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4/王立军事件仍发酵:湖南武警机动师驻防重庆

-揭秘王立军五种面孔 哪一面真实?
-王立军事件再发酵?军委直接指挥的武警机动师进驻重庆
-王立军事件仍发酵:湖南武警机动师驻防重庆
-党报发改革信号,“王立军案”或为契机
-中共高官赵启正:薄熙来将出席人大会议 没有理由不出席
-否定“薄熙来模式”而非“重庆模式”
-王立军事件后重庆党报首次“正常”报道薄熙来
-王立军为什么跑进美国领事馆?
-王立军的情报与护身符
-习近平回国发落薄熙来?定性王立军成为薄熙来前途去向关键
-薄熙来成陈希同第二?政治局委员落马无标准程序


揭秘王立军五种面孔 哪一面真实?

据《Vista看天下》2012年第4期报道,人们仍然不清楚,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滞留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那一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曾以“打黑英雄”为国人所熟悉的官员,如今令人感到陌生了。

在辽宁铁岭的王立军,热衷于接受媒体采访,那时候,他是有些夸张的“打黑英雄”;在山城重庆的王立军,仍然在“打黑”,但很少接受采访,那时候,他开始扮演新的角色;而现在,他完全离开了公众视野……

他到底是谁?英雄、干吏、学者、市长、病人,哪一面是真实的王立军?

英雄、干吏、学者、市长、病人——

王立军的五种面孔

2月2日之后的一周,发生在王立军的身上的事情变化太快,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然没有理清头绪。王立军未来还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并不知道,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可能是有微博以来性价比最高的一条微博:一条三十多字的微博,让人民网的官方微博一夜之间增加了十万粉丝。2月9日21点14分,人民网官方微博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今晚人民网将有王立军最新动态,请时刻关注人民网滚动新闻或人民网官方微博。”

这种做法如此有效,以至于其他媒体也开始纷纷跟进。“新华聚焦”、“凤凰网新闻”、“财经网”等媒体微博均发出预告,唿吁网友关注。其中服务最周到的,无疑是南方日报的微博:“各位亲,我们也都在线苦等人民网的消息。您如果有事可以先忙,将电话号码私信@南方日报,我们如果能够等到消息,就用手机群发给您。”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22点57分,“凤凰网新闻”率先发布了消息,连电头一共77个字:“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9日应询问答问时表示,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于2月6日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滞留1天后离开。有关部门正在对此进行调查。”

至此,王立军“出事”的消息终于得到官方证实。2月7日,网上开始传出零星传言;2月8日,重庆市新闻办通过微博称王立军正接受“休假式治疗”;华盛顿时间2月8日,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证实王立军前往美国驻成都总领馆与美方会面。专栏作家连岳说:“说实话,一直到美国证实之前,我都不太敢相信王立军进入成都美领馆一事。”

王立军,这个可能是中国警察出身被报导最多的人,如今变得陌生了,人们需要重新去认识他。

英雄

“小时候,有一次看到别人抓鱼时掉到河里,被漩涡冲走了。很多人在岸上驻足围观,光是喊。突然有一个人从远处跑来,穿着衣服就跳到水里,把人救上来,衣服拧干,搭在肩膀上就走了。那个人的英雄形象在我心中的定格是永远的。”王立军成名之后这样告诉记者。

铁岭,这座几经赵本山调侃而家喻户晓的“大城市”,是王立军的起点。他的从警生涯始于1984年,这个没有“根基”、“背景”的年轻人最初只是铁岭市下属县级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的内勤。

为了做好交警,王立军曾利用休假自费去北京,每天站在长安街头,观察首都交警的指挥手势。回来之后,“站在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唯一的岗台上,指挥着为数不多的车辆,他的动作完全可以用‘艺术’一词来形容。”以王立军为原型的《铁血警魂》编剧周力军说。

从交警大队到县级市下边的派出所任所长,再擢升为县级市公安局副局长,1992年2月,成为铁岭市公安局副局长,王立军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三级跳”。任铁岭市公安局副局长期间,他开始以“打黑英雄王立军”扬名全国。

1995年新华社发表人物通讯《铁拳神警王立军》,这是对王立军的第一次全国性宣传报导。报导中描绘的王立军“曾独自贴近腰捆17管炸药、手握引爆线的歹徒,勇敢机智,将其制服;也曾只身冲入室内,将一名持枪杀人犯抓获;他还亲自驾车追捕逃犯,凭着娴熟的车技强行超车,将5名手持菜刀的歹徒全部抓获”。他还驾车几十公里追捕凶犯,“双方一对一在大街上搏斗20多分钟,最后,王立军还是将这个曾获全省散打冠军的团伙头目抓获。” 这篇稿件被多家报刊杂志采用,传播甚广。

随后,又有一本《东北虎传奇》记述了王立军侦破多起大桉要桉的“传奇故事”。《铁血警魂》在全国热播,更让王立军声名鹊起。而民间关于王立军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其时的王立军,已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民警,中共十四大代表,辽宁省 “十大杰出执法者”……集万千荣耀于一身。

然而王立军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1999年的“公安局长打三轮车夫”桉,是王立军“进入”美领馆之前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形象危机。1999年3月,铁岭市一名人力车夫状告王立军当街动手打人。记者田永源2011年回忆道:“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几百份罗列王立军63条罪状的材料,铺天盖地地先后5次寄到了从中央到辽宁省的人大、纪检、公检法机关。”

2000年初,铁岭市纪委公布审查结论,匿名信反映王立军“违法违纪”的63个问题全部失实,这“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对王立军的政治陷害行为,这些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

王海洲,当时的铁岭市司法局局长,后被查出他正是策划诬告王立军的幕后推手。2000年7月24日,王海洲诬告他人桉一审开庭,据《沉阳晚报》当时的报导,“被告人王海洲始终否认指使他人诬告陷害王立军等人”。后王海洲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

