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9/加国人口两成移民 八大工业国比例最高

-加国人口两成移民 八大工业国比例最高
-加国人口移民占两成 平权会估华裔达170万
-统计局数字华裔150万被指低估
-团体疑低估华人数字 恐影响未来制订政策
-忧削弱华人政治影响力
-万锦成为少数族裔最多城市 其中华人52.9%最多
-万锦多元化增长冠全加 少数族裔占人口72.3%
-万锦市人口多元称霸全国 四成是华裔
-华人超市 跟着亚裔增长
-大多伦多区中国移民 将成华人社区主流
-普查附上声明 用家风险自负
-自愿填报有偏差 难反映真实数据
-移民涌入改变宗教人口比率
-星战“绝地武士”教派 2万信众减至9000


加国人口两成移民 八大工业国比例最高

星岛日报/加拿统计局大公布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指出全国最新的人口结构,移民占约两成,随便走到街上,每五个人即有一个是移民。而且由于移民带来宗教、语言、及族裔的改变,国家愈来愈多元化。

最新人口普查发现,全国五个加人之中就有一人是外地出生,是八大工业国当中比例最高。加国的人口结构已有200个族群及100个宗教;占全国19%的约630万人被列为有色少数族裔(visible minority group)。加拿大统计局移民及族裔文化统计主管Tina Chui表示,加国较过往更加多元化。

调查又发现安省是新移民的首选省份,超过一半的新移民选择在安省落地生根。过去五年,有120万移民进入加国,10人之中有9人在安省、魁省、卑诗省及亚省居住,当中超过43%新移民选择安省。

43%新移民选择安省

加拿大外地出生人口去年统计为680万人,占总人口20.6%。在2006至2011年期间,约120万人在外地出生后移民到加国,大部分移民来自亚洲及中东,而非洲、加勒比海、中南美洲等地移民亦有所递增。

大多区移民人数约有250万,占该区总人口46%,而安省十名移民当中就有七人居住在大多区,381,700名新移民选择在多伦多落脚。新移民主要由不同族裔构成,有五分之一认为他们是有色少数族裔,较十年前的13.4%有所增加,而1981年只有4.7%。630万有色少数族裔当中,31%在加国本土出生,65%为新移民。

统计局对结果满意

鉴于今次公布的人口普查改由自愿填报,一度引发公众争议,但统计局强调数据实际及可信,对结果感到满意。人口普查管理办公室主任哈梅尔(Marc Hamel)表示,在国家及省级的数据十分坚实及高质素。至于,人口普查可信性稍低只发生于市、镇、村等“地理位置较低的级别”,人口少于一万人约1,100个中心未能取得可靠资料。

民主党党魁唐民凯(Thomas Mulcair)指统计局证实数据有“严重缺失”,民主党在过去三年已促请保守党重新覆核自愿填报问卷制度,但总理哈珀没有理会。哈珀覆称,普查提供了有用及可靠的社区数据,代表全国97%人口。他说:“有些地方我们需要作出改善,但仍需要在平衡及尊重加人私隐权下取得公众数据。”

加国人口移民占两成 平权会估华裔达170万

明报/加拿大统计局发报告指2011年的“全国住户调查”(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显示,本国有680万名国民是外国出生,占总人口的 20.6%,较2006年的19.8%再有上升。该比率是本国于百年来未有见过,也于G8工业国家中占最高比率。但加拿大平权会则抨击报告所引用的数据,认为华裔人口不只150万,应达到170万。

与此同时,加国有五分之一人是有色族裔,而国内有9个城市,有色族裔居民更是占大多数。

该报告指整体上移民比较年青,较多居近郊地区,较多来自亚洲,但愈来愈多是来自非洲。

亚洲移民减 非洲来者增

报告指绝大多数新移民来自亚洲及中东,但较数年前放缓。2006至2011年间,有56.9%移民来自亚洲,较2001至2005年间的60%有所减少。

新移民最多来自菲律宾,占13%。但该报告指该项资料与加国公民及移民部的数字有所出入。来自中国及印度的新移民比率则分别排第2及3位。

来自亚洲新移民的比率下降,但来自非洲、加勒比海国家、中及南美洲的新移民比率则上升。

于2006至2011年期间移民加国的人口达116万人,占移民总人数的 17.2%。2011年的调查指全国有逾 200个不同族裔的国民,其中有13个族裔的人口逾100万人。

