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2/神七飞天:中国太空梦境深处的秘密

亚洲周刊江迅/「神行者」翟志刚太空行走「一小步」,成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步。中国航天正在走向黄金时代。中国已明确将在二零一一年至二零一五年,发射中国首个太空实验室和啟用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预计三年后,中国研製的太空机器人也有望进入太空站工作。零八年夏,中南海提出要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完成富国强军使命。

你好,太空,中国人来了!中国人把自己的脚印印上了太空。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向「神舟七号」下达了出舱指令,当轨道舱门完全打开,一道明亮的蓝光照进舱里。太空,在中国人面前豁然敞开。先探进太空的,是身穿纯白色中国產太空衣的翟志刚的左手。随后,他探出上身,挥手致意,手臂上黄底红字的「飞天」标誌相当醒目。头先脚后是航天员出舱的「标準动作」。翟志刚是世界上第三百五十四个出舱航天员。翟志刚全身「飘」在太空里。他左手抓住出舱扶手,右手接过另一位航天员刘伯明送上的一面五星小红旗,向著太空挥舞,小国旗是参加神七任务的上百名科研人员共同绣成的。

鲜红的旗帜、雪白的「飞天」、银色的飞船、深黑色的太空,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翟志刚沿著轨道舱壁继续「行走」。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繫绳掛钩的帮助下,透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而移动身体。与其说太空漫步,不如说太空漫移。翟志刚两手交替攀住扶手,缓缓移动,身体几乎「倒立」在飞船上。翟志刚动作轻柔、镇定,没有和飞船发生任何撞击。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触摸和感受地球以外的世界。当翟志刚接令返回,他缓缓「沉」入轨道舱,舱门关闭,为时十九分鐘的中国人歷史性太空漫步完成。

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接受採访时说:「太空一无人行道,二没有马路,太空人在失重状态下谈不上「行走」,严格意义上说,所谓太空行走只能说是出舱活动。」太空行走是太空出舱活动的俗称,是指太空人离开载人航天器座舱,到开放的太空中活动,包括在其他天体表面上的活动。人在太空中处於失重状态下是无法行走的,只能飘来飘去;在其他天体上也只有在具有固态表面,如月球、火星等类行星上才能行走。

不过,在翟志刚妻子张淑静眼里,丈夫在太空飘浮,简直就是在太空舞步。翟志刚的交谊舞跳得相当出色,每次航天员们办舞会,翟志刚始终满场飞,最为引人注目。翟志刚是「动静皆宜」型的人,他好研习书法,毛笔字写得好,爱读武侠小说,爱看电视小品,模仿艺术明星赵本山的小品也有几分神形兼似,唯妙唯肖。他说过:「所有挑战性的事情,包括电子游戏都喜欢。」他同事常常夸他妻子漂亮,翟志刚得意一笑:「当年追她可费了不少劲。」张淑静比翟志刚小一岁,高中毕业应徵入伍空军,后成为一名军官。他俩同在空军一基地当兵,经人介绍而一见钟情,一九九三年结婚。

婚后两年,当时是空军部队歼八战斗机飞行员的翟志刚,在一次上天训练时,天气骤变,他沉著应对,最终安全降落。事后,张淑静说:「临危不惧的男人,我喜欢。」浓眉大眼、棱角分明的翟志刚,当飞行员时就成为《中国空军》杂誌的封面「模特」。二零零三年九月,他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太空人梯队,即「神舟五号」发射第一梯队,二零零五年六月入选「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正式担任「神舟七号」指令长。

翟志刚在男女同事中人缘特好。神舟五号任务结束时,太空人妻子迎接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凯旋,别的太空人手里都捧著妻子送来的一大把玫瑰花,唯独翟志刚手里的花只有一枝。有官员不解地问:「怎麼只送一朵玫瑰?」张淑静笑了,说:「原先我準备买九十九朵玫瑰,昨天听电视台一位主持人说,发射场有许多女孩子为翟志刚而倾倒。我改变了主意,只买一朵红玫瑰。只有这一朵,其他再漂亮的玫瑰就插不进来了。」翟志刚捧著妻子送的一朵玫瑰,也羞羞笑了。

中国太空人的生活是绝对不自由的,最基本的就有五个不准: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自从当选为太空人,每年的几个长假、节假日,翟志刚都不能随便探家。虽与妻儿近在咫尺,但除了双休日外,都要在公寓里被封闭式管理。为确保航天员安全,即使探亲、疗养、外训,也都专车接送、专人护送、警卫严格。不允许个人开车,一日三餐由营养医师制定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神舟七号在天,一次航天员与妻子私秘通话,电视没有公开。张淑静说:「当时我问他吃什麼,睡得如何,在太空中有没有梦见我。他说很抱歉,没梦见我。但我知道,他心里有我。」神舟七号三名航天员的妻子,巧的是都姓张,除了张淑静外,刘伯明的妻子张瑶,景海鹏的妻子张萍。在丈夫们联手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这一天,她们特意一起穿上了红色衣服。

