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6/国学超女掀文化热潮激活经典千年情怀

亚洲周刊江迅/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持续“造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以《论语》心得红遍全国,借势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销量突破二百二十五万册,创下出版神话;由于电视媒体的力量,于丹成为“国学超女”,引爆轰动效应,有关大众读物热销不衰,读经典、读国学、读历史正成为新的阅读风尚,不但激活了国学和传统文化,还在全国向钱看、价值真空的当代,激活对文艺复兴的憧憬。

春节来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中国农历年的岁首,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此际的中国人回归传统,但当前的中国,是一个价值多元、精神疲软的年代。物欲的泛滥与享乐喧嚣,使一些人神经渐趋麻痹,心灵积淀了越来越厚的锈迹,思想麻木,虚无主义,价值真空,道德危机,是非混淆,良莠不分,意识形态大撤退,到了正不压邪、劣胜优汰的地步,社会价值废墟一片。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是博大精深的,这个宝库中必有维系人们生存的精神养分,二零零六年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让远离传统的国人一品经典的心灵鸡汤,而借势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销售火爆,截止二零零七年一月底,已突破二百二十五万册,创下中国出版界神话,而于丹则当之无愧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国学超女”。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于丹、易中天、刘心武、王立群为代表的文化人,一个接一个站了出来,运用电视传播,开讲国学,携手凝聚成传统文化的井喷现象。他们向历史要回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古典心灵对话,让传统的天雷勾着当代地火,对传统再认识,创造新的转化。越来越热的国学复兴,引出文艺复兴、文化复兴的话题,令迷惘的现代人惊觉传统和经典中蕴涵着虽古老却生命力强的东西。历尽沧桑的中国人,唯有对它们复兴和开掘,人性得以觉醒,制度才能演进,天人得以合一,宇宙才能和谐。

二零零六年中国书业风起云涌,风烟散尽后,多少书最终沉淀下来留在读者记忆里?日前由新浪网读书频道和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综合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八大书城、网上点击量、网上书店排行、搜索排行以及媒体关注度等因素,发布了图书年度风云榜,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并列非虚构类图书第一名。过去的这一年,人文历史古典图书异军突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持续的“造星运动”中,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等撰写的大众历史读物持续火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于二零零五年热销至今不衰,二零零六年易中天《品三国》创下知名作家都难以企及的版税神话。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统称。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为主的国学经典,成为中国人的阅读新热点。走进北京王府井书店,国学书专柜最为人头拥挤,这家书店最大的专柜就数国学了,书架上有《〈论语〉新得》(东篱子解译)、《论语的智慧》(丹明子解译)、《老子新编》(余元洲注解)、《〈论语〉新译》(金池主编)、《白话四书五经》(管曙光主编)、《国学经典--国学大师推荐的十一部国学名著》(钱玄溟编撰)。

前不久的上海书展上,“国学名著讲座”系列首推四种:《史记讲座》、《文选讲座》、《论语讲座》、《庄子讲座》,原先是大学教材,没想到不少中小学生在购买。范曾精品系列中的《老庄心解》出版三月已销售两万册,以往为图书馆购藏的《清代通史》也受到普通读者青睐。上海书城史地部主任秦贵鉴说,读经典、读国学、读历史正成为新的阅读风尚。这类原本深奥的内容换了一种表达形式,就易为百姓接受,他分管的区域也从长期来冷冷清清变得门庭若市。

在江苏苏州第一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的开学仪式上,汉服装束的主讲先生先点了一炷香,用以计课时,而后向学生介绍孔子生平,带领学生向挂在正前方墙上的孔子像三鞠躬,并朗读《开班文》。六至十岁的学童面前的黑色小条桌仅一尺高,匹配的矮凳只能让孩子们挺腰盘腿端坐。随后,先生讲授《弟子规》。课堂上,学童回答踊跃。一炷香点完,一节课结束。学童顿时喧闹,在屋前的院子里,围着竹子和山石玩闹。这家私塾学制一年,周末上三节课,教授蒙学、经学、韵文,穿插古乐、书画、茶道等。

