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4/与东南亚汉语学生水平存差异 北美教授儿童中文需更大努力

星岛日报/多伦多大学OISE教育学院昨日举行一项“海外中文学习研究与实践论坛”。有教育界学者在论坛上表示,从研究发现,在东南亚地区出版的中文书籍内容,与北美中文学生的水平和成长背景,普遍存有差异。因此,北美家长和老师教授儿童学习中文,在启蒙学生方面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昨日举行的海外中文学习研究与实践论坛,是多大OISE教育学院前天起一连两日,举办阅读中文与有关亚洲语文研讨会的一部份。昨日论坛特邀讲座环节主讲者,是三位国际知名的中文教育学者,包括华盛顿大学雷吴润锳博士、TUI大学李文玲博士及多伦多大学吴晓燕博士,她们就海外儿童中文读物选择、海外中文教与学的议题先后发表演讲。

专长美、加的汉语儿童文学研究的华盛顿大学雷吴润锳博士表示,她曾在一项研究计划中,分析了1,034本儿童中文读物,它们有来自美国、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出版社,读物有原著作品及翻译作品,前者种类包括当代写实、非故事性/知识、民间故事、经典、语文。

分析结果显示,该些原著作品及翻译作品虽然用字简单,但它们的句法和句子结构,对学习中文的北美儿童和他们程度来说,就可谓是相当困难。

雷吴润锳又说,在东南亚地区出版的中文儿童读物,普遍存有说教成分、价值观念及特有文化主题,对在北美成长、学习中文的儿童很多时都是格格不入,更会令他们对个别读物产生抗拒。朱自清名作《背影》对本地学习中文儿童来说,就属“难明”的例子。

她指出,中国家长往往期望子女在读物中学习到一些东西,中文儿童书籍出版商的产品普遍也会迎合这个期望。然而,北美儿重阅读为的主要是“乐趣”,阅读目标并非一定要从读物中学习事物,所以他们对个别较着重教育的中文书籍未必会产生兴趣。

难接受悲情或因果中文读物

此外,在北美本土出版的英文读物,一般传达爱心、爱护、愉快及充满希望等正面情怀,惯阅它们的北美儿童,对一些在中国或东南亚出版、存有苦难、悲哀情怀或带有惩罚后果的中文读物,也往往难以接受。

雷吴润锳认为,书本只是“工具”,找到合适工具固然是重要。但在北美教授儿童学习中文,还要作出一项重大的“投资”。这就是无论中文教师或家长,在“启蒙”方面是要付出很大努力。在分享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大概需要花上一半时间,向儿童灌输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另一半时间才是真正用在学习中文上。

昨日论坛的另一个环节主题,是海外中文学校中的中文教育,多名资深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就海外中文教学所面临的课程设置、教学法、中文读物特点及阅读教育等方面进行交流,他们包括多伦多第一中文学校校长刘濂、多市Georges Vanier中文学校老师杜新天和陆霞锳、中国奕阳教育的王琦和朱瑾。论坛最后安排与会的语言专家、教学人员、家长和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论坛至傍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