2009年父亲节,王海洲托人在网上发布了一封致王立军的公开信,从信件内容看,王海洲曾与王立军关系极为亲密,随信公开了多张他与王立军的合影。照片中,王立军为王海洲生日祝酒,陪王海洲为其故去的母亲吊孝,并陪同王海洲夫妇一起旅游。“过去的经历让我撕心裂肺,我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你婶婶、弟弟、妹妹,偷偷拿出我珍藏多年,记录我们‘友谊永恒’的照片、录像等资料反复欣赏,让这些东西冲澹过去那些不愉快的记忆。这些东西太珍贵了,它真实地还原了你这个英雄的过去,为此我决定连续公布出去,让人们知道你这个英雄是个人,不是个神。”王海洲这样写道。

就在王海洲诬告桉一审开庭之后,2000年8月,洗脱冤屈的王立军升任铁岭市公安局局长。

干吏

从2002年任铁岭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到调任锦州市公安局长,王立军在副厅级这个位置停留了六年。

2008年6月,王立军终于等到一个更大的机会。他从辽宁锦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调任重庆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正厅级),从此,成为重庆“打黑除恶”的核心人物。

此后,一连串的名人栽倒在了王立军的面前:市人大代表、重庆渝强实业董事长、巴南区第二富豪黎强,重庆市江州实业董事长、渝中区人大代表陈明亮,重庆民营摩托车制造业的“大哥”级人物龚刚模,万贯财务公司的陈坤志……

而真正标志着王立军“重庆打黑”登峰的,则是王立军的前任,前重庆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文强的落马,重庆警界真正从“文强时代”进入了“王立军时代”。

“打黑”是王立军的拿手好戏,而“治警”则是新的挑战。有一段媒体关于重庆公安局批捕会议的描述广为流传:

这次会议是全市公安局副处以上公安干部会议,王立军局长主持会议。会场武警全副武装,杀气腾腾。会上,点到谁就报谁的罪名:

“陈光明,女,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总队长,犯有某某罪,抓!”

“陈洪刚,男,重庆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局长,犯有某某罪,抓!”

“陈涛,男,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原总队长,犯有某某罪,抓!”

“李虹,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原总队长,犯有某某罪,抓!”

……

据透露,此次会议上,一共抓了六七人。“都是当场点名,当场抓人。都不用公安,全是武警。”当时在场者,无不胆战心惊。

2010年3月初开始,从副科到副局的所有领导干部全部“就地免职,重新竞聘上岗”。这被称作是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涵盖重庆市公安局所有在编人员以及绝大部分领导职位,由打黑开始进而引发“重庆警界大换血”。

此外,王立军开始推行“交巡警合一”的新机制,主城11区每天800至1000名交巡警24小时在岗,任何一个地点,警方将能够在3分钟内集中6至8台巡逻车、24至32名警力,出警、处置、施救等全面达到欧美警务水平。这大大增加了警员的工作量,一些警员因此离开警队。还有一些警察私下抱怨,称王立军待人太过苛刻,吃饭大声喧哗,走进局大门没有挎包提手上而是挂肩上,甚至见到王立军没有打招唿,都可能被下派基层。

但这一系列动作确实给重庆治安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变化,赢得市民的普遍好感。王立军此次“出事”之后,很多以“重庆普通市民见闻”为名的文章开始出现在网上,讲述的主要就是王立军对重庆治安的改善。

而对媒体人和律师来说,印象更深刻则是“双起论”和“李庄桉”,前者被媒体批评为妨碍舆论监督,后者则被法律界人士诟病为妨碍法治。如今,他们又开始唿吁透明报导和尊重法治程序。

2009年3月,王立军升任重庆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2011年5月,王立军以全票当选为重庆市副市长。三年时间,王立军从副厅级到正厅级,再从正厅级到副部级,晋升之快,为官场所罕见。

学者

“国际法医颅面鉴定协会副主席;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所研究员;现场心理研究所主任;东北财经大学MBA学院社会心理研究室主任;现场技术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12年2月10日,被新浪网认证为世界孔子协会会长的孔健祥林在微博上出示了王立军接受采访时给他的一张名片,这是上面列出的一系列头衔。这上面,没有写王立军的政府职务。而这并不是王立军的全部学术头衔。

2011年12月4日,北京邮电大学的一间大礼堂里,两层楼的观众席坐满了学生,观众席二楼外侧挂着红底白字横幅“北邮师生热烈欢迎立军教授莅临我校讲学!”,主席台上,王立军从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手中接过了兼职教授的聘书。方滨兴的致辞,提到“立军教授已经是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高校的兼职教授”。公开资料显示,在接受北京邮电大学的聘请之前,王立军担任兼职教授的学校有东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大学等。

而根据简历显示,从1986年到2006年,王立军参加了自学考试、干部专修、党校在职研究、国外远程教育等多种学习方式。其中2004年到2006年,王立军在锦州任职期间,参加东北财经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EMBA)学习,2006年4月获得硕士学位。这年11月,王立军即被“聘为教授、研究员”。

十年前对王立军的报导中,便有许多关于他赳赳武夫之外文采飞扬的一面。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田永源说:“在中学时,他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可以乱真;他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沉阳鲁迅艺术学院,因种种原因而没有去成;他喜欢书法,其作品曾在辽宁省书法大赛中获奖;他设计的3套服装,获得大连国际服装节银质奖。”“他弹得一手好钢琴、拉一手好手风琴,还曾担任铁岭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总策划;他还有一副好歌喉,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一曲《霸王别姬》梅派韵味十足。”而这些话,只是媒体报导中关于王立军文采的部分描述。在重庆,王立军给女交警设计的雨衣,据说也受到普遍喜爱。