626万人自认是有色族裔,占人口的19.1%,其中有65%是于国外出生。

南亚裔、华裔及黑人加起来,占有色族裔的 61.3%,其余依人数排名是菲律宾裔、拉丁美洲裔、亚拉伯裔、东南亚裔、西亚裔、韩裔及日裔。

统计局指由于联邦执政保守党于2010年修例,不再强制国民填人口普查长问卷,故该局转为推出“全国住户调查”,从本国约300万人获取的资料而发出上述报告。因此,该报告的自愿民调数字,较难与过往发给五分之一住户的强制长问卷数字作出比较。

人口普查主管哈姆(Marc Hamel)指出,若要与过往比较,通常要作全省或全国性比较准确。由于2011年获得资料的质素问题,他们要将1100个主要是小型社区的资料压缩,2006年只需压缩约200个。

然而,他指以1个是自愿填报性质的调查来说,也算获得甚佳的资料质素。

该报告指,新移民的中位岁数是31.7岁,加国出生的中位岁数则是37.3岁。

加国的680万名移民中,有 91%选居大城市,63.4%选居多伦多、满地可或温哥华市。

多市仍是移民首选,但若与2006年普查比较,愈来愈多新移民选居其他城市,尤其是草原省份,包括温尼辟、沙斯卡通、卡加里、爱蒙顿、哈利法克斯及满地可等市。

多市对新移民的吸引力于近数年锐减,近5年只有 32.8%新移民选居多市;2006年普查时有40.4%;2001年普查时有43.1%。

该报告指有色族裔喜居近郊地区,例如大多区的万锦市、宾顿市、密西沙市、烈治文山市等,有色种族占逾半人口。大温区的烈治市、本拿比及素里市也有同类现象。

该报告指于2006至2011年间,原住民人口上升逾两成,但非原住民于同期只增5.2%。统计局指该数字并非显示原住民生较多子女,主要是由于对原住民的法律定义有修改。现时有140万人自称属原住民,占人口的4.3%,较2006年时的3.8%增加。

在宗教方面,三分之二人口,即有2200万人自称是基督教徒,其中有1270万人是天主教徒。约100万人是回教徒,即占人口3.2%;印度教徒占 1.5%;锡克教徒占1.4 %;佛教徒占1.1%;犹太教徒占1%。

四分之一人则表示无宗教信仰,较2001年时的16.5%大增。

统计局数字华裔150万被指低估
华社机构恐影响社区服务

明报/加拿大统计局昨日公布了2013年“全国住户调查”报告,但加拿大平权会抨击报告所引用的数据低估了实际情况,这样对社区服务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华人社区服务机构在对数据是否出现低估情况表示关注的同时,也希望能多一点耐心,用时间来检验数据的真实度。

由于以自愿填写问卷的方式替代了强制长问卷,统计局方面承认,新问卷不及旧问卷详尽,且它的社区信息也比不上旧问卷。但他们仍强调新调查报告仍能细致绘画出加拿大的面貌、反映出最新的全加文化。

对此加拿大平权会全国总干事黄煜文指出,统计局此次搜集到300多万人的问卷资料,但却少了87.25万份问卷,这样会令统计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对一些类别会出现比较大的低估。

“举个例来说,根据统计局的数字,从2006年至2011年间,祖籍中国的加拿大华人人口从1,346,510人增加到1,487,580人,增加了141,070人。但在2007年至2011年间,仅从中国大陆移民来的新移民人数就有至少有144,292人,再加上那几年间来自香港、台湾、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新移民,再综合上来而又走的移民数、新生华人一代及去世的华人等,算下来的总数怎么都比统计局给的数字要大得多。”

黄煜文指,他认为目前加国的华人总数不止统计局所认为的150万人左右,而是将近170万人。

“统计局的数据低估了华人的人口数量,而在这样错误的数据上制订的计划,自然不能满足需要。比如说要兴建养老院,政府的拨款就会比实际需要要少。”

