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6/回首万锦 从移民村落到科技华人之都

那街那楼 那河那树 万锦屯的人和事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李海涛/作为加拿大“科技之都”和“华人之都”的万锦市,有两个Main Street,人们很容易忽略他们还都有一个后缀,一个是Main Street Unionville一个是Main Street Markham,两者有着不相同的背景文化。回溯历史,历史上万锦市的中心是在Main Street Markham,也是当年的万锦村。《加拿大都市报》记者在万锦村商业办公室的采访中发现:Main Street Markham这条历史古街即将面临“扒路”的局面,今年6月将开始实施更换供水和排水管系统,随后将是整体的绿化,以及拆建部分建筑,未来的Main Street Markham将是一个历史花园。

Main Street Markham是一条比较独特的路,在407收费高速公路以南叫做Markham Road,介于407和16街之间叫做Main Street,16街以北叫做Hwy 48。三段路分属约克区、万锦市和安省管理,万锦市多次希望把市管路段向北延伸到Major Mackenzie Drive,并准备完全把这条街园林化,以恢复其吸引人的历史地位。此外,Main Street东西两侧分属两个选区,两名市议员同时参与该区的发展规划,也算是“领导重视”的一种表现吧。

万锦小镇的来由

1800年代初期移民开始到万锦安居。到了1804年,政府把Hwy 48和Hwy 7号公路东北侧的第11块地(Lot 11)卖给了从美国宾夕法尼亚移民来的德国裔移民Joseph Reesor,他只花了330元就成为地主,真正成为称得上是万锦村的拓荒鼻祖,Reesor家族拥有三个农场(三个LOT),该家族守业持久,直到1960年才被他的重重重孙所卖掉,前后长达150年。

到了1810年左右,其时有很多从美国来的德裔移民到此定居。到了1817年,Reesor在Main Street街角建起一些房子,这个小区被称为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Reesorville,但这个名字并为被其他人所接受,他们纷纷反对并将该村改名为Mannheim,德语的意思是“男人的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也有这样一个地名,由此可知,这个名字的意义是寄托思乡之情。不过这个名字也没有用多久,1828年Main St. S. 53号的邮局开设之后,这个社区村落使用了万锦(Markham)的名字,被命名在先的是万锦镇,万锦村不过步其后尘。

万锦小镇(Markham Township)的名称在1793年到1794年间使用,这是上加拿大总督John Graves Simcoe以当时多伦多的York大主教William Markham的名字命名的,他是总督的一位私人好友。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大主教,并未承情君临万锦,从来没有踏上过万锦小镇的土地。

万锦邮局的诞生

在过往的历史里,邮局的建立往往促成一个地理名称被正式命名。万锦村的第一任邮递员叫做James Johnston,可惜他只做了一年就因身染重病而死。他的表弟Archibald Barker随即从英格兰老家前来接替他的工作,这位老弟果然不负重托,一干就是30年,然后是子承父业,他儿子又做起了邮递员,在1870年代服务于社区。

在万锦村历史上仅仅有2位女邮递员。首位是Chauncey,她是从丈夫手中接过这份工作的;第二位女邮递员Palmer也是因担任邮递员工作的丈夫去世而接班。

现在位于Main Street North 21号的邮局,已经是第5个地址了。有趣的是这个邮局搬至第4个地址的时候,所在地是101号,那里是Nova Scotia银行所在地,建于1909年,是当时村里第一个政府建筑物。其建筑材料红砂石是通过火车运送到万锦车站的,现在万锦市博物馆还存放着一些当年使用的红砂石,是万锦村的老居民精心保留并贡献出来的历史文物。

万锦有条母亲河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万锦村的母亲河是Rouge River,因此万锦村早期的工业作坊基本上沿着Rouge河沿岸发展。小河在Hwy 7以南,穿越Hwy 48向东流去。比如现今的Milne保护区公园,当年里面有不少小磨坊,如今万锦市每年的国庆游行,终点还都是在这个公园里。河水为居民们提供了动力源,推动水车启动锯木、磨面等作坊。这些从高度工业化欧洲移民来的先驱者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1806年开始就在万锦村陆陆续续开设了各种小作坊。

如先驱者Nicholas Miller于1806年就在这里开办了一个磨面场,他属于早期上加拿大地区为数不多的水车工匠之一。1819年他把工厂卖给Peter Milne,Peter是一位来自美国纽约州工业家,到此之后就拥有一个毛纺厂、一个磨面厂和一个锯木厂等,充分利用这里的水力资源创造财富。其中第二任邮递员也在河边开设了一个磨面厂,几年后卖给Reesor兄弟,直到一战爆发,工厂偶然毁于大火就未再恢复生产。

除此之外,随着人气的提升,来来往往的旅人,也促使小旅馆生意的兴起,小小的万锦村就有四个旅店。一位名叫John Raymer的住在Hwy 7以南的Rouge Street,他经营万锦村到多伦多的四轮马车,每周3趟。除了输送旅客之外,还负责万锦村于多伦多的邮件往来。

