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9/浅谈加拿大的“政治正确”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连鹏)最近,著名杂志《麦克琳》(Maclean’s Magazine)和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多伦多星报》针对加国大学“太亚洲化”以及华裔父母有着强迫子女上大学的相关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弹。华裔社区认为这种观点存在偏见,而不少亚裔学生则认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

当我与国内朋友谈论这个话题时,有人认为,此报道的手法或许不妥,但不能否认不少华人有强迫子女上大学,逼他们选择并不喜欢的专业的现象。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与其反驳,不如反思。华人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向来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中国人重视教育,但却总把教育作为手段和工具来用,总不经意地把分数和成绩视为第一,而不是积极培养子女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对于这种论调,我也无法过多地反驳,这或许也反应了中国人“静坐常思己过”的儒家思想。不过,这种过分“反思己过”的观点在北美特殊语境中,是行不通的。为何如此说呢?首先,这些报道过分针对亚裔学生,有种族偏见的倾向。加拿大以多元文化立国,如今的包容性是经过长期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斗争才慢慢走向成熟的。报道针对亚裔,似乎并为将亚裔视为加拿大人。这只会令不同种族对立,让人感觉亚裔人抢走本地人学位,后果可想而知;其次,这些报道过分“煽情”,倾向严重,并不公正。大学里亚裔学生多,这种现象值得反思,但不能把矛头对准亚裔。加拿大是一个提倡公平竞争的社会,大学并未为亚裔或华裔降低入学门槛,大家都是公平竞争。

加拿大具有很多国家无法相比的民族广泛性、包容性,但这是少数族裔长期奋争的成果,可谓来之不易。不过,从深层次看,加拿大仍然存在种族歧视,“白人至上”的意识仍然存在。曾经历过“人头税”和一系列种族歧视对待的加国华裔,情绪反应激烈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歧视,必须谨慎和严厉地对待,以免种族歧视死灰复燃,尤其在“少数族裔”逐渐成为多数,经济形势不好造成土生人大量失业之时。

说到此,就不得不谈一下美国和加拿大社会中的政治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地掀起了一场“政治正确”运动,要求修正语言中具有歧视和偏见的表现,避免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身体残障、宗教或政治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的歧视。

美加都是提倡言论自由的国家,但是思想可以自由,言论和行为还是要受到很多“潜规则”制约的,比如不能在公共场合以言语冒犯女性、少数族裔、同性恋者和其他宗教信仰等。这就是“政治正确”的一种表现形式,尤其对于政客和明星等公众人物,更是必须小心谨慎,不然言语不慎就有可能被扣上“歧视少数族裔”的“帽子”,必须向公众“流泪鞠躬道歉”。

一个例子是,即将上任的多伦多市长福特,2008年在讨论相关市政问题时曾说出了“不和谐”的观点:“亚洲人像狗一样工作。为了工作,他们呕心沥血,不停的工作。”其他市议员和市长苗大伟都要求福特为其用种族眼光看待问题而道歉。

其实,福特的话,笔者身边的朋友也说过,认为我们华人像狗一样努力工作,到头来不懂得像老外那样享受生活。问题来了,为何那些歧视性言论可以自己使用,外族人说就被视为歧视呢?“政治正确”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呢?

“政治正确”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但实际使用还是存在争议的。一些评论家就认为,同情和保护弱势者没错,“政治正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人们对长期遭受歧视的弱势者的尊敬态度。但言论易改,人的思想甚至偏见却很难改变。同时,过分敏感,也无益于帮助弱势群体,只能加深他们的“受迫害者”心态,逃避个人的责任,将对自身状况的不满怪罪于社会,历史或者另外的群体。

“政治正确”是否能真正消除种族歧视,是否有违言论自由精神,语言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固有观念,这的确很难下定论。美国和加拿大这些移民国家中种族的复杂性也使“政治正确”的争论在所难免。

换个角度,继续谈福特的故事。当表达“亚裔像狗一样努力工作”的观点后,强势的福特起初坚持不道歉,认为自己并非冒犯。但最终的结果是,福特多次道歉,把涉嫌“歧视”帽子带到了自己头上。不过,福特道歉并非是受行政力的影响,他可以不理睬市长的警告,但却无法忽视强大公民社会中的舆论压力,最终大量的市民来信抨击使他不得不一而再地认真道歉。

从福特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政治正确”是否矫枉过正,笔者认为,只要政府不滥用公权力打压那些“政治不正确”的人,让民间社会充分的表达和探讨,那么终究会形成一个多数人所接受的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