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8/从免费报刊看“三个华人一条虫”

贝壳村海外愤青的日志/大多伦多地区生活着50万的华人,在这里你可以充分享受到中国的气息,譬如每周去中国店买菜,就有很多的免费中文报纸期刊一堆堆地摆在那里任你拿,附图是海愤上周一次随手捻来的21份不同免费报刊,家中小童将它们摆在一起,很壮观吧!本人住在大多西部,华人相对少些,这家叫龙胜的中等规模的中国店并不位于唐人街(据说大多有七处唐人街),所以中文免费报刊还不全,某些格调令本人不喜欢的报刊也没有拿,若都拿齐估计有30多种不同名称的免费中文报刊。

对那些不是生活在华人聚集中心的海外华人来说,这么多的免费中文报刊可看,应该是一种很惬意、很超值的享受了。十年前还只有四、五种免费报刊时,本人也是这种感受,每次都尽可能地收集齐,拿回家一页一页地翻来覆去看个透。

现在可就不同了,面对眼前成堆的报纸杂志,随手翻开,都是你抄我我抄你、和各中文网站文章粘贴的大杂烩;少数原创和有新意的文章,都淹没在似曾相识的文海里,各种居家健康资信也是鱼龙混杂,毫无权威性可言。因为是免费,拿的时候挺开心,拿回家就愁去向了,常常把可回收垃圾箱提前塞满。

人常说“一个华人一条龙、三个华人一条虫”,大多地区如此激烈的中文免费报刊战,就是这一伤心俗话的铁证。这些报纸中也不乏创新进取者,但一家成功,百家模仿,互相割喉竞争,最后只有全部免费拉倒。这些免费报纸靠拉人打广告生存,可是这么多免费中文报刊,严重分流了本地华商、地产经纪、金融投资机构等有限的华人广告资源,结果是谁都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以发展壮大,谁都只能苟且生存。

显然,如果能将这几十种免费期刊的力量集中起来,一定能办起三、四种有水平、有层次、有可信度的中文媒介,其效果一定强于目前的撒鸭子。而大多地区也确有被主流社会认可的中文媒体,如港台人办的星岛日报、世界日报等,这些报纸就可以摆在柜台里,需要读者花钱购买,其档次明显高于那些免费报刊。

看这几十种免费报刊的内容,其发行人应该多半是大陆背景的,为什么港台华界能集中力量办好媒体,而大陆华界只能互相之间打乱仗,却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我不妨抛砖引玉,提出三种可能的解释。

1)有人会从大陆和港台的政治制度入手,分析这一现象。这个谁会联系谁联系,反正我是不会联系了。

2)从地缘政治看,港台地域狭小,能很快度过打乱仗的自由竞争阶段,从中分化出垄断集团、商业行会、甚至是黑老大,不管什么形式,反正社会资源得以集中,生意就可以越办越有规模、越办越有品牌效应。而大陆地域宽广,自由竞争通常演变成地域分割,形成每个省都有汽车厂、彩电线的可笑局面。这本也无妨,因为大陆一个省的规模也要超过港台数倍,关键的要命之处是,这些同等水平的重复建设不单浪费社会资源,更彼此恶性竞争,如同落水者互相扯后腿一般,最后全都成了一条虫。

3)从大陆的教育看,虽然我们这一代也是高唱“团结就是力量”长大的,但这一观点被当作极左思潮,从官方到个人都被彻底否定和嘲笑过,我们培养的不是奴才,是天之骄子:没有团队精神,只有争当第一的个人奋斗。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潜意识里,不要说当团队里的一颗锣丝钉了,就是当大公司的副老总都觉得屈才憋气。

到了海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永不服人的大陆移民,没有了传统和政治环境的约束,更爱单打独斗了。信息时代办小报好容易,有点启动资金,一台电脑直通互联网,弄个排版软件,找家印刷厂,运到各个华人店一堆,一个人就能搞定了,何必要投到别人门下当小编辑。于是就形成了二、三十份免费中文期刊漫街飞的可笑、可悲的壮观局面。最后希望是我分析错了,或许多伦多大陆华界免费报刊打乱仗,只是大陆移民初级阶段的暂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