这些作坊和旅店还有蒸馏工业等,都需要配套的制桶作坊来制作器皿,因此附近又开始多了些做桶的工匠。随着小村服务的完善,吸引更多的人来定居,各行各业诸如锁匠、小商店等也都相继出现,从南向北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Speight马车厂,万锦博物馆总监沫丽(Cathy Molloy)在接受《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说,当年的马车厂就坐落在现在邮局的对面。马车厂的创始人Thomas Speight来自英格兰, 以前是木匠。来到万锦村后发现本地没有马车制造商,于是开始开办车厂。谁知一举成功,成为当时著名的马车厂,工人鼎盛时多达125人。现在还有一些当年的马车存放在万锦博物馆内,而现在的Rouge Bank老年公寓的原址上就是当年的大蒸汽机房。

后来在1871年多伦多到Nipissing的铁路修通之后,铁路成了万锦村许多工业的大命脉,比如毛纺厂的原料和成品的运输,还有数以百计的崭新马车,都要靠铁路运往全国各地。当年万锦对马匹的需求量很大,每年都会有很多马匹参加万锦嘉年华大会(Markham Fair),农户们都很喜欢养马用于劳作和交通。英格兰和苏格兰老家各种熟悉的商品也是通过铁路运抵这里,与此同时火车也使邮件传递速度大为提高,好像缩短了分散在各地的新移民之间的距离。万锦村被称为安省的“伯明翰”,用英国繁华的都市来类比,可见其地位的重要,足以让万锦为之骄傲。

万锦村第一张报纸

讲到传媒的发展,直到今日,万锦市还没有一个电视台,但却有一份历史悠久的免费英文报纸,定期会由勤工俭学的学生送到府上,这份报纸的发源地就在这条街上。当时万锦村不但工业发达,精神层次也不示弱,也创立了当时约克区第一份报纸。

1829年H.W. Peterson发行了万锦村第一份报纸,不过是很小的一份报纸。但这份小报很短命,因为缺乏资金来源,他的生活都难以维系,只有停办并远走他乡,迁居到安省的滑铁卢。到了那里他依然耿耿于怀,在滑铁卢开了一家印刷店,还算是相关行业吧,万锦很多早期书籍都是他一手印刷的,为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Peterson这一走导致1829年到1856年期间,万锦居民们都没有本地报纸可读。直到1856年David Reesor创办了《万锦经济报》,被称作是一份改革性很强的报纸,具有明显的自由党倾向。Reesor在1850年已经是万锦镇第一批镇议员,创办报纸后他的影响力更大了,1860年他步入政坛上层,成为上加拿大议会成员,1867年又成为上加拿大参议员和法官,达到政坛的顶峰。

除了在政坛有卓越表现之外,Reesor还是个出色的企业家和城市规划师。他在万锦镇开设了几家奶酪工厂,同时也从事土地开发和规划工作,比如士嘉堡的Malvern村就是出自他的规划蓝图。当然他也不忘为自己修建一座豪宅,建成于1876年的Main Street North 166号,就是他的家,如今看来还是雄风犹在,现在是一家葬礼公司所在地。1830年他还在万锦村出资开办了第一所小学,不愧为一个热衷于服务社会的政治家。

1881年,具有反对声音的《万锦太阳报》由George J. Chauncey创办,结束了万锦25年只有一种声音的媒体局面。至此,要说说162号的主人Robert J. Corson,他在1887年修建这所维多利亚式房子,1909年他继承父业成为《万锦经济报》的总编和发行人。而他的父亲Henry R. Corson是从他连襟那里接了这份报。1915年Robert Corson扩大业务买断了《万锦太阳报》,同时还继续经营《万锦经济报》直到他1930年去世。万锦市每家住户都可以看到的免费《万锦经济和太阳报》(《Markham Economist and Sun》)就是这样来的。

走进旧市政厅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在Main Street采访时遇到了商业发展办公室的Christine Matthews,她也是万锦村的一位居民,曾经服务于多名省议员和市议员,现在负责Main Street的推广和商业活动。说到这里的历史,她抬手一指窗外的一栋建筑说:你知道那里吗?那就是以前的市政厅,过去里面还经常放电影呢。

Main Street North 96号是万锦村的旧政府大楼,这座具有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建于1882年,也是由80号的屋主John Wilson所修建的,耗资仅仅4,437元。说起村政府的设立,还要归功于一场大火。

1872年万锦村的Main Street遭遇火灾,几幢建筑被完全摧毁。大火提高了人们的防火意识,大家开始改进防火措施,家家户户缴税建立政府的雏形,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公司一样管理,不同部门各司其责管理村庄。公司化管理9年之后,这种先进的模式吸引了更多的居民,当时万锦村居民达到了954人,相比1846年的300人增加了三倍之多。

