何谓“熟人文化”?让我们也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谈起。前不久,电视新闻里报道了这样一起趣事:中国江西的一个小村庄自编自导拍了一部电视剧,大大地活跃该村的文化生活。首映的那一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品评这出电视剧,整个村庄为此兴奋了很久。的确,剧中的角色,这个二舅演的、那个是三姑演的,自己也作为群众演员亮了像,怎能不让人激动呢?然而,我们作为电视观众,也看了这部部电视剧的几个片断,却立马感觉到,当中的表演太业余了,作为艺术,实在不具欣赏价值。

这就是“熟人文化”:一项本地化的、熟人圈的文化活动,尽管其艺术价值并不高,但由于是熟人圈内的表演,却依旧有其特有的亲和力。

事实上,在多伦多移民圈里,以上这种“熟人文化”已经有了很成功的例子,如从2001年以来,每年都规模不断扩大的“Rolia新年文艺晚会”。犹如对前述的那个村庄自编自导的电视剧的批评一样,我们也可以批评Rolia新年文艺晚会的节目不专业,只是业余水平的表演。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的是,Rolia新年文艺晚会的生命力远远高于本地其他的文艺演出。去年“同一首歌”进军多伦多,多伦多一年一度的华人春节晚会就不敢举办了,怕卖不出票。但是,Rolia新年文艺晚会却照常演出,这就是“熟人文化”的生命力!

是的,“熟人文化”不仅具有熟人圈内的亲和力,它更具有生命力,我们移民文化生活匮乏,出路应当在发展和弘扬我们移民圈内的“熟人文化”。在本文所分析的解决移民文化生活匮乏的三条解决方案中,笔者最看好的是这一条的。

当然,“熟人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不完全就是指类似于“Rolia新年文艺晚会”的节目表演,它应当还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我们网站是不是也可以开辟一个栏目来表现“熟人文化”,如通过记者采访,记述一个个 “实话实说”节目,讲述这里移民自己的故事?这也是笔者作为本网站的管理者,很久以来就一直就琢磨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招聘记者,来记录一些我们普通移民自己的故事(最好有某种娱乐色彩),以造就我们的“熟人文化”。

然而,这样的咱移民自己的故事该怎么写?笔者却一直没有好的思路。从本地许多媒体制作的本地文化的节目来看,除了“Rolia新年文艺晚会”的成功以外,也有许多不成功或无法继续的例子,如有媒体推出在本地留学生中选拔“星宝贝”的活动,就没有再继续坚持下去,也有媒体作了多期“人物专访”及“情感倾诉”等的栏目,也是由于题材的枯竭而难以为继…….

最后,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广大网友给我们网站出主意:如果我们要招聘记者编辑,办一个娱乐性、文化性栏目(关键是能够持续有题材,不会半途而废),该怎么办?

哇咧

为娱乐而娱乐只能死路一条

学习一下我在多伦多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吧

闭门早车,出门难以合辙。出了国,我高兴之处就在于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虽然有很多人知道如何呼吸自由的空气,非要把鼻子往污浊的娱乐圈里凑。

Rolia晚会办了那么多年,我一次都没参加过,也没参观过。参加和参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玩过《三国志》的人士应该知道。有一次我和一对rolia上相约的网友一起吃自助餐,我试探性地问他们是否去rolia的晚会,他们的嘴快要撇到后脑勺似的说,我们连CCTV的春晚都从来不看,怎么会去看ro晚?rolia晚会、湖南同乡晚会、全球华人晚会的fans看好了,我不是贬低你们的艺术造纸,但是确实有些人对“文艺”二字刻骨仇恨,避之不及,不论无知还是偏见,我们对于歌舞升平就是提不起兴趣。

至于熟人文化,当初某报社主管精心炮制的反映本地题材在CCTV热播过之后一蹶不振的某连续剧各位想必看过一两分钟。穿新鞋,走老路不是办法;穿别人的鞋走路了,让别人找鞋更不道德。破四旧,立四新的闹剧过去了那么多年,很多人还是没有汲取教训。四新不是不可立,关键是如何立。所谓熟人文化,只能引起华人社区的更多纠纷,加剧华人社会的对立和隔阂,于华人大众所倡导的团结精神背道而驰,此路不通。

来到一个新社区,既能体会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沧桑,又能感受到“莫愁钱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欣喜。

给我10万块,我都不想看刘欢。不把孩子倒掉,没法清洗浴缸希望那些大腕明星,绯闻花边,鲜花泪水,鸡鸭狗仔,都远离我的清静生活。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知,今天吃了老唐的两块牛排,不能不对理财之路有新的认识。希望这种一人向隅、众皆不乐的伎俩不会影响歌舞升平的雅兴。

lytop

You are a guy think internet is everything

So, you are probably staying at home or somewhere surf on internet everyday. because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 are a dog. ”

But, cultural thing is NOT internet, you can learn or research sth by yourself, but it is NOT a culture. You may learned a lot, but you can not feel it. Culture is the heritage from your ancestor. Today if you think you are a chinese, because you get your culture from your parents. if sb looks like chinese but does NOT speak any chinese, he called CBC or banana man.

Cultrure can NOT get just from CD or Internet, if it can, we need NOT invite Liu Huan or sb come to Toronto to sing, because sb can study sing like Liu Huan from CD or TV. Is it what you mean and want?

DIY is not suitable for culture.

So, NO way could be

For this topic, I think it could be one of “immigrantion lose and get”. It will be never getting end. Also, everybody has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it.

For small nations (like us in Toronto), it is too hard to keep their own culture. Just like a lot of nations melted into chinese in history.

Can NOT be strong enough, then will be weak in the next step.