神舟七号任务结束后,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準备工作已经完成,选拔即将正式啟动。这是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日前透露的。新一代航天员仍计划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数量不会超过第一批即十四人。在过去十年里,航天员接受了八大类五十八个专业训练,被称为上天的「五十八个阶梯」。为训练航天员超重耐力,航天员要在载人离心机八倍重力加速度的状态下练习各种抗负荷动作,还要判读信号、回答提问。强大作用力的牵引下,面部肌肉会变形,眼泪常常不自觉往外流。这是航天员们公认的最痛苦的一项训练。航天员景海鹏说,十年来他从没在晚上十二时之前睡过觉。

陈善广说:「在选拔第一批太空人过程中,中国借鑑了很多外国经验,缺乏自己的实践,因此存在一些不完善,根据十年来训练经验,针对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会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项目,改进选拔标準与方法。」从空军飞行员选拔培养﹖能胜任航天器驾驶员的成熟航天员,需三至五年时间。陈善广说,随著载人航天任务的发展,今后的航天员不仅从空军飞行员里选拔,还会从科学家里选拔。

「神七」凯旋,「神八」在望。一九九二年中国确定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把人送上太空,建立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系统,开展太空应用试验,「神五」与「神六」完成了这一任务;以「神七」为起始的第二步,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突破载人飞船和太空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太空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太空应用问题;第三步,最终目标是建立长期有人值守的、较大规模的太空实验室及太空站。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太空活动由太空技术、太空应用、太空科学三部分组成。零六年十月,中国政府再次发布《二零零六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零八年夏,中南海提出要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完成富国强军使命。

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马兴瑞在谈到载人航天工程未来发展时说,除载人飞船、运载火箭两个系统外,未来增加的太空实验室系统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製。为了满足大型太空飞行器的运载工具问题,已啟动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研製工作。集团公司在抓好神舟七号飞船研製、神舟八号、九号飞船预研的同时,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战略意义的未来载人航天发展蓝图。在刚颁布的《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战略转型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二零一一年至二零一五年前,发射中国首个太空实验室和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的目标。

神舟飞船系统顾问李雨庆接受採访时说,中国将最终建立太空站,这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两个问题,首先需要解决载人飞船和太空飞行器的交会对接问题,「神八」、「神九」将进行这方面的试验,其次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在轨组装和在轨维修。交会对接先是无人试验,然后载人。「神八」和「神九」是无人的,「神十」是载人的飞船。据悉,将为交会对接提供目标的目标飞行器正在研製。目标飞行器相当於一个无人的载人航天器,对接后,航天员可进入开展试验,飞行器也可提供航天员生活居住的空间。「神十」航天员将顺著交会对接的通道,进入目标飞行器,在那里作应用性试验,这标誌著交会对接的完成。将来的太空站和太空实验室,都将利用交会对接技术,运送太空人,运送物资。

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表示,「神八」飞船初样船已经开始地面试验,通过所有试验后,正样船将开工生產。据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一位专家透露,「神八」、「神九」及「神十」预期於二零一零年升空,在太空中三艘飞船连结在一起,组成小型太空实验室。从「神八」、「神九」到「神十」,发射间隔不再需要两年,一个目标上去了,需立即发射下一个上去对接,因此不会超过一个月而连续发射。

目前,南京东南大学已被国家列入研发太空机械人的航天计划中,该校机械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主任宋爱国说,太空机械人不仅可以做各种科学实验,还可以进行太空站维护、太空站对接、卫星修理、帮助航天员出舱工作等。由於发射成本太高,太空站只能是「长期无人值守,短期有人照料」,一年中短期由航天员在里面工作,太空机器人就大有用武之地。预计三年后,中国研製的太空机器人有望进入太空站工作。

宋爱国介绍,这些机器人学名叫「遥操作机器人」,地球人可以通过感测器等随时遥控它们一举一动,它们不仅可以做各种科学实验,还可以进行太空站维护、太空站对接、卫星修理、帮助航天员出舱工作等。另据中国科技馆航天史博士赵洋说,神舟系列太空船将从原来的「单件生產」变为「批量生產」,未来将用於天地往返的运输系统。目前中国正在研发「长征五号」大推力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把一个二十吨级的太空站发射入轨。

「神行者」翟志刚太空行走「一小步」,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步。从年轻共和国的「兵器谱」日益完备,到中国人第一次仰望太空,寻找那一颗属於中国的卫星,再到今日要探测月球、欲与嫦娥相会,中国航天正在走向黄金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向著梦想不言退路。家国人生路,无不皆同此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