政府小楼第一层原来是会议厅,地下室兼具议会厅和监狱的功能,村议员在地下室南半部开会,北半部则是村里的监狱。二楼的会议室则划归公济会等宗教人士所有,村里所有的娱乐活动和会议都在这里举行,放电影演歌剧等,寒冷的冬季这里就是村民的娱乐中心,所以有人也戏称这就是万锦村的剧院。

记者造访这里的时候,发现地下室和很多加拿大住宅的地下室一样,地势前高后低,后面走出就是地面。现在这里是一个学习中心,里面已经全部打通成一间大房子,工作人员并不知道这里的历史,自然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是监狱。不过,当时的监狱仅仅相当于一个禁闭室,如果有村民行为不检,会被临时关押在此。

名垂青史的万锦“城管”

Main Street North 69号是街上少有的贵族房屋,除了有宽敞的大厅之外,楼上楼下各有4间睡房。屋主Thomas Wootten是个鞋匠,1856年随父母从英格兰来到万锦,他们兄弟姐妹共9人,建那么多睡房可能与他出身于大家庭有关。他的工作范围还拿囊括服装、信使、万锦村的家畜收容员。

说到最后一种工作,英文是village pound keeper,这是英国中世纪农村很常见的一种公务员职业,具体说有点像中国城管。当时加拿大还是半工业化的农业社会,家家户户都有家畜,村里街道上经常会有走失的猪马牛羊等,有碍观瞻和交通秩序。因此会有专人在村里执勤,负责把这些家畜收容起来,事主需要缴纳罚款才能把家畜领回,如果三周之内无人认领,就会被村政府卖掉收入充公。

由于身为“城管”的Thomas Wooten在村里贡献很大,万锦村有一条路就是以他家命名的,叫做Wootten Way。

万锦村的著名房屋:

4 Main Street Markham

现在是一家皮萨店,这里却是Main Street历史上的一个血腥往事的重要地点:臭名昭著的盗车贼Red Ryan就是在这里枪杀了Stonehouse先生。凶手Red Ryan入狱后因表现非常好而得到假释,而且得到一家电台赏识,华丽转身成为法制节目的主持人,以身说法深得听众喜欢。令人讽刺的是,在Ryan成为著名的罪案节目主持人后,坐在他办公桌对面的同事Jim Hunter,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万锦人士,不久成为万锦市另一个血腥命案的凶手。

12 Main Street North

这座典型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是Speight家族大约建于1870年。他们家族于1830年在万锦村开办的马车厂,是当时安省最大的马车生产厂。完全把他们故乡英格兰的马车工艺带到了加拿大,并延续了欧洲的工业文明。

32 Main Street North

这座本地教堂原本带有意大利和哥特风格,主要信徒是卫理公会教徒。建于1862年,耗资仅仅6,500元。1926年长老会和卫理公会把教堂合并为St. Andrew联合教会,教堂的侧翼建筑是后加的。

34-36 Main Street North

这座意大利式建筑建于1880年,第一任屋主John Doherty是一名医生,他把这里当作住所兼诊所。William Fleming在1887年购得此屋,依然是在此开店铺,楼上则是居家。销售钢琴、风琴和缝纫机等大型居家用品。William也是1868到1890年加拿大全国国际象棋冠军保持者。他的坟墓位于Main Street的St. Andrew墓园,墓碑也非常独特,是一张棋盘。

40-44 Main Street North

这一排房子原来也属于Speight马车厂所有,当年盛极一时的工厂,员工多达上百人,1880年代这里就是当时的员工宿舍。

48 Main Street North

这栋外观如画的房子,曾屡屡出现在优化和摄影作品中,现在是一个特色酒吧。它最初归马车厂创始人Thomas Speight的儿子James Speight所有,建于1870年。James负责管理马车厂,在1973年当选万锦村村长。

54 Main Street North

这栋建于1910年的安妮女王风格建筑,这种建筑在英国1870年代非常流行,首任屋主是商人Ernest Crosby。他的父亲William Crosby是1807年从美国纽约州移民到万锦村的。律师John Cattanach在1944年购下此屋,当作住宅兼办公室。

80 Main Street North

John Wilson在1864年修建了这栋房子,其特点在于前面的门脸并不是真正的房子,而是外接出来橱窗,后面的才是真正的房子,在万锦村属于标新立异的建筑。这家商店先后变换过多种类型,先是杂货店,后来是鞋店,也开过五金杂货店。

140 Main Street North

建于1845年的140号,首任屋主William Browning是一个钟表匠,这座房子是英国摄政时期度假屋风格的,在这条街上也属罕见。在1910年之前,这里便成了村里的电报室,后来一次大战爆发,这里又成了临时的征兵中心。1920年,这里变成了村里的公共图书室。

91 Main Street North

建于1895年,是帝国商业银行前身的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办公楼,是当年这里的高层建筑,以显示银行的实力和长久。但是还是摆脱不了当年商住合一的模式,楼下是银行营业厅,二楼就是银行经理的住宅,三楼则是银行单身职员宿舍,他们清一色是单身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