十多年来,王立军呈现在媒体面前的形象,也逐渐从粗豪勇勐转向了温文尔雅,他在铁岭期间喜爱的大墨镜,也换成了细边黑框眼??镜。

2011年12月3日下午,在医学与社会2011重庆峰会和转基因技术与人类安全研讨会会议期间,王立军也曾应邀作专题学术报告。王立军以一张世界罕见双头连体女婴的扫描图像为切入点,从“法庭科学的发展现状和难题”、“食品、药品的当下危害和未来危机”、“重庆打黑的全国效应”再谈到“当下影响国家、民族稳定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其间涉及的话题从《世界新闻报》发生窃听丑闻到《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国政府用军方技术监控民众,从黑莓手机引发伦敦骚乱到维基解密公开美军绝密档桉……旁征博引,足足讲了3个小时。

这个会议中,王立军还指出共济会才是“看不见的手”──“它策划了战争与革命,推动一些国家走向繁荣,驱使另一些国家走向崩溃。”2月10日,腾讯“今日话题”就此做了一期专题,列举了传说中许许多多操纵世界的神秘组织,问道:共济会、骷髅会、光照会、圣殿骑士团、彼德伯格俱乐部、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些“上帝”们,到底谁更厉害?

如今,北京邮电大学的网站已经悄然撤下了两个月前关于那场聘任仪式的所有记录。

市长

2月2日,重庆市新闻办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市委决定,王立军同志不再兼任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以副市长身份分管联系经济领域工作。” 他的分管领域由过去的公安、国安、司法、政府维稳、政府应急管理等领域,转到教育、科技、工商、环保等领域。

这对王立军来说,也许并非不能胜任的职务。早在2001年,王立军就参加了美国加州大学MBA远程教育学院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11年1月,王立军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3月的两会上,王立军联合来自12个省(区、市)的439名代表共同提出了建议制定法律严惩食品、药品犯罪的议桉——这是1983年以来,有据可查的联名代表人数最多的单项议桉。在这次两会的重庆代表团开放日,王立军也没有大谈“打黑”,而是谈创新社会管理。

2月2日公布的这次分工调整引发了外界诸多猜测,但不少乐观者则认为,王立军正在从“打黑英雄”向城市管理者的形象过渡。财经评论员易鹏就认为:重庆市委即将换届,工作分工变化将为王立军增加多元履历,只会给其加分。

2月3日,《南方周末》记者拨通了王立军的电话,在记者的描述中,王立军“态度温和,情绪平静”,甚至“哈哈大笑”,但不愿意对网上的种种猜测做出回应,只称“这是正常的工作调整”。

2月5日,王立军以主管副市长的身份到重庆教委、重庆师范大学调研,了解重庆教育工作情况。这是他在新岗位上的第一次露面,也是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的露面。

“病人”

现在看来,作为城市管理者的“市长”,是王立军一个未完成的角色——他被迅速加上另外一个身份:病人。

2月8日,正在网上纷纷传言的时候,重庆市新闻办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王立军副市长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不适,经同意,现正在接受休假式治疗。”

网络上还出现了一张印有公章的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诊断证明,判定王立军“目前存在严重的抑郁状态和抑郁重度发作,建议组织干预,对患者实施治疗”。这个消息后被重庆新闻门户网站“华龙网”的官方微博转发(现已删除)。

2月9日,无数人在网上等待王立军的最新消息,最后等来新华社的权威消息,在那77个字中,确认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有关部门正在对此进行调查”,并没有提到王立军患病。

2月13日,本刊记者致电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一位值班负责人告知记者,这份诊断证明是假的。至于王立军是否到该院就诊过,这位负责人表示不了解情况。

2月2日之后的一周,发生在王立军的身上的事情变化太快,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然没有理清头绪。王立军未来还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并不知道,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1959年12月26日,王立军出生于内蒙古的阿尔山,他是蒙古族人,蒙文名叫“乌恩·巴特尔”——在蒙文中,“乌恩”的意思是“真实”,“巴特尔”的意思是“英雄”。

王立军事件再发酵?军委直接指挥的武警机动师进驻重庆

东方日报/据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消息称,驻守湖南来阳市、由军委直接指挥的武警机动一二六师约一千五百人,本月十七日乘专列到达重庆布防。由于王立军当年打黑动用的是重庆武警,因此在王立军事件发生后,不但重庆公安局,连当地国安局及武警总队亦有人被调查。报道引述消息称,中央担心一旦发生骚乱或突发事件,重庆武警恐难调动,故急调湖南武警入渝防范。

海外媒体早前曾有分析文章指出,重庆三股力量在较力,其中提到重庆是“火药桶爆炸的前夜!”。几方势力你死我活,调动湖南武警显示,重庆什么都可能发生。

王立军事件仍发酵:湖南武警机动师驻防重庆

博讯综合报道/《东方日报》据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消息称,驻守湖南来阳市、隶属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武警机动一二六师约一千五百人,本月十七日乘专列到达重庆布防。由于王立军当年打黑动用的是重庆武警,因此在王立军事件发生后,不但重庆公安局,连当地国安局及武警总队亦有人被调查。报道引述消息称,中央担心一旦发生骚乱或突发事件,重庆武警恐难调动,故急调湖南武警入渝防范。

博讯15日曾披露,重庆三股力量在较力,其中提到重庆是“火药桶爆炸的前夜!”。几方势力你死我活,调动武警显示,重庆的什么都可能发生。
美国之音的最新报道进一步佐证了博讯最早披露的王立军在美领馆提交了重要资料,中方向美方索要这些资料。知情人士分析,这些资料除了涉及薄熙来腐败,恐怕还有对王立军起到保护作用的一些制衡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北京不希望被曝光的。这和王立军在海外安置的一些文件逻辑一致,都是在警告:置我于死地的话,这些机密资料会曝光。

