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3/西方批中国援外“不合群” 中国官媒反击

多维/为期三天的第四届世界开发援助大会12月1日在韩国釜山闭幕,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的3,5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期间,中共对外援助的方式成为与会国家议论的热点,有评论说,中共在对外援助方面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个“不合群的大国”。对此,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网奋起反击,发表述评称:“中国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接受西方以其价值理念制定的对外援助规则和标准。”

据英国《金融时报》12月1日报道,英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11月30日访问缅甸时,警告包括缅甸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警惕中国等国对其提供援助的真实意图,做“精明的购物者”。

希拉里警告称,新兴经济体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开发自然资源,而非促进发展。“要警惕那些对采掘你们的资源(而非构建你们的能力)更感兴趣的援助国,”她表示,“某些资金也许有助于填补短期预算缺口,但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些权宜之计不会产生自我持续的结果。”《金融时报》称,尽管希拉里没有点名,但中国是缅甸的最大靠山。

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

有评论称,中共的援助特点是大手笔为独裁政权“输血”。韩国《中央日报》1日引述前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的话说“经济发展要与政治发展一起进行”,这被一些人认为是间接批评了中共对独裁政权“输血”的行为。甚至有评论说,中共在对外援助方面也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个“不合群的大国”。

中共援外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对外援助的80%都集中在非洲和亚洲资源丰富的国家。这方面也受到了质疑,有批评认为这种对外援助是“确保资源的诱饵”。希拉里在本次世界开发援助大会上说:“有的国家为了确保资源而进行对外援助,这不值得提倡。”这被认为是对中共的“不点名批评”。

此外,本次在釜山举办的援助大会上,西方国家敦促中国签署一个约束性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协议,也就是中国的对外援助要遵守它们主导制定的规则和标准——对外援助附加民主、自由和人权条件。这激起了中国对这一要求的警惕和抵触。

面对诸多质疑和挑战,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网毫不示弱、奋起反击。12月1日晚,新华网发表述评《中国的对外援助缘何不能接受西方标准制约》。文章称,中国对外援助的一贯原则是“无条件援助”。文章引述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鸿玺的话说,中国不会把自己的更不会把别人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强加于人,当然也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接受西方以其价值理念制定的对外援助规则和标准。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称,事实表明,“中国对外援助实践与中国外交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精神是相符的”。“在中国看来,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也是最优先的人权,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援助亚洲和非洲一事,文章指出,亚洲和非洲作是贫困人口最多的两个地区。杨鸿玺说:“中国的对外援助,是基于与受援国拥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大家都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残酷侵略、疯狂掠夺,迫切需要生存和发展。”

文章称,相比于中国,西方一些国家奉行的对外援助原则是,援助重点放在受援国的“政治发展”,推动受援国施行所谓的“良治”,促进实现西方式的民主和自由。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国家的许多对外援助仍然带有为西方资本开拓市场的目的。杨光说,“这样的援助经常引起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反感”,西方一些国家要求中国的对外援助要遵守其制定的规则,主要是出于其控制力会被削弱的私心。

而早在此前的11月21日,《南方都市报》也发表了对中国前驻赞比亚大使兼驻东南非共同市场特别代表、外交部非洲司前司长李强民的采访——《以非洲听得懂的方式改变西方妖魔化宣传》。李强民说,非洲了解中国,是经过西方加工的歪曲报道,中国媒体没有落户非洲,以至于中国的声音无法传到非洲。而中国对非洲的宣传存在不足,不是非洲听得懂的方式,造成了中国对非洲的宣传障碍。

而除了中西方世界关于对亚非发展中国家援助方式的争论外,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一事因其国内发生的甘肃校车事故,也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在中国甘肃11月16日发生的学生校车被撞事故中,有21人死亡,43人受伤。然而未等公众的情绪从该事件中平复,仅9天之后,中国外交部便向马其顿无偿捐赠了23辆校车,并称这是为了改善马其顿学生的学习环境,此举立刻引发了中国网友的猛烈抨击。有舆论批评中国是在国内民众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仍要在国际上频频驰援,这种荒诞行径,只有那些无需对国民负责的政府才有可能做得出来。

对此,中国外交部连续两天分别通过例行记者会和微博的形式予以回应,称援马校车为根据年初达成的援助协议进行的,是中国国际责任的体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接受过大量的国际援助,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也向外提供援助,虽然数额有限,这是中国国际责任的体现。11月29日,中国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连发4条微博,借用汶川地震接受救援的例子,阐释中国与马其顿的相互援助,即“援助是双向、相互的,援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据其透露,2008年汶川地震后,马其顿曾捐助中国约35万元人民币。“国家无论大小,慈善不分贫富,捐助不在多少,关键是诚心”,“外交小灵通”表示,中国作为泱泱大国,也不应因穷而缺失责任义务。“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

古川:中国外交部为何变为“援交部”