疑自愿填写问卷出现较大偏差

华谘处行政总监谭黄梅初士也担心,没有了长问卷的人口调查,会不会因缺少细节而令人口图象变得模糊。

“因为不是强制性地要填写问卷,有的人就不填。没有你的数据,在制订计划时就不会考虑到你的需求。以往的数据显示,新移民的失业率要高于加拿大的平均水平。假设这个失业率是19%,而有4%正处于失业的人没有填表,统计出来就是新移民失业率只有15%,政府一看,数字还过得去,就不会特意拨款来解决问题,相应制订的政策和计划也就有问题。”

而多华会行政总监叶志华则表示,由于报告刚出台,还不能很快与现实情况做印证。

“目前有人担心这些数据低估现实,我认为这都还只是缺乏确凿根据的猜测,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是低估还是真实反映了现实。”

但叶志华也表示,虽然近几年中国移民的数量没有前几年那么多,而多华会的服务压力并未因此减小。

“我们位于士嘉堡区和万锦市的服务中心,都要进行扩张,增加英文班,安居辅导等各种服务。请大家多一点耐心,这些数据到底可靠与否,我们不久便会知道。”

团体疑低估华人数字 恐影响未来制订政策

星岛日报/全加华人协进会(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CCNC)关注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的质素,质疑数据低估加国华人数字,影响日后制定政策的准绳度。

该会比较2011年全国家庭普查数据,与2011年4月基于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作出的估算,发现两者数据迥然不同。2011年人口普查的总人口为32,852,320,但去年4月的估算为34,349,200。至于华裔族源(Ethnic Origin, Chinese)人数在2011年人口普查为1,487,580,较2006年人口普查为1,346,510,增加141,070;而2011年人口普查的华人(Visible Minority, Chinese)为1,324,700,较2006年的人口普查为1,216,565,增加108,135。

“数据令人难以置信”

协进会指出,若与联邦公民及移民部(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CIC)公布的2007至2011年的数据相比,单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数最少有144,292人,这数据差额抵销出生、死亡、以及移居等因素,人口普查得出数据令人难以置信。

全加华人协进会计划在未来数周进一步分析普查数据,该会行政总裁黄煜文(Victor Wong)批评,普查出现的低估数字将会严重破坏公共政策、经济及社会倡议的制定。

忧削弱华人政治影响力

星岛日报特约记者杨婉文/有华裔组织担心,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字,响起华人社区政治影响力可能削弱的警钟。但有广告界人士就不担心客户会忽略华人市场。

温哥华公民协进会会长董达成周三接受A1中文电台时事节目《A1出击》访问时表示,平权会质疑统计局的华裔人口数字算少了,再加上整体华裔人数比南亚裔少,存在隐忧,意味华人社区日后的政治影响力可能减退。

他认为,假如华人仍抱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政党制订政策时,就会忽略华人社区,甚至令华人的政治影响力消失。若华人社区不加把劲的话,政治上的影响力就可能会越来越少。他指出,华人除了参选外,也要投票,或参与助选的义工、容许政党在居所外面放竞选宣传牌等,让政党意识到华人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保障华人社区在民主社会的权利。

Dyversity Communications广告公司东主余显扬在节目中表示,每5年的人口调查数据,都会令广告界鼓舞,因为可促使客户更积极参与多元文化的市场。他表示,他们在过去七、八年,已经在南亚裔及华裔等其他族裔推广市场,当中包括银行、电讯、汽车、地产、食品等。虽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华人是第二大族裔,但他表示,市场已经预计,南亚裔人数会超越华人,但华人市场仍然有很大增长。他指出,华人市场在金融、电讯、地产及汽车的消费,都比其他族裔高,因此他不担心最新的人口数字会令客户忽略华人市场,或者令华人广告市场的消费减少,因广告成效要靠有效的传媒支持。

万锦多元化增长冠全加 少数族裔占人口72.3%

明报/昨天加拿大统计局发表的“全国住户调查”,显示出大多伦多地区人口多元化程度明显提高,其中万锦市的多元化增长最快,已经成为全国拥有最多“少数族裔”(visible minority)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