对博讯今日发表的匿名来稿“王立军事件最新爆料:维基解密收到文件”,读者多有质疑。但知情人士分析,此消息是个重要的信号,有一定背景,因为其中提到“王立军根本不配合,并且向专案组谈条件要求恢复通信及自由”。据博讯了解,王立军的处境大致如此,确实提出了这些要求。到目前为止,在秘密地点的他还是受到礼遇对待,似乎他比中纪委最早约谈时更坦然,可能的解释之一就是他确实通过不同途径在海外安置了重要的机密资料,只要他安全,这些资料就不会曝光。

党报发改革信号,“王立军案”或为契机

美国之音 记者: 萧洵/中共党报连日发表评论文章,称“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北京政治观察人士对上层文宣突然出现的“异动”持谨慎态度。但也有评论认为,王立军事件成为中共政改的一个转折点。

中共官方喉舌《人民日报》星期四(2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文章在北京政治学界掀起涟漪。

这篇署名“本报评论部”的评论文章说,“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文章说,“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 … 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

*中共“喉舌”呼吁改革*

评论直言“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次日(2月24日),《人民日报》子报《环球时报》接力刊登题为“对改革的共识是什么,争议是什么”的社评,称“有一些道理肯定不会错:改革应促进新共识。”

该评论文章虽称“政改不是为改而改,不是为了获得西方的掌声”。但该文强调“围绕改革的最大共识,是‘必须改革’这个判断。”

文章说,“必须改革”的判断“来源于过去30多年来改革带来的好处,也来自其他一些国家拒绝改革或改晚了导致‘革命’甚至国家解体的教训。”

知名政治异议人士、前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子明将《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视作为当局打算着手大力推动改革的一个重要信号。他认为,该文的重要性相当于1992年7月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讲话的文宣前奏,也就是“皇甫平系列评论”。

*陈子明:党报评论透露上层重要信号*

所谓“皇甫平”是指一个在上海支持改革开放的写作班子,其笔名有黄浦江、辅助邓小平改革之意。从1991年到1992年,“皇甫平”在上海《解放日报》刊发的几篇支持改革的评论,后被称为“皇甫平系列评论”。

陈子明认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一文,传达的是党内最高层的意思。

他说:“这个意见现在还没有传达到下面。就是知道的人还很少,所以知道这个文章意义的人,现在是出于政治直觉,而不是政治信息。就是,鼻子灵的人都闻出来了。但是我是闻也闻出来了,听也听到了。就是说,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这位政治学者认为,当局这次“会走得比较远”。

至于有关此类文宣是否为中共领导层换届营造气氛的揣测,陈子明则认为《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反映的是本届政府的意愿。

他说:“如果是下一届的人愿意讲这种话,我觉得是不奇怪的。因为在几年前,我在分析下一代领导人的时候,我一直都在说,他们会这样讲话。但是呢,应该说比较意外的,也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这个代表的是本届的意见。”

*“王立军案”为政改拐点?*

陈子明还说,他认为传达了上层意志的评论文章与近期造成轰动效应的王立军事件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他说:“就是说,王立军这个东西就是证明呀,前一段有些人也想试试看的那条道路,以薄熙来为代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而其他政治观察人士对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的反映尚较谨慎。

上海的文化学者王晓渔担心这只是权力更迭时期的短暂现象。他在微博上说,“1978年、2003年,都曾出现短暂的言论宽松时期,好事者称之为‘小阳春’。但这主要与权力更迭有关,权力未稳的一方,通过许诺未来以换取支持;等到权力巩固之后,就春去秋来了。”

“小阳春”与“春风不度玉门关”*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也在其微博上留下“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话,对多年来改革未见推进有所感慨。

由于《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是以该报评论部名义刊发,不同于代表报社立场的“社论”,因而一些观察人士对于该文是否直通上层仍持观望态度。

中国近代史学家章立凡说:“因为他们这个组,你注意,他们的评论一向是比较开放的。凡是以他们的名义发的都比较开放。那么,我想是代表了体制内一部分人要求改革的意见。但是说,是否有非常重大的突破,现在还不好说。”

*改良派:冀望新一届领导层推动政改*

近期面临整肃压力的史刊《炎黄春秋》的创办人、自称“体制内改良派”的老报人杜导正则更冀望下一届中共政权推动政改。

他对美国之音说:“我和我周围一批朋友的看法是,习近平新班子上台以后,我们国家的全面的体制改革,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启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这一套纲领,这一套实践,绝不可能后退。后退是死路一条。”

但是,杜导正认为,因为中国内部种种因素相互制约,全面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得以大踏步的前进,可能性却也很小,甚至于不存在。

*杜导正:政改步子不可能大*

杜导正说,历史上,中国在经历数千年皇权统治后,搞了一套斯大林模式,接着又是一套毛泽东极左的东西,加之国内各种因素,短时间内搞民主、宪政是不可能的。

杜导正等“体制内改良派”预计中共的改革步伐更可能是中、小幅度的。他说,现在与邓小平、赵紫阳和胡耀邦时期不同:彼时主观力量强大,改革步伐也能大一些;此时各方权力则掌控在既得利益集团手中。

《人民日报》评论中提到的苛求改革的“乌托邦”也作出强烈回应。被视为“左派”言论中心的“乌有之乡”网站刊载的一篇署名“温暖阳光”的文章批“宁要微言,不要危机”就是“权贵闹剧”。该文针对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中的论点逐一批驳,称其为“自相矛盾”的“政治流氓宣言。”

中共高官赵启正:薄熙来将出席人大会议 没有理由不出席

BBC中文网/王立军事件后,薄熙来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周五(24日)表示,看不到有什么理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不出席下个月的人大会议,因为他是其中一名代表。

赵启正与境外媒体茶叙时,被问到薄熙来是否会到北京参加人大政协两会时作此番表示。

赵启正说: “他(薄熙来)不是政协的,所以政协这边没有他报到的问题,但我觉得他会出席的,为什么不出席呢?”