中国人权双周刊 作者:古川

2011年11月26日,一个网络新词——“援交部”在中国网络流行起来。如果在新浪微博搜索“援交部”,可以找到852条结果。

“援交部”因何流行

“援交部”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国驻马其顿大使崔志伟,在11月25日正式将援助校车交付马其顿副总理阿里菲。由于马其顿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都高于中国,于是中国网民怒骂中国政府,将外交部称为“援交部”。

实际上,这并不是中国网民第一次将外交部称为“援交部”。早在2010年9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称:“相信中国民众会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想法”。当天晚上20时35分,就有新浪微博网友“无事也生非”发出如下信息:“理性?奴性!人家就那么血性?合法?合谁的法?日本国内法?唉,外交什么部,援交部吧?”这是在新浪微博找到的最早使用“援交部”的记录。

此后,每当出现有关外交部的报道时,网友们总是以“援交部”予以评论。在新浪近50页792条“援交部”信息中,有34页是以前的信息,16页是今年11月27日发出的信息。但笔者在当天晚上22时再次搜索时,却发现其已经被屏蔽,搜索结果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搜索结果未予显示。”但同时,“援交部”在新浪微博上却并没有被屏蔽,搜索时仍显示“找到852条结果”。

这就是说,在此前,虽然已经有不少网友使用了“援交部”,但并没有流行起来。“援交部”之所以现在流行起来,主要是因为10天前发生的甘肃校车事件。

11月16日9时15分,甘肃庆阳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的校车与货车相撞,导致19名幼儿、一名司机及一名陪护教师死亡。令人震惊的是,原本核载9人的校车,居然塞了64人。为此,网友们纷纷指责当局,认为当局有钱搞“神八”,却不解决校车问题。

作家慕容雪村愤怒地表示:“能买光全世界的飞机,却买不起一辆校车;能把卫星送入太空,却造不好一座小桥;能给别国花上数亿,却不肯多几所小学;一年能吃掉几十艘航母,却要逼着孩子捐出午饭钱。真是量中华之物力,结老爷之欢心,聚十三亿之艰难,供数人之享乐,无话可说,只能感谢国家,强作欢颜。”

死难的幼儿尸骨未寒,中国政府也没有去解决校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马其顿的校车援助,无疑在网民已经十分愤怒的头上加了一把火,于是“援交部”得以流行。网友“祝和平”非常气愤:“看到这个新闻,我只能说一个字:操!尼玛自己的学子尸骨未寒,就赶着去舔别人的屁股,这些孙子是妈生的吗?怎么尽做这禽兽不如的事儿?”

微博使“援交部”得以流行

“援交部”之所以流行,还有赖于微博的推动。如果对这次“援交部”的微博传播进行认真研究,可以发现主要在于意见领袖的推动,即两份刊物和两位主编——《新周刊》及其主编封新城与财经网及其主编罗昌平的转发。

在有关中国政府向马其顿援助的报道出现之后,《新周刊》与财经网即在其新浪微博上予以转发。《新周刊》微博上还加了说明:“有些新闻看到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两份在中国非常知名的媒体,分别拥有377万和153万粉丝,于是这条新闻纷纷被网友们转发和评论。

有关“援交部”一词,《新周刊》主编封新城发了微博“看到一个新词儿——援交部”;财经网主编罗昌平发的微博是:“援交部,外交部的别称,全称是对外援交部。”《创业家杂志》的微博转发了财经网的信息,而它的转发又被其它网站再转发。张鸣、“李_健GG”、“风之子”等网友或意见领袖也参与了推动“援交部”的流行。张鸣的微博说:“外交部变援交部,让上海的小女孩情何以堪?”;“风之子”发贴:“外交部的工作:周一抗议;周二援助;周三抗议;周四援助;周五抗议;周六、周日休息。结合实际情况,总结网友意见,建议外交部正式更名为抗议与援交部。”

“宁与外邦,不予家奴”

中国外交部改名为“援交部”,确实名副其实。对于“援交部”,《财经》杂志主编罗昌平还评论道:“慈禧名言:宁与外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也正是网友对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的评论,网友“因风随缘”也说:“宁与外邦,不予家奴——中国援交部!”

除了援助马其顿校车,在11月27日,中新社还发了《中国援外61年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逾2500亿元》的报道,称:“据中国官方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

2010年10月27日,人民网发表了《外交部档案解密:中国曾援助110多个国家地区》的报道,称:“1959年到1960年,中国连续两年粮食减产,整个国家都在勒紧裤带,很多人饿死,但中国还是答应非洲一些国家的要求。1960年,中国援助几内亚10000吨大米,援助刚果5000吨至10000吨小麦和大米。”那时,由于中共的错误政策,导致中国正发生大饥荒,近4000万人被饿死,对此,中共政权却对国内民众不管不顾,公然向外国援助粮食。

这两则报道,特别是后面一则报道,更是说明了中国外交部是“援交部”,不仅是“宁与外邦,不予家奴”的“援交部”,而且是“宁与外邦,饿死家奴”的“援交部”,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援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