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6/大学亚洲化风暴 亚裔社团要求道歉

-大学亚洲化风暴 亚裔社团要求道歉
-“大学亚洲化”论反响大 华社团体教授齐谴责
-大学亚裔太多报道风波未息 部分社团打算发动全国谘询


大学亚洲化风暴 亚裔社团要求道歉

世界日报/针对“麦克琳”杂志(Maclean’s)及“多伦多星报”(Toronto Star)日前分别刊登对大学校园亚裔学生有种族成见的报导,包括大多伦多华人及东南亚法律援助中心在内的安省多个团体,串连横跨东西岸的多个组织,共同要求两家媒体公开道歉,并在平面及电子媒体刊登相同版面的道歉启示。

大多伦多华人及东南亚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吴瑶瑶表示,“太亚洲”(too Asian)仅就字面上来看,就是一个充满歧视意味的标题,是媒体企图利用耸动的标题,来达到刺激市场销售的拙劣手段。

吴瑶瑶进一步指出,此事件是重演30年前CTV将校园内的亚裔学生描述为“外国人”、并试图将亚裔学生排除在白人大学校园之外的W5事件的再翻版。如果刊登此类文章的媒体辩称这不是歧视,不知还有其它任何理由可以解释。

此起媒体刊登对亚裔学生有种族成见报导的事件,发生于本月11日麦克琳杂志在报载加拿大大学年度排名时,同时附带一篇报导指称,加拿大大学招收了太多亚裔学生,因此引发部份白人学生的不满言论。此外,多伦多星报于10日发表名为“亚洲学生被强迫就读大学”(Asian Students Being Forced into University)的专文,指称亚裔学生在选读大专院校或科系时,比其它族裔的学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压力。

卑诗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全毅表示,接受大学教育的人通常象征社会的精英层,同时也可能是未来个人高收入的前提,麦克琳杂志发表此篇文章是在刻意扭曲亚裔及白人之间的差异,是混淆大众的视听。

温哥华驹形丸传承基金会(Komagata Maru Heritage Foundation)主席吉尔(Harbhajan Gill)则指出,幸运的是现在的读者对于种族歧视的不平等事件及报导较为敏锐,也更勇于揭发事实,不只是隐身于报导事件的背后。

对于麦克琳杂志及多伦多星报对于大学亚裔学生的种族成见报导,吴瑶瑶认为两家媒体应该公开道歉,而这些道歉应在平面及电子传媒的地方版和全国版同时刊登。

此外,横跨东西两岸的多个社区团体,亦计划与包括麦克琳杂志及多伦多星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及社会大众进行会谈及检讨,以避免类似事件往后再度发生。

“大学亚洲化”论反响大 华社团体教授齐谴责
促《麦克琳》《多伦多星报》道歉

明报/《麦克琳》时事杂志(Maclean’s)与《多伦多星报》(Toronto Star)两篇题为大学“太亚洲化?”(Too Asians?)及“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据《麦克琳》报道”的文章,在华人社区引起的回响愈演愈烈。数个社区机构及来自包括卑诗省大学的教授昨天强烈谴责两份刊物,为求销路而刊登含有“种族定型”的文章。

他们要求两份刊物作出道歉,并要求在两份刊物上,以同等篇幅,刊登华裔社区就有关报道作出回应的稿件。法援中心总监吴瑶瑶表示,日内将与两份刊物联络,了解对方的立场。

与此同时,全加平权会总干事黄煜文称,会先了解普遍社区对有关文章的意见,再与《麦克琳》代表会晤,了解他们的立场,最快于今日召开记者会,向公众交代事件进展。

社交网现讨论群组

他表示,目前社交网站Facebook最少有两个群组讨论有关问题。据了解,其中一个群组更向网友收集签名,要求《麦克琳》公开道歉及修正原文。群组开设至今,反应相当不俗。

昨日发表谴责声明的,除上述法援中心外,还有卑诗大学历史系教授Henry Yu、安省科技大学传媒教授Anthony Chan、卑诗大学国际学生服务部前总监Winnie Cheung、Komagata Maru Heritage Foundation及Council of Agencies Serving South Asians。

