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1/中国“首善”光环的背后

-陈光标是中国首善还是首恶?
-陈光标旧事再调查:“首善”还是“首恶”
-捐农贸市场疑云与“12·1”事件
-家乡人眼中“首善”屡遭质疑
-公司营收“90亿”疑云
-陈光标的捐赠史
-2008年驰援四川灾区或子虚乌有
-陈光标 “首善”是怎样炼成的
-近14亿捐款都去了哪儿
-陈光标:你扰乱了社会和谐
-陈光标发飙了:我在做慈善时你们在做什么


陈光标是中国首善还是首恶?

英国《金融时报》4月29日载文《陈光标:首善,还是首恶?》,摘要如下:

一直与“争议”相伴而行的陈光标最近又引起了争议,不,这一回已非一般的争议,而是一场很大的风波。这些天来,这场风波把无数中国人搅得坐卧不宁,走火入魔。虽然陈光标落选最新的中国慈善榜,但他曾经是两届“中国首善”。这场风波之前的争议基本上是围绕着他的行“善”方式,但在最近的这场风波中,先是有记者质疑他的行“善”是否有水分,后是有记者索性质疑他是否行“恶”。

4月23日,《中国经营报》发表了长篇调查报道《破解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声称“陈光标高调的慈善背后却也暗藏玄机,在过去几年,其承诺所捐项目多有水分,而作为其事业之本的江苏黄埔目前也已陷入经营困境……”同日,《华夏时报》亦剑指陈光标,发表了题为《陈光标缩水》的新闻报道。但两篇报道尚未全面否定陈光标。

4月28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报道《陈光标旧事再调查》,几乎全面否定了陈光标的人品,而且火力更猛,爆料更多:“其震后驰援的事迹曾被疑为子虚乌有,而其在家乡捐建的公益项目亦被指假慈善之名,谋一己之私”;“其扑朔迷离的公司业绩及巨额善款来源,一直是悬在民间的巨大问号”;此外,这篇报道还提到了“一场与其‘慈善工程’关联的恶性事件,至今仍刺痛着当地人的记忆……”

而过去所有对陈光标“高调慈善”、“暴力慈善”、“身后裸捐”等做法心怀不满的人,其新仇旧恨似乎也都被这三篇报道所引爆。这几天,网上涌现了不少质疑陈光标人品或其影响的文章,新浪微博上,有人甚至把曾经的“中国首善”称为“中国首恶”。

但这三篇报道引爆的,并非都是讨伐陈光标的声音,恰恰相反,声浪更大的,却是讨伐这三篇报道的声音。《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在其网站上发表后,网民的大部分跟贴都是愤怒驳斥这篇报道的帖子,在采写该报道的两位记者的微博上,也充满了谩骂,这类的评论如此之多,言辞如此之激烈,以至于其中一位记者不得不“拉黑” 部分评论者。

不管哪一个阵营,这三篇报道所带来的震撼都是非常强烈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有太多的偶像被拉下了神坛,中国人也见惯了原来大红大紫的英雄、模范最终却变成小丑、罪犯,但陈光标有些不同:他一直自称“好人”,他的众多粉丝自然认同他的说法,即使那些反感其做事方式的人也认为,在中国这个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同情心日趋稀缺的社会里,无论如何,陈光标毕竟还是在行善事。如果一个自称行善的人,实际上却是在行恶,其震撼力自然远远超过歌星逃税、官员贪污、教授涉黄;如果陈光标本为好人,却被冤为恶人,其负面影响也许更坏:许多人担心,原来就一毛不拔的中国富豪,看到陈光标的悲惨下场,就会变得更加吝啬,更加低调,或者在吝啬和低调时会更加心安理得。

其实,即使《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发表后,网上的挺陈派人数仍然多于反陈派。网友“黄晓清”说:“我支持陈光标,即使他的钱来路不明,但他在用钱做好事;比起多数默默无闻的大富豪,陈光标有胆量。”网友“回首不见”写道:“即使陈光标的钱来路不明,他毕竟是在做善事,我仍然支持,中国有几个有钱人来路都是乾净的?又有几个陈光标呢?最后,我宁愿相信,这世界还有善良,即使堕落如当下!”

一些著名的企业家、经济学家也出面支持陈光标。360董事长周鸿祎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 大家都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优点缺点,为什么要用神或者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呢?”分众传媒董事长兼CEO江南春也发微博说:“支持光标,现在做好事为何也有这么大挑战呢?” 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评论则是:“捐总比浪费好,更比贪好。实实在在做好事,高调又何妨?”

另一位企业家、京东商城的 CEO刘强东更用当下流行的“咆哮体”写下了这样的微博:“很多网友希望我能帮助他人!老刘并非没有捐过!只是一直以来,我害怕公开!真的怕被别人知道!怕被骂!怕被羞辱!怕被指责别有用心……怕被卷入无底漩涡!看到光标的下场,反而让我很愤怒:我他妈的为什么要害怕?我也要公开说出来!为了中国捐助人的尊严!也为了更多有钱人勇于并且能够安心捐助!”