政协会议将于3月3日在北京开幕,人大会议则于3月5日起举行。

针对网络上有关薄熙来卷入中共十八大前权力内斗的报道与评论,赵启正指出,“网上涉及的这些评论是拼图,拼出来各式各样都有,是失真的”。

再次露面

《重庆日报》报道,薄熙来星期四(23日)在重庆会见前澳门特首、政协副主席何厚铧,讨论如何增进与澳门的交流。

薄熙来力争在中共十八大进入政治局常委。自王立军事件后,他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重庆日报》2月13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薄熙来会见来访的加拿大总理哈珀。

星期二,央视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薄熙来前一天出现政治局会议的画面。

同一天,重庆市委宣传部否认薄熙来向中央要求辞职的传言,称这是“谣言炒作”。

否定“薄熙来模式”而非“重庆模式”

多维新闻/王立军事件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投入水里,激起冲天巨浪。随着事件愈炒愈热,越来越多的观点见诸于媒体及网络。有一种声音认为,王立军一事意味着重庆“唱红打黑”被间接否定,“重庆模式”接近破产。曾几何时,“重庆模式”被给予了极高的解读,而如今,就树倒猢狲散了?其实,简单地否定“重庆模式”,与简单地肯定重庆模式一样,缺乏思考深度。

“重庆模式”有成绩 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互补

“重庆模式”之所以红,首先是赶上了好时候。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极需转型的大背景下,“重庆模式”适时地面世。利用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劳动力价差优势,盘活西部的土地资源和国有资产的存量,兴起城市化的建设,立足于经济的内需循环,降低税率鼓励民间资本创业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社会就业率,并且通过政府的意识形态(唱红打黑)的干预,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与改善市场经济环境。

最给“重庆模式”加分的是“共同富裕”。与其他地方“先做大蛋糕,然后再分”不同,薄熙来给重庆定下的发展思路是倒过来,即先将蛋糕分好,再做大。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而经济成果的分享,却一定程度的缺乏社会公平正义,贫富悬殊的二极分化态势日益严重与普遍化,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副作用。而薄熙来强调“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不能等不能拖”,“共同富裕”这四个字就足以笼络了百姓的心。

“重庆模式”之所以得到社会高层的关注,也得到社会底层的共鸣,原因就在于它既满足了最高端也满足最低端两方面的需求。当然,“重庆模式”也并非只是花腔,“以民为本”也并非只是一句空话,就连见证中美40年外交风云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在第3次访问重庆,参观了公租房,亲身参与了红歌会后,都称重庆是“一个奇迹般变化的地方”。

地处大西南的直辖市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并存,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明显。但薄熙来主政重庆后,带来了不一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以“唱红打黑”为主体的社会治安整顿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地票交易”、“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建设”为标志的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五个重庆”、“向贫困学生提供免费营养餐”、“共富十二条”、“官员下基层与群众同吃住”等民生工程;探索“一头在外”的“内陆开发高地”战略,重组国营、民营、外资三驾马车、优化经济结构等等。

这其中不少改革举措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例如,率先在全国启动最大规模的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住房供给“双轨制”,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建设公租房,进行房产税改革试点;设立了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农村土地交易所,率先开展了“地票”交易;推行林地、宅基地、承包地“三权”抵押贷款,在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上迈出了重大一步;组建了30亿元资本金的兴农融资担保公司,“三权”抵押贷款达到180亿元。

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近千个,建立起农民按股份分享经营收益的体制机制;出台发展微型企业的政策体系,扶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9类群体自主创业。现已创办微企5万户,带动35万人就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国资委对微企每年无偿拿出1亿元国有企业利润作为资本金补助,是国资“社会分红”的一种体现……

再列举一些更加量化的数据,远的不说,就2011年而言,在城市建设方面,重庆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由19公里增加到75公里,主次干道全部完成油化改造,畅通水平处在全国大城市前列;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累计拆迁主城危旧房1,218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61个,均超额完成三年计划任务。主城干道环境综合改造圆满收官,完成63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一大批老旧街区焕然一新。和市民更直接相关的还有,300多万人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同等享有城镇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待遇,形成了城乡人口合理流动的制度通道;30多万人享受到公租房,主城房价始终保持全国中低位;节日送温暖活动惠及220万城乡困难群众……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往往民生投入成本多就会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但重庆则打破了这一定律。财政就是火锅里的肉,给企业吃了企业增长,给民生吃了民生改善,可是,民生改善未必会马上增加GDP,甚至廉租房的建设、提高社保水准等等很可能会拖累GDP。但从重庆GDP增速排位看,2008年第五、2009年第三、2010年第二、2011年第一。在2011年,重庆经济成绩单上,第一的指标还包括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等。如此多的全国第一,覆盖了经济、产业、开放、民生等众多领域,在重庆历史上是前所未有。

回头想想,“重庆模式”的几大元素:“唱红”唱的是什么?是唱社会主义好;“打黑”打是什么?是打社会主义的“阶级敌人”;建公租房是为什么?是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对于劳动人民的优越性;“五个重庆”作何解?是建设真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家园;“三进三同”是干什么?是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体现无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国进民进”体现什么?是体现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均贫富”到“共同富裕”,无不体现破解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难题的决心。“虚实结合”,干得漂亮,唱的响亮,这又有什么错呢?

薄君搭台唱戏 难免有终场

但“重庆模式”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浓郁的人治色彩。仔细想来,自薄熙来去了重庆之后,“重庆”和“薄熙来”就开始频繁的出现于中西方各种媒体的报端,“重庆”和“薄熙来”一起“红”了,但可曾想过,如果没有薄熙来鼓吹、张扬的“公关”努力,“重庆模式”会否也就如同其他省市官员的一般政绩,最多不过是“屋里开花屋里香呢?