哇咧

赵老板提出的问题可以用 “ 最优化方法” 来求解

多数的最优化方法的基本思想都是由迭代算法而来,无约束最优化方法的主要步骤为:
1)选定初始点xo,计算目标函数初始值f(xo)。
2)选取一个能使目标函数值下降的方向,沿该方向取一下降点x1,能使目标函数值下降,即f(x1)<f(xo)。
3)当不存在下降方向,或虽存在但x1点与xo点已足够靠近,则认为找到了一个最优解,结束求解过程。否则,xo=x1,转2)步骤继续。

常用的无约束最优化方法有Powell法、梯度法、共轭梯度法、牛顿法、DFP法(Davidon-Fletcher-Powell法)等。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用不同的方法选取下降方向和下降点。许多方法中均包含沿下降方向找下降点的问题,这就构成了一个一维搜索问题。求解一维搜索问题的最优化方法有黄金分割法、二次插值法等。也就是说,无约束最优化方法的求解是通过将求解一个多维最优化问题转化为求解一系列的一维搜索问题来实现的。

约束最优化方法可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两大类。间接法是先将约束优化设计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的无约束优化设计问题,再调用无约束优化方法来求解。常用的方法有:罚函数法、乘子法等。直接法是在选取下降方向和下降点时直接判断是否在可行区域内,常用的方法有:约束随机方向法、复合形法等。

上述各种方法都是针对单一的目标函数而设计的,但工程优化设计问题往往是一个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常见的多目标最优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一个或一系列的单目标优化问题,通过求解一个或一系列单目标优化问题来完成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不同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有各自不同的转化策略。常用的多目标最优化方法有目标规划法、乘除法、线性加权组合法和功效系数法等。

实际上赵老板在考虑的问题很简单:是否要多请一个人来担任文艺编辑或者记者。我的建议也很简单:否。

如果有资金和实力,可以投入在其他的方面:如各位提出的组稿出书,组织演出,组织吃饭打牌,等等。我们姑且把这些参数作为目标函数的输入变量,这是一个包含[时间、时机、运作方式、人员投入、受欢迎程度、其他社团配合]等元素的行变量,即矩阵matrix, 所以可以标记为[x].

为了求解迅速,目标函数的结构需要简单一些,其输出值包括 [文化匮乏值的改变、高雅程度、网站公司盈利、社会影响、受欢迎程度、其他社团配合]等。有些参数既是输入又是输出,因为随着活动的开展,会产生反馈效应。

用来衡量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输出矩阵的|模|.

最坏的情况,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请了国内的刘欢等明星,怨声载道,所有的娱乐效果都是因为大众幸灾乐祸而产生的,就不是最优解。

连办10场钢管舞会,场场爆满,精神物质双丰收,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势服务工农兵大众,可能是个次忧解。

只要把目标函数都搞清出,输出参数和过程变量都考虑全面,求解是不难的。

以前有人用熵增原理解释移民过程的困扰,我看也可以用最优化原理求解是否要增加一个八卦记者的问题。新移民中的这士那士不少,大家继续讨论吧,别用傅立叶变换就行,我数学不好。

gregyin

众口难调,创建满足多数移民的娱乐文化氛围就足够了

文化娱乐生活匮乏是对主要来自大陆的各类移民而言,对于那些不必为一家老小吃住而日夜劳碌的移民来说,这可能不是问题。他们有足够的钱下馆子、逛赌场和商场,也不乏各类朋友,因此,不见的他们的文化生活就匮乏。

相比之下,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对来自大陆的移民而言。过去,他们在大陆不乏朋友,资讯、娱乐在国内的大环境下,多得让你多都躲不过去。到了这里多数人成了“半残废”,“非聋即哑”,怎能融入主流社会文化生活呢?再加上在国内积蓄的钱换成加比或美元,一下子缩水6、7倍,在没有获得本地足够高的收入时,经济上的拮据使这类移民没有精力参与什么文化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人仅仅在为了满足孩子父母的愿望的情况下,才肯搞一次旅游或者逛逛Town centre, 或者登上CN TOWER 看看多伦多的全景。这些人不在少数,也都是曾经经历了国内包括香港台湾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他们还不象那些农村进城的早期民工,过去根本就没生么娱乐文化,进城也没有那么高的心理落差。

大陆移民很多都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经历,来到这个不同于东方得的世界,物质上的匮乏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心理上的落差以及无亲少友的孤寂,使这些移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无味。不能说所有的移民都生活在这个状态,只能说是一大部分。因此,如何创建一个能够满足这些人中大部分人的文化氛围就算是历史性的突破了。

赵先生文章分析得很好,想法也很值得赞赏。但是难度不小,这可能不是我们这代移民所能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也不是靠一个51网和基本杂志可以创建起来的。依愚人只见,还是要靠华人社区全体华人的共同努力。各路侨领、社团联手合作,不断创造出适合不同境况移民的文化活动、反映华人主体社区的电视报道、报纸文章、大众可参与性(可看或者可参与角色)的娱乐活动,比如办个《多伦多华社早报》、《移民晚报》之类的写实性新闻并结合一些国内新闻(中国文化的根基对移民们很重要)的报纸等,价格要便宜,1-2角钱是多数人可以承受的。还可以搞搞移民圈内的选秀、中英文演讲(面向孩子们的)、中国文化历史展览、华人移民现状普查、移民互助活动等等,影视、报刊新闻、网上的作用决不可忽视,学习借鉴香港台湾的文化发展模式,也许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多伦多搞起有影响的华人社区(熟人)文化活动,并逐步扩大影响、扩大其他族裔参与。

祝愿此愿在全加华人移民朋友们的努力下,早日成为现实!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