调查发现,全国有19%(630万)的人口称自己为“少数族裔”,而万锦市的少数族裔人口比率为72.3%,比例全国最高。紧随其后的大多数城市都位于大多伦多地区,其中宾顿市比例66.4%、密西沙加为53.7%、多伦多为49.1%。

加拿大统计局移民与族裔数据主管Tina Chui表示,加拿大的多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不同的区域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其中多伦多和温哥华仍是移民聚居地,相对来说满地可的移民就很少。

安省在2011年的移民总数为360万,比全国移民总数的一半还要多。2006年至2011年期间移民本国的120万人口中,有九成都选择在安省、魁北克、卑诗省和阿尔伯达省居住。但相对往年来讲,移民选择在安省居住的比例还是有所下降。

移民选择落户安省下降

原因是有一部分移民开始倾向选择缅尼托巴、阿尔伯达和沙斯卡寸旺等省。Tina Chui为此解释说,新移民现在会选择魁北克和一些草原城市安居,“这是移民安居的一个转变。”

万锦成为少数族裔最多城市 其中华人52.9%最多

星岛日报/随着移民人口持续增加,加拿大的族群结构愈趋多元化。加拿大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家庭普查(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显示,万锦市人口比例当中有72.3%为少数族裔,是全国种族最多元社区,有万锦市市民称赞该区能够真正体现加拿大的多元文化面貌。大多区其他社区亦很多不同族裔,宾顿(Brampton)有66.4%、密西沙加(Mississauga)有53.7%、多伦多有49.1%。

占人口逾72% 其中华人52.9%最多

最新家庭普查结果指出,万锦市有72.3%的人口属少数族裔,当中华人占最多,达52.9%,较2006年人口普查所得的34.1%急升18.8%,成为人口数目最多的族群;其次南亚裔人口,占整体比例26.4%,较上届普查所得的17.2%上升9.2%;第三大族裔则是黑人社群,占该区人口比例为4.5%。

经纪指置业者多是华裔

虽然有批评认为家庭普查低估少数族裔及移民人口比例,在统计方法上惹争议,但万锦市近年的种族结构愈趋多元仍然是不争事实。万锦市的种族多元面貌,可见于市内商场及公路的中英双语标示,市内的孙逸仙路(Sun Yat Sen Ave.)和黎刹路(Rizal Ave.)分别以中国和菲律宾国父名字命名,卡拉奇径(Karachi Dr.)和新德里径(New Delhi Cres)则是以南亚地名命名。

融洽气氛体现多元文化

现职房地产经纪的黄氏夫妇居住在万锦市14年,他们见证着万锦市种族人口的变化。由马来西亚移民加拿大超过30年的黄太表示,近月有不少人士选择在他们居住的街区置业,当中约85%为华人。由于万锦市没有土地转让税,以致房价相对可负担,华人亦能够迅速适应当地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由中国移民加拿大的Jim则形容,万锦市社区是“非常具吸引力的年轻大家庭”。

来自斯里兰卡的家庭医生Ramanathan Lambotharan,同样居住万锦市超过十年,他指出,安全及和平气氛是万锦市的重要吸引力,认为此区能够真正体现多元文化。

万锦市区域议员李国贤(Joe Li)表示,政府为新移民适应社区提供大量支援,劳动人口和参政议员的种族背景亦能够体现族群的多样化,族群间的相处仍保持融洽。如今万锦市议会的13名议员当中,有三位是华裔、一位是斯里兰卡裔。

资料来源:星报

万锦市人口多元称霸全国 四成是华裔

世界日报记者费诗明多伦多报导/万锦市作为全国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市长薛家平可以用15种以上语言来问候城市内各族裔市民,除此之外,城市内一年四季节日不断,从中式美食夜市、到印度主题的宝莱屋电影庆祝节日,从南亚庆祝日到多元文化传统节,薛家平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比得上万锦的多元化。

薛家平表示,万锦市在过去10年里的巨大变化可以通过人口普查报告看出来,除了新移民人口的增加,各族裔的聚集也让万锦时成为不折不扣的“不夜城”,一年365天,天天都有各种各种的族裔节日在庆祝举行,这也让万锦市成为全国最具多元化的城市之一。