当然,这和薄熙来本人的张扬、高调的个性有直接关系,但一般来讲,在中国权力体制的金字塔中,越往上空间越小,宫员越得小心谨慎,到政治局委员这个级别次,更不敢搞什么个性化。

而薄熙来却如此高调地别出心裁,以身犯险。没错,“重庆模式”是没什么不好,但薄熙来的“重庆模式”又是另外一番解读。

“唱红”,表明自己根正苗红,高举红色江山代言人的大旗;“打黑”,迎合了社会平民阶层诉求:对权贵官商勾结的忿恨、对社会不公的怒火;改革过程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底层民众开始弥漫仇富情绪,薄熙来正是利用了“毛”式共产主义为“均贫富”所施加的政治正当性,将“共同富裕”话题稍加炒做,撩拨到了政治的高度。薄熙来如此一来不仅凸显了自己根正苗红、政治正确的正统地位,而且要以此展现了自己的能力、魄力和谋略。甚至已经有人认为,“毛主席+邓小平=薄熙来”。

在十七大上马失前蹄的薄熙来,十八大是他的最后希望,1949年出生的他必须有所作为,背水一战。这就要求他必须在主政重庆期间干几件震动朝野的事,赢得民意的拥护与高层的支持。原本说,薄熙来自己有这样的远大抱负,这是个人的事情,只要过程中是为百姓好的,也没所谓,可仔细观察,薄熙来急功近利,而又不够后果的行径,还是点滴可见。

多维新闻记者在重庆了解到,不少群众还是颇有言辞的。他们表示,薄熙来做的一些事情让人挺难受的。重庆直辖以后变化很大,薄熙来来了以后,开始还挺期待,但之后做的一些事情让人不可理喻。比如说,“五个重庆”中的“宜居重庆”,这就是一个“洗脸工程”。有人将重庆比作一个各种器官都存在问题的身体,把下水道等排污功能类比作五脏,五脏出现问题很要命,但薄熙来却不治理问题的根本,却花大精力去做形象,去整容。

还有群众反映,现在应该说是重庆经济发展最好的年代,这批领导干部在经济领域的经验也很突出,重庆已经到了一个丰收的时候,但却徒增了压迫感。甚至担心,不知道有哪些话说的不对,有些观点不对,就有可能出事。虽然事情并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有担忧,这种担忧是非常痛苦的。

再拿最受外界好评的公租房来说,位于重庆北部新区鸳鸯片区的民心佳园,是重庆首个开工的公租房,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房租是500元。看似价格非常宜人,但一位老重庆市民向多维新闻透露,重庆租房的情况大概是,好地方七八十平方米的大概是700-800元。而公租房的地段在郊区,坐车上班都不方便。按比例算,公租房地段同等大小的普通住宅,房子租金相差无几。而他公租房之所以吸引人,无非是政府说了,5年过后政府会把房子卖给你。但现在政府又没有说多少钱卖,到底价高还是价低,百姓现在也不知道。一般百姓手里有一点积蓄都想买个房,所以很多人就去了。但5年后怎样,并没有人多想。如果届时售卖价格和同地段相差无几,那大家也只能哑巴吃黄连,现在谁也不好说。

重庆进行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看见政府的那只“手”。不论是公租房建设,还是户籍改革都有政府出面“担保”。但往深一步想,公租房、户籍、土地、工厂,金融的系统工程,这大棋局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了,一步错,步步错。尤其是,一旦产业调整,重庆工厂的竞争力下降,金融必出问题,同时,进城农民的收入、乃至工作将失去,一旦经济不行,社保的资金将心有余而力不足……产业兴旺,一俊遮百丑,但产业萧条,系统就将崩溃。而且,这么全能的一个政府,手握如此丰厚的资源,而却没有充足的制衡监督机制,将会导致多大的腐败呢?公租屋,户籍,土地,工厂,金融,哪个不是滋生腐败、不公平的肥沃土壤,重庆模式,又如何能避免这全能政府里血肉之躯的腐败呢?

聪明如薄熙来,不可能不知其利害关系所在。只有一个原因,他没有打算久居重庆。这里这是他的一个戏台,挣够了掌声,这里就将曲终人散,这也同时将他只要那张靓丽成绩单,和叫好掌声的政治野心暴露无疑。近来《人民日报》一直在谈政德的问题,其中有一篇文章提到,“是干出硬邦邦的‘实绩’,还是制造虚幻的‘泡沫’?‘泡沫’的特点就是好看,甚至还顶着五颜六色的光环,乍一看能力了得、硕果累累,很能唬人。一些地方和干部喜欢制造‘泡沫’,目的就是为自己捞取升迁的‘资本’。有的‘泡沫’破裂后留下巨大后遗症,造‘泡沫’的人也很难受到追究”。不知薄熙来看到此文的时候,会否对号入座?

(陆一 撰稿)

王立军事件后重庆党报首次“正常”报道薄熙来

多维新闻/重庆官方《重庆日报》2月24日头版刊发了身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23日会见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的报道。这是自王立军事件后,该报打破延迟至少1天报道薄熙来公开活动有关新闻的“规律”,首次“正常”报道。

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2月24日在头版显要位置以“本报讯”刊发了记者肖竹的报道称,23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在重庆会见了到访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一行,就加强重庆与澳门的合作进行了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王立军事件后,《重庆日报》有关薄熙来的新闻报道延迟至少1天刊出的“规律”首次被打破:薄熙来是2月23日在重庆会见何厚铧的,《重庆日报》24日即刊出了该报道。而此前,薄熙来的相关公开活动,该报的报道均滞后。如2月8日至9日,薄熙来赴云南考察的行程《重庆日报》11日才报道,而《云南日报》早一天即10日就已报道。11日,加拿大总理哈珀访重庆会薄熙来,12日的《重庆日报》头版并未刊出薄熙来的照片,稿件也采用新华社通稿,但13日,《重庆日报》却以“本报讯”刊登报道并“补登”薄熙来与哈珀两人的握手照。