吴瑶瑶认为,《麦克琳》的“太亚洲化”文章的报道手法有问题,其一他们只引用了一些白人学生不愿意进入个别大学如多伦多大学,只因这些大学太多亚洲学生,但就欠缺其他具分析性或批判性内容。另外,文章引用一些数据时,亦明显将白人学生标成为加拿大人,但亚裔学生则不是。

吴瑶瑶不排除有关刊物以这类将种族定型的字眼作为标题,潜意识上是以此来吸引读者,增加销量。

她与联合发表谴责声明的团体及教授促请两份刊物能同时在互联网上,以及在本地,以至全国刊物上都能刊登道歉声明。

另外,有关团体日内将与两份刊物联系,就有关事宜商讨,他们更会建议两份刊物能邀请一些政府团体,如人权委员会举办讲座,让所属职员在日常工作中如选题时,避免出现相同问题。

本报就谴责及要求道歉一事,分别联络《多伦多星报》及《麦克琳》杂志。《星报》的编缉Kathy English接受本报查询时表示,已得悉谴责及要求道歉声明,但现阶段她仍在了解事件,故不愿评论。

不过,她强调,正认真处理事件;同时,她亦已初步与该报道的记者了解,对方亦澄清当中并没有鼓吹种族主义的意图。

对于发出谴责声明的团体要求两份刊物就有关问题作公开谘询,English亦称,《星报》持开放态度,亦乐意与任何社区人士讨论。

至于《麦克琳》杂志发言人Louise Leger则于截稿前并未回覆本报的查询。

大学亚裔太多报道风波未息 部分社团打算发动全国谘询

星岛日报/《麦克琳》杂志及《多伦多星报》上周发表两篇有关加国大学亚裔太多的文章,昨日再有回响,多名分别来自法律界、学术界和族裔组织的人士,要求两家传媒公开道歉,他们亦计划就今次事件在全国发动公众谘询。

大多伦多华人及东南亚法律援助中心行政主任吴瑶瑶昨日质疑,“亚裔太多?”(“Too Asian?”)这条标题,怎能不会是种族主义?她认为,两家传媒依靠散播种族定型(Racial Stereotypes)来销售产品,是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

吴瑶瑶说,有关文章有如时光倒流三十年,回到当年CTV电视台W5一辑节目,描述亚裔加拿大人为“外国人”,夺去白人在大学的学位。今时今日,亚裔加拿大人却因带起了学术标准,不利白人,所以又被责怪。

她谓:“如果这不是种族主义,我不知什么才是。”吴又称,《麦克琳》杂志及《多伦多星报》需要就它们今次这样对待加拿大国民公开致歉,道歉应同发表在这两家传媒的列印版及网上版产品,与及刊登在其他的全国性和地区传媒。

要求两传媒公开道歉

温哥华印度裔人权组织Komagata Maru Heritage Foundation会长吉尔(Harbhajan Gill)指出,现今的读者和观众对种族定型已有更多认识,他们不单只能够察觉到此类隐伏方式的种族主义,亦会迅速和决断地作出谴责。

卑诗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历史系教授余全毅表示,《麦克琳》杂志没有针对真正议题,去探讨例如英才教育、高等教育意义是否只为带来高收入等题目,该杂志文章所作的“亚裔人”及“白人”之种族主义定性(Racist Profiling),已遮盖对应探讨议题的任何洞察。

多伦多服务南亚裔人士机构议会(Council of Agencies Serving South Asians)行政主任沙安(Neethan Shan)认为,《麦克琳》杂志在其文章已自问自答了“亚裔太多?”的问题,这条问题似是特别设计来惹起争论。然而,现今加国社会提倡多元文化,这条问题本身根本是不恰当、无理性,甚至是歧视。

吴瑶瑶又透露,国内多个社区团体将寻求与《麦克琳》杂志及《多伦多星报》共同召开公众谘询,并要求该两家传媒作出补救,修改方针,避免今后再出现种族定型及种族定性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