万锦市华裔议员何胡景表示,万锦市市民有32万左右,55%以上的市民出生在200多个海外国家,其中有40%是华裔,全市常用语种超过100种,如同一个小型联合国。

何胡景居住在万锦市超过20年,对比过去10年前,他认为万锦市除了人口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以外,因为各族裔人数的增多,他们与原住国的牵连,也无形中促进万锦市与世界各地间的贸易合作项目增多,所以多元族裔的居民对万锦市的长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万锦市斯里兰卡裔议员帕西(Logan Kanapathi)认为,万锦市一个最典型的世界各多元文化习俗的大熔炉,以即将修建的东南社区中心为例,社区中心所在地的70%以上居民都出生在海外,也是万锦市最多元化的区域之一。

帕西表示,多数选择万锦市居住的新移民都具备努力工作、勤劳、按时缴税的特点,他们不为政府增添负担,同时努力融入社会,是最受欢迎的一群新移民。

万锦市的多元化也充分体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当中,以万锦市的Milliken社区中心图书馆为例,里面有各国书籍,如中文印度杂志、中文电影、南亚书籍等,在中文书籍旁也特意用中文标出。

华人超市 跟着亚裔增长

世界日报记者乔森林多伦多报导/加拿大统计局公布,本国居民中在外国出生的居民比例已经超过二成,其中以来自亚洲的移民最多,本地华人餐馆业和超市业都看到亚裔移民不断增长,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安省华商餐馆会会长陈勇仪表示,餐馆业和超市业都看到华裔和亚裔移民的增长,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中餐和亚裔餐馆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加,他说30年前本地的中餐馆数都数得出来有几家,随着香港移民和中国大陆移民先后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各地移民口味,本地餐馆也从粤菜到北方菜各种菜系蓬勃发展,例如在多伦多中区华埠可以看到,十几年前随着中国大陆移民增加,出现了多个北方菜餐馆,在四、五年前又增加了好几家韩国餐馆,这些餐馆主要客人为华人和亚洲其他国家移民以及观光客。

在多伦多以北地区以前很少中餐馆,现在随着比较富裕的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新移民迁入,包括中国各地例如上海菜、川菜和粤菜在内的中餐馆和日式餐馆增加不少。这些餐馆的增加都说明是有市场的需要。

除了餐馆增加之外,大多伦多地区的华人超市也不断增加,大统华超市市场推广经理何旭华表示,大统华1993年在温哥华开创第一间超市,以提供给移居本国的亚裔家庭一个舒适又有家乡特色的购物环境为宗旨。随着本国亚裔移民不断增加,大统华于1997扩展至亚伯达省,而在安省的第一间分店,则于2002年在康山开业,而全国第22间分店,则于去年10月在安省于人村开业。

现在大统华已是本国最具规模的亚洲连锁超市,共有22家分店横跨东西两岸:卑诗省九间、亚省四间、安省九间,尚有新的展店计划在积极进行中。因应市场的不断增长及变化,大统华亦紧贴着各种客群的需求,搜罗亚洲各种极具亚洲风味及特色产品,包括中、港、台、日、韩、菲、越、南亚等等不同富地方色彩的产品,提供多元化口味,亦举办各种推广活动、庆祝各中西节日,令各顾客更投入、适应加拿大环境。大统华设有专业采购团队,专责留意市场转变,研发及引进亚洲各地热销新产品、营运模式,迎合市场需求。

大多伦多区中国移民 将成华人社区主流

星岛日报特约记者杨婉文/统计局公布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字,有学者认为,当中反映大多伦多地区的中国移民仍然未成为华人社区主流,但预料下次调查时,华人社区会有翻天覆地的转变。

统计局数字显示,安省华裔人口逾62万,大多伦多地区华裔逾53万,当中逾22万人的出生地是中国。加拿大人口学会会长兼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方伟晶,昨接受A1中文电台时事节目《A1出击》访问时表示,数字不单反映中国移民在大多伦多的华人人口中少过一半,当中的22万人也未必全部是近年的中国移民,因为这批人还包括不同时期移民本国的华人,例如在中国出生但在香港居住一段时间的华人等。

