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7/亚裔学生毁了他人的锦绣前程?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爱米)《麦克琳》(Maclean’s)时事杂志和《多伦多星报》关于加拿大名牌大学“太亚裔化”及“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的文章引起本地华裔社区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抨击。

《麦克琳》表示,尽管加国大学“亚洲化”的说法显得有种族歧视,但是确实反映了一种现象,而且一间“亚洲”学校似乎意味着该校过于偏重学术,让某些学生感觉他们无法竞争或获得乐趣。

许多学校日益增多的亚裔学生,已经引起某些非亚裔学生的不满,甚至某些大学的行政人员也开始关注其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组成。《麦克琳》杂志的这篇煽情文章令人感到亚裔人与白人敌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又令人感到亚裔人抢走本地人的学位。由此可以设想,以后亚裔上大学也许会受到名额的限制或者暗地的潜规则。

在此之前,我以为,大学入学前的考核和入学后由始至终的考试竞争机制最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无论你是贫寒出身还是富贵子女,一样的考题,同等的竞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自己一辈子的事,靠不上别人也怨不得别人。

现在才知道,你爱学习,勇于竞争还挡了别人的道,毁了他人的锦绣前程。

我们移民,背井离乡,来到语言和文化习俗都不一样的国度,忘记从前,放下身段,从零开始,打工挣钱,养家糊口,那是我们的选择。《麦克琳》和《多伦多星报》是否也该呼吁一下,加拿大既然需要这么多高学历的技术移民,为什么移民们来了以后,不少人都干着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低薪工作?移民们大多做的是本地人做不了的专业工作或者本地人不愿做的非专业工作,后者的比例大过前者。

我们也想做轻松快乐挣钱多的工作,学习是件辛苦事,除了兴趣,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为生活所迫,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学。譬如:学英语,来到加拿大这个说英语的国度,不断学习,提高英语水平就成为我们第一代移民永远的功课。

我们也热爱艺术,喜欢郊游消遣。但是,在衣食住行都没达到小康水平,甚至,不去打工就要饿肚皮的时候,还奢谈什么艺术和娱乐?而痴爱艺术的人,又有几人能成为凡高或者毕加索?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一位朋友对我说:加拿大最好的工作,你知道是什么吗?见我摇头,她说道:垃圾工人,工资高,待遇好,还稳定,有工会保护,不会失业。可是,你见过有几个移民获得这份工作,不用考核,没有竞争,谁都能干的事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

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同时毕业的应届学生有不少人都上了多伦多大学,其中,绝大多数是亚裔。这样看来,《麦克琳》的报道也不是空穴来风。儿子没有按照我的愿望选择多大,而是选择了外地一所大学。我对儿子说:上了大学,你与其他同学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是一项公平的竞争,只能靠自己。

出国以前,我们总认为国内学生的负担太重,出国后才知道,这里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学习任务也很艰巨,就连小学生,也与国内一样,除了正规教育,还有许多课外活动和业余教育。

华人在培养子女的教育付出上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孩子一周七天,学了英语读法语,中文也要加把劲,还有棋艺舞蹈绘画武术,恨不能把子女培养成十八般武艺都会的全才。

其实,家长也很辛苦,我看到不少这样的家长,对子女付出很多,却并没有一定要求子女在某一方面必须做出成绩,而是在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爱好的同时,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梅花香自苦寒来”,天道酬勤,学习是件艰苦的事,要想学得好就得多付出,而对于没有人脉关系的移民来说,要想得到理想的工作,除去学习和勤奋,还有什么捷径可走?

我们第一代移民,即使拥有高学历,也很难与本地人平等竞争获取相应的工作,我们的后代,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进入加拿大的名牌大学深造,难道这也造成了不平等吗?不少亚裔家长省吃俭用,在为子女支付教育经费时却毫不吝啬。

名牌大学亚裔学生比例偏高,这是亚裔学生自身奋斗和亚裔家长大力支持的结果,不仅大学如此,据我所知,多伦多的一些高中,也因为亚裔学生比例的增高,学生成绩稳步提高而成为名牌高中,这又是谁的错?

大学,这个相对平等竞争的园地,不应该被种族歧视的乌云笼罩。大学不是象牙塔,社会上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也势必影响到大学校园。

让我们齐声呐喊:请维护大学–这个神圣的教育园地上方有一片洁净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