少儿读经热升温

时下,各地小学生纷纷加入读经行列,少儿读经热在中国大陆持续升温。目前对开办私塾,还没有统一规范,因为私塾既不是学校,也不是培训机构,而是相当于家教,因此先是成立一个文化传播公司,取得合法资质,私塾是公司的业务。在菊斋私塾之前的一年,苏州就有三家幼儿园开设“读经班”。“四书五经”又重新走进课堂,成为一门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的必修课程。山东省济南市有五十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国学院。中国目前至少有近两百城市的一千多万孩子加入“读经”行列。

继刘心武、易中天、于丹之后,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王立群,成为《百家讲坛》推出的又一位“学术超人”。由他主讲的“读史记”接连创下《百家讲坛》收视新高。新春年初一,于丹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庄子》,五月,再讲《论语》心得。三月,《超限战》作者、部队作家乔良开讲《三十六计》。

于丹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为读者签名售书,八个半小时,为一万二千册书签名,破了中国书市签售纪录。日前,于丹在香港怡东酒店,走进电梯,被人认出索取签名,那是来自天津的游客。在铜锣湾,她走在街上,常常被内地游客缠着合影。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说,半部《论语》修自身。她从《论语》里去看取“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再结合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使《论语》这部中国第一经典显得格外亲和实用。于丹的贡献在于,她让万众在当代生活的某种寒意中,由她分发的柴火,追溯祖宗留给人们的文化青山,勤勉的人自可以亲自上山打柴去。

于丹激活了《论语》,她将于七月来香港开讲,而后去美国、巴西华人圈开讲。她说:“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少的不是学问,而是一种正气浩荡,少了一种风骨,现在风骨不多了。我们今天的学问,由于学术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就让我们多了些拘泥,少了些洒脱,我们今天的学问积累得很厚重,但不通透。我所崇尚的学问是通透。中国文人在今天少了些剑气,少了那种笑傲,整个在江湖上流荡,就是那种不拘泥,今天的人太拘泥了,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这些东西是我看不上的。”

二零零七年一月,“汉语托福”首次在山东省烟台市开考,全国有三万多名外籍考生参加了有“汉语托福”之称的汉语水平考试(HSK)。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海外“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从零五年七月国家汉语办公室开始给海外孔子学院正式授牌到二零零六年底,短短一年半,全球孔子学院已发展到一百二十四所,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落户,平均四天就诞生一所。目前,一百多个国家的二千三百所大学、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

文化学术界褒贬不一

面对当前的国学读经热,学术界和文化界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反对者有之,疑惑者有之,成为另一道文化景观。近年来,有甲申文化宣言、读经热、国学热引发争论。有人说,经书与现代文明必然产生冲突,比如对子女要求“三从四德”的意识;有人说,提倡国学是盲目复古,难道其中的“忠君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也该提倡;有人说,今天还将农业经济时代的蒙学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之类教育孩子,会束缚独立人格的形成;也有人说,刘心武、于丹、易中天等人都曲解了经典。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国学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变,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编审俞天白说:“近些年来的社会文化生态中,原有理想被消解了,崇高被贬斥了,感官被低俗化了,时尚成了精神的一种困惑。中国文化宝库博大精深,无奈那些经典却那样佶屈聱牙,拒凡人于千里之外,学者的诠释同样深奥渺远,更说不上借助它化解现实给予的困惑。于丹把孔夫子和当代人的生存际遇相衔接,她依据的是《论语》,□用一个‘心得’,把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处世哲理,融解在一个又一个发生在当代世俗的生活故事之中,句句击撞心灵。站在于丹背后的,是精神饥渴者。”

正当国学和读经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道文化景观,一些社会精英,一方面开始对圣诞节之类的洋节日发表抵制宣言,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倡议通过“申遗”来拯救中国民族节日,不过这些反而让人增添似是而非的困惑。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许文胜在网上发起倡议:应恢复“黄帝纪年”,今年应是四七零五年。他认为,公元二零零七年,是基督教的纪年方式,中国用此纪年欠妥,称“公元”为“西元”更妥,倡议书提出了“黄帝纪元”的计算公式:黄帝纪年等于西元纪年加二六九八年,因此今年是四七零五年。这些无疑是潮流中的杂音。

《于丹〈论语〉心得》不是对孔子《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念,把“文”化开了说,采用“心灵鸡汤”路线更具亲和力。她说:“《论语》离现代人的生活很近。《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们激活了古代经典,也激活了国学和传统。■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