方伟晶料5年后成事

他表示,数字显示过去五年移居本国的华裔移民有85%来自中国,香港移民只有3%,预料华人人口日后会有很快的转变。他估计,若中国移民人数继续以高速度增长的话,5年后统计局再做类似调查时,可能会有一半华裔是中国移民。

但方伟晶认为,不能从统计局周三的数据来推断到说广东话的华人是否仍然是主导大多伦多地区的人口。他解释,虽然当中显示讲广东话的华人逾13万,说中文的华人逾10万,但由于数据欠缺说普通话的人口数字,难以就此作出有关结论,因为若加入说普通话的人口数字,有可能数字会很高。

统计局周三的数字也发现,华裔占少数族裔21.1%,而在2006年的人口普查中,华裔占少数族裔24%。统计局向该节目表示,由于统计局在2011年不再用强制长问卷的方法做调查,因此两个调查结果,不可直接比较而得出华裔人口比率下跌的结论。

方伟晶认为,统计局更改采纳样本的方法,未必会对政府制订与华裔有关的政策有太大影响,估计大城市的影响不大,但小城市就可能有影响。由于大部分华人住在大城市,因此华裔人口在这些地方的偏差不会太大。

普查附上声明 用家风险自负

(渥太华8日加新社电)加拿大统计局发表2011年《全国家庭调查》首批数据,同时附上免责声明,因为新调查属自愿性质,用家做历史对比时风险自负。

统计局周三发布的多数文件,背页都有加印免责声明。其中指出,自愿填报的《全国家庭调查》,与现已废除的强制长表完全不同。

该机构在文件中多次重复:“《全国家庭调查》的估计数据,来自一份自愿的问卷,无回应的偏差,可能比2006年普查长问卷更高。”

比对2006年与2011年普查结果,最小社区出现最大差异。

统计局说,较大的社区,2006年与2011年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但在2.5万人以下的普查分区,调查结果最可能出现差异。它说:“这些差异原因在于加权计算法,与任何调查一样,小地理区域的加权值更大。”

填写新普查表较长问卷更多

联邦工业部长巴隶司(Christian Paradis,图)周三发布通告强调说,与旧的长问卷相比,更多加人填写新普查表。

巴隶司说:“政府承诺在搜集统计数据时,兼顾保护加拿大人隐私。加拿大人做出响应,逾250万家庭交回问卷,回应率达到68%,这是加国历来最大规模的自愿调查。”

政府增加调查问卷投放家庭比例,所以更多人填报调查表。但《全国家庭调查》的回应率,远逊于普查长表94%的预期收回率。

统计学家指出,在自愿调查中,重要的不只是多少人填写问卷,而更在于谁填写问卷。特定群组可能较少交回问卷,比如低收入人士、原住民。那将导致数据出现偏差,很难补救。

自愿填报有偏差 难反映真实数据

星岛日报/华谘处行政总监谭黄梅初认为,联邦政府改变人口普查的方式为自愿填报,以致新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未必能够反映华裔的真实数字。此举令当局难以适当分配资源予各族裔,对社会问题及未来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

谭黄梅初说,过去数年华裔移民人口数目有上落的情况,以该会的服务情况来看,英文班仍是华人居多,而且经常要轮候入读,显示供不应求的现象。虽然移民的教育水平较高,但政府对他们的要求相对提高,令报读英文班的人数有增无减。

华人普遍不喜欢填表

她指出,新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已是两年前的状况,确实有点过时,而且取消强制增写长表格政策,因此可能未能收集得整全的资料。由于华人普遍不喜欢填写表格,加上忙于谋生,不会自愿递交资料。如果当中有不少人是低收入家庭或失业者,当局无法知道他们的苦况,更不会投放适当的资源加以协助;这些人士只会成为社会的隐形者,继续处于贫穷无助的境况。