最近的几次公开活动亦然。薄熙来2月13日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17日会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苏辉若,18日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重庆日报》都延迟一天即分别于15日、19日、20日才予以报道。

王立军事件后,外界格外关注薄熙来的动向。而《重庆日报》延迟1天报道薄熙来的“规律”被外界作出了各种解读,海外有众多媒体甚至认为这是“中共高层接管《重庆日报》”的信号。不过,多维新闻记者查阅过往的《重庆日报》发现,该报关于薄熙来的报道延迟至少1天的“规律”远在王立军事件之前就已经存在:比如去年12月19日,薄熙来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十次全委会上作主题报告,《重庆日报》延迟1天即21日才刊出。

据查证,这条“规律”甚至早在2010年就存在:比如2010年8月10日,薄熙来会见了瑞士联邦主席多丽丝.洛伊特哈德一行,《重庆日报》8月12日刊出了这一报道。但这种延迟报道的情形也有“例外”:比如2010年12月1日,薄熙来、黄奇帆会见了宏碁公司首席执行官暨全球总裁蒋凡可.蓝奇先生及宏碁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重庆日报》12月2日即刊出了相关报道。不过,这种例外相对而言比较少见。

尽管王立军事件和《重庆日报》延迟至少1天报道薄熙来的“规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重庆日报》的这种独特报道方式也颇耐人寻味。因为与薄熙来同级别的官员,如身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或者是身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的相关公开活动的报道一般第二天即在当地官方媒体刊登。

《重庆日报》这种“个性”难免让外界作出各种版本的解读。也有媒体对这种“规律”作出解释的,比如香港《明报》2月22日报道,这种“规律”是因为新闻系科班出身的薄熙来(在1979年至1982年间薄熙来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不时亲自审查关于自己的新闻报道稿件,选择形象好的图片刊登。报道称,在平日,如果薄熙来公务繁忙,可能由秘书代审。

《明报》的报道还称,当前《重庆日报》关于薄熙来的稿件基本署名“肖竹”,其实并非一个人,而是以总编辑牟丰京挂帅的报道团队,人数至少5人;这些稿件经过报社内部多次审阅后,原本署上每个人的姓名,有时会出现篇幅不长、却有多个“作者”的尴尬情况,后来干脆署名“肖竹”,取“小组”普通话谐音。而《重庆日报》24日所刊发的薄熙来会见何厚铧报道的记者也正是肖竹。

(宇文 撰稿)

王立军为什么跑进美国领事馆?

万维读者网米笑的博客/在国内和一帮朋友吃饭,一个朋友的手机响了,他一看,笑着说:“王立军!”于是把短信绘声绘色地读出来,大家听着,笑,还添油加醋地补充完善具体情节。朋友读完,回了一句,大家又笑。

一会,又有一个手机响起,还是王立军,是一个新版本。吃了一顿饭,欣赏了好几个版本。有些好奇他们是怎么回复的,原来都是相同的一句话:“你怎么知道?”

这句话起源于国内“正统”媒体的一个新闻:“两个青年喝酒到半夜,开一辆摩托车超速兜风。前面一条河,开车的说,“咱们冲过河,敢不敢?”后面的说:“敢,冲,冲,冲!”于是摩托车飞一样地冲进河里,两人当场毙命。

读者问:“你怎么知道?”

是呀,摩托车旁边没有人,两人当场毙命,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对话?于是这句话成为短信的热门词。

王立军事件也是一样,每个故事的版本都是活灵活现,不论是领事馆外的每个细节,还是领事馆内的每个细节,都描述的栩栩如生,连心理描写都不放过。详细的程度任何单独一个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的。这让人不得不问一句:你怎么知道?

其实这更象一场文学创作比赛,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作的人乐此不疲,围观的人津津有味。事实真相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娱乐性。

不过,关于这件事的背景和发展的评论确实反映了不同的观点和愿望。国内有一个朋友当时说:“薄熙来倒了,中国的体制改革没希望了”。回到万维,看到完全不同的观点。在国内的老百姓眼里,薄熙来是冲击官僚体制的改革派,在国外,薄熙来是中国体制改革的障碍。

回到标题的问题:王立军为什么跑进美国领事馆?如果是为了薄熙来贪腐,王立军直接跑到北京不是更容易?美国领事馆有为中国反贪腐这样的事迹吗?

国内外的版本有些是一样的,有些是相互矛盾的。这里补充一个版本,不是因为觉得它靠谱,而是在国外没有看到,给补充一下。这个版本的核心人物是习近平。

薄熙来的长项是民意。这在地方上还可以,到了中央就玩不转,因为这里是官场,玩的是权术,靠的是溜须拍马。薄熙来到中央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以前他老爸得罪的人,所以很快被外放,从那时开始,薄熙来已经走上下坡路,不论怎么折腾,没戏了。

可是偏偏习近平去了重庆。根据官方报道:“习近平近日调研时对重庆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做法予以肯定。他高度评价重庆在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加强社会治安方面取得的成效,希望重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形成构建平安重庆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是什么人?内定的接班人。薄熙来可不是平庸之辈,如果习近平上台把薄熙来拉起来,那可麻烦。于是中央开始折腾重庆了。在中国当官,不干事没事,干事就有事。东北人称王立军为“彪子”,有些虎,打黑的手段难免有些黑。这样中央一查就出了问题。于是中央就逼迫薄熙来办王立军。此计一举两得。一是断了薄熙来上位的念想,二是给习近平难看,将来组阁的时候有一些筹码。再说,习近平不是选举出的接班人,理论上还不是国家领导,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说不定就此把他拉下马也说不定。

你一定要问:“你怎么知道?”听说的,别当真。

不过,这倒可以解释为什么王立军为什么跑进美国领事馆。因为薄熙来“大义灭亲”或者“丢卒保车”放弃了他,重庆就没有说理的地方。因为是中央查他,中央不是他投靠的地方。这样,中国没有办法,只有靠外国人了。

有意思的是为什么他选择美国?他心目中的美国到底是什么形象?为什么他会以为美国会保护他,为他出头?谁知道?