谭黄梅初表示,目前新移民的失业率比本地人士高一倍,而且有不少大机构聘请廉价的外地劳工,这样令新移民更难寻找稳定的工作,他们既没有安全感,无法安居乐业,终日担心工作朝不晚保,也不会订下家庭计划。她认为,本国需要移民建造社区,但上述的情况继续持续下去,对社会的结构及长远发展带来隐忧和影响。目前,本地中产人士的数目已有萎缩现象,再过10年后,可能成为富有与贫穷两极化的社会。

移民涌入改变宗教人口比率
基督徒比率下滑 穆斯林佛教徒增

(满地可8日加新社电)2011年《全国家庭调查》报告显示,随大量移民涌入,加拿大的宗教人口组成在发生变化。尽管基督徒仍是加拿大移民主流,但比例逐年稳定下滑。

1971年之前抵加的移民,逾78%自称基督徒,但最新调查揭示,过去5年中抵加的移民,该比率降至47.5%。

与此同时,穆斯林、印度教、锡克教与佛教人口日渐增长,占2001至2011年间来加移民的33%。在1971年之前,该比率仅为2.9%。2011年时,全国约240万人,或约7.2%信奉以上4种宗教。 10年前,这个比例仅有4.9%。

除此之外,加拿大自称无宗教信仰的人士,2011年约有780万人,占人口将近四分之一,2001年该比率为16.5%。

满地可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社会学教授温菲尔德(Morton Weinfeld)指出,有宗教信仰的移民涌入,部分抵消加国逐渐增长的非宗教人口。

温菲尔德说:“这多少给加拿大增加一层社会传统,移民可能更忠于他们自己的宗教。”

他说,对于许多移民团体来说,宗教扮演关键角色。他们新到加拿大,面对艰难挑战与困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建立新家园,宗教团体在此时意义重大,“教堂或清真寺甚至一些犹太教会,都协助移民的调整和适应。”

来自菲律宾的皮纳(Cosette Pena),就是在抵加后最茫然无助时,找到了满地可的菲律宾人福音教会。该教会创建于1992年,是菲律宾社区联系的重要纽带。

根据周三发布的普查资料,菲律宾是2006至2011年新移民最大来源国。

满地可第一菲律宾浸信会,是当地3间菲律宾福音教会之一。它在协助菲律宾新移民定居加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菲律宾裔人口增多,它的信众也在逐年增长。

星战“绝地武士”教派 2万信众减至9000

(渥太华8日加新社电)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全国家庭调查》报告显示,加拿大约有9,000人,自认属于《星球大战》(Star Wars)的“绝地武士” (Jedi Knight)教派,这比2001年普查已减少逾一半。

在加拿大自称绝地武士的人,曾经接近2万人。统计局高级分析师巴蒂特(Jane Badets)说:“此次调查数字减少。我相信,约9,000人报称为绝地武士。其他国家也如是,更少人报称自己属绝地武士。”

绝地武士教派,开始只是卑诗省滑雪场上朋友之间的玩笑,但在2001年人口普查中,它已经演变为一个特殊现象,当时数万加人报告说,他们信奉《星球大战》的绝地宗教。但现实生活中的绝地武士坚称,他们的宗教并非儿戏。

自称为加拿大绝地团体(Canadian Order of the Jedi)大师的瓦拉(Maha Vajra)说:“绝地武士的行为,与电影中的不同。我们衣着不时髦,不会拿激光剑,不会与帝国决斗。”

现实生活的绝地武士承认,电影中的武士纯属虚构。他们视电影为启发和幻想的寓言,与其他宗教利用幻想故事凝聚士气相同。

瓦拉说,绝地主义是哲学研究,取材于《星球大战》电影系列的佛教主义和道教主义。

瓦拉承认,一些新手出席聚会时,会做奇异打扮,挥舞塑料激光剑,但那些习惯在真正的绝地团体不会持久。

《星球大战》第7集正在筹拍,瓦拉说,他预料电影推出后追随者升。虽然绝地武士人数减少,数目仍然压倒一些其他宗教。

统计局说,2011年调查显示,1,050人自称为撒旦教徒(Satanist),1,745人是科学教教徒(Scientologist)。此外,拜火教徒(Zoroastrian)有6,130人,拉斯特法理教徒(Rastafarian)有1,0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