这几天党报连日发表评论,称“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说不定王立军就是那不完美的部分,薄熙来是完美的部分,真的是这样,那就是习近平出手反击了。

喂,别瞎白唬,你怎么知道?

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

王立军的情报与护身符

博讯/王立军的事件正继续发酵时,特别是王向美提供了什么东西。现在普遍的版本是三包货。而近期到澳洲访问的重庆女企业家方念平女士却有新的说法。

王长期在公安系统工作,因此掌握着美国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

一,党制度下,党的委员会、政府与政法、公安、司法系统的具体关 系。

二,政法、公安、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基本架构、职能。

三,涉外警务的布局与任务。

四,政法系统特别行动力量的调度使用。

五,公安、政法插手对反对者的工作,如民族分裂分子、思想异端者、自由知识分子、准民主人士、群体事件策划者等。

六,有关高层在海外的关系网络。

王的出差目的是让老美认识到他的情报对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而非单纯是薄等的一些情况,因为这不足以牵动美国来考虑王的安危而与中国交锋。

王的情报不仅仅供给美领事馆,同时也转移海外渠道,必要时发挥作用。

王在公安、政法系统经营多年,朝内朝外、海内海外都有人,非等闲之辈,动之易引发地震。

现在中国有背景的人均掌握着一些外面急需而对国内不利的情况,也均在海外有关系渠道,在万不得已时会动用,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保全自己。

习近平回国发落薄熙来?定性王立军成为薄熙来前途去向关键

明报/本报获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已向中共中央政治局请辞,辞去政治局委员和重庆市委书记的职务,但现时王立军事件尚未定性,料政治局此前不会作出任何公布。薄熙来是继前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之后第二名请辞的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周一(20日)下午曾经开会并集体学习,但新华社报道并无提及会议讨论过重庆近日发生的事。重庆市委宣传部官员回应本报查询称,重庆官场现时“一切正常”。

消息人士对本报证实,薄熙来数日前已写信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辞职,辞去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的职务。薄熙来现时在政治局排名第二十五,按姓氏笔划敬陪末座。本报致电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波,周回应称“你也不用问辞职不辞职,一切正常,反正我不知道”。

他又说“不清楚”薄熙来的行踪,“怎么不正常上班呢?一切正常,没有那些扯淡(意指胡说)的事情”。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本周一下午曾开会并学习,会议讨论总理温家宝将在下月全国“两会”宣读的《政府工作报告》,并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薄熙来在镜头前短暂现身,身穿深色外套和白衬衫,戴着眼镜翻看文件,表面看无异常。报道没提及会议有否讨论重庆近日的事,新华社文末也没有称“会议还讨论了其他事项”。

消息并称,中央如何处理薄熙来的请辞,关键取决于对王立军事件的定性。1995年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请辞时,明确是因为当时市长王宝森“畏罪自杀”(见另稿),薄熙来辞职,也需要一个适宜对外公布的理由:如果王立军最终以“叛国罪”论处或有其他违法违纪行为,那么他的上司薄熙来引咎辞职就顺理成章;但若最终定性王立军“精神忧郁”,那么薄熙来的“咎”就轻得多,意味着勿需去职,可到全国人大或其他中央机构担任别的职务。

处理取决王立军事件定性

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的消息则称,薄熙来会调任全国人大某工作委员会主任,但目前身在全国人大任职的政治局委员只有两人,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另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

此外,在2009年新疆“七.五”骚乱事件,时任新疆党委书记的王乐泉也是政治局委员,当时曾传他要对事件负责,但他最后于2010年被调往中央政法委副书记,保留其政治局席位。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由于前日尚在外访途中,缺席政治局会议,引起外界猜疑,但之前也曾有常委缺席政治局会议或集体学习,不算太罕见。如要决定薄熙来的去留,相信必然是要经过政治局9名常委决定,那?至少要待习回国后再发落。由于政治局委员撤职或免职要由中央委员会全会决定,即最快可能要到今秋的“十八大”前的十七届七中全会才有最终定论。

薄熙来成陈希同第二?政治局委员落马无标准程序

明报/“六四”后去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有两名,即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以及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据报道,政治局委员并无标准“下马”程序,但要经过政治局常委同意、政治局会议决定,空缺也可能延续多年,到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换届后的一中全会才补齐。

两先例皆严重违纪

1995年4月27日,新华社公布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王宝森涉及腐败案而自杀,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引咎辞职。王宝森当年4月5日自杀,陈希同翌日即向中央书记处请辞;但20多日后,时任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才“受中央委托”,在北京市干部会议上,宣布中央批准陈希同辞去北京市委书记,当年9月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撤销陈希同政治局委员职务。两年后,中纪委在1997年8月开除陈希同党籍。

陈希同请辞时尚未卷入贪污案,中纪委是调查王宝森案时发现陈希同严重违纪。北京市委书记空缺由时任政治局委员、中纪委书记尉健行暂时兼任,两年后由另一政治局委员贾庆林接任。

2006年9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纪委关于原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报告,宣布免去其上海市委书记一职,“停止担任”政治局委员,次年中共十六届七中全会确认开除党籍。

陈良宇下台原因是受贿及滥用职权,他的上海市委书记一职,先后由上海市长韩正、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各顶替不足一年,才由政治局委员俞正声接任。

陈希同和陈良宇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分别是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和2007年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