后来,他还是因为害怕而把这条微博删除了。但一个名为“站长之家”的网站(chinaz.com)却把这条微博留下了截图,放到了网上。

有些人并不把自己看成是挺陈派或反陈派,但他们支持媒体还原事实真相的努力。例如,财经记者赵何娟认为:“我更看重的是陈光标捐赠真实性,而非他的捐赠风格。高调低调本身没有对错,但是若是假捐赠则是诚信对错问题,对慈善的影响负面意义大过正面意义;若没有假捐赠,则最多是爱作秀爱表演的问题。”

博友“仗三尺龙泉”则感叹道:“探寻真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会撼动我们固有的思想甚至价值观。但不探寻真相更是危险的,会使一个民族泯灭希望。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寻生命中的纯真,但求无愧于心。”

但简单地说一句“探寻真相”,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中国人这一次对陈光标人品评价的对立,以及前一阶段中国网民对钱云会案、李庄案、药家鑫案的激烈观点碰撞,都清楚地说明:一、在社会分化日趋严重的中国,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在筛选事实、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不受预设立场和隐形偏见的影响;二、即使面对相同的事实,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诠释。

公平地说,这次采写相关报道的三家不同媒体的记者,也许与陈光标并无个人恩怨,他们欲摧毁陈光标这尊神像的初衷,也是为了净化慈善业,但自命为监督者、质疑者的媒体,在力图把某人拉下神坛的过程中,是否也在有意无意地筑建着一座高不可攀的道德神坛?媒体在畅谈天下事、纵论天下人的同时,是否也已有心无心地把自己放到了这块不受监督的道德高地上?

这场围绕着陈光标是否诈捐的大争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判断陈光标善行真伪的层面,因为相比起微观的真伪,宏观的真伪更为重要。

陈光标旧事再调查:“首善”还是“首恶”

来源: 南方网/“挂的牌子是‘老年活动中心’,但你到天岗湖问问,谁都知道那是陈的家宅和花园。”村民们呼请,“我们恳请全国的记者,亲自到天岗湖来实地了解,到底是‘老年活动中心’,还是打着捐赠的名义,建自家的花园?”

陈光标的父亲陈立胜指着对面的商业街说:那是我们家的。

商业街购房户与陈光标的弟弟陈景标签订的房屋转让协议。

是善人还是恶人?是英雄还是说谎者?一家业绩不透明的公司巨资捐款何来?

其实早在2008年,陈光标就曾面对拷问。

这一年,他首度登临“中国首善”———这年4月揭晓的一份“中国慈善排行榜”,他以1.81亿元的上年度捐赠居于榜首。

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却是一个月后的汶川地震,他“指挥60台机械、120人千里驰援,成为进入灾区的首支民间救援队”。

也是这一年,灾难中“一个人感动了中国”的陈光标,其震后驰援的事迹曾被疑为子虚乌有,而其在家乡捐建的公益项目亦被指假慈善之名,谋一己之私。

记者的调查是从陈光标家乡开始的,然而宛若进入一个悖论世界。

家乡人眼中的陈光标,与其在公众前的形象判若两人。一场与其“慈善工程”关联的恶性事件,至今仍刺痛着当地人的记忆。

还是在这一年,陈光标呈于媒体的多笔捐赠,亦被疑严重夸大,而其扑朔迷离的公司业绩及巨额善款来源,一直是悬在民间的巨大问号。

在媒体的视野里,陈光标总是奔走在慈善路上,鲜见作为企业家安身立命的关于其经营方面的报道。陈光标的公司有多大?如何取得他自己所声称的经营业绩,始终是悬在民间的巨大问号。

陈家的“老年活动中心”?

江苏省泗洪县城往南,50公里,到达全县最贫瘠的乡镇之一———天岗湖乡。

开车前,泗洪的士司机说,你去天岗湖?那是陈光标的家。记者奇怪,怎么一提天岗湖就说陈光标?司机回答:他家房子盖得漂亮。

司机所说的“房子”,在天岗湖乡,对外称谓是“老年活动中心”。一处占地30多亩、苏州园林式的超大庭院。4年前落成后,成为远近最津津乐道的“地标”。

今年4月26日,见到记者后的村民群情激昂,话题也和“老年活动中心”有关。而愤怒来自于一天前,陈光标回应近期质疑的电视露面,“我看了两遍”,村民王某说。

电视中,记者电话连线天岗湖乡党委书记钟波———老年活动中心现在对外开放了吗?老年活动中心正常是对外开放。咱们乡里老人可以去里面活动,是这意思吗?不光是老年人,包括其他人都可以正常进去。

连线还问到有争议的农贸市场,钟波在电话中说,农贸市场2008年以后是政府进行管理,在这之前是他弟弟(陈景标)进行管理,但是所有的费用全免。2008年后,政府也仅收卫生保洁费,其他费没收。

几位村民对此颇觉“失望”:“在全国人民面前公开事实真相,为什么不连线一下天岗湖的平民百姓?听听老百姓是怎么说的。”

“挂的牌子是‘老年活动中心’,但你到天岗湖问问,谁都知道那是陈的家宅和花园。”村民们呼请,“我们恳请全国的记者,亲自到天岗湖来实地了解,到底是‘老年活动中心’,还是打着捐赠的名义,建自家的花园?农贸市场到底是公益,还是背后另有所图?”

仍处争议中的“老年活动中心”,全称“泗洪天岗湖古建花园式阳光老年人活动中心”。2007年5月开工,11月竣工,报载投资2600万元,也是陈光标捐赠家乡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多家省、地媒体对其描述为:“苏北最大”、“江苏乃至全国一流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人间仙境!”泗洪县一名司机进入庭院后啧啧称赞。庭院内绿草茵茵,引种了多种名贵花木,精致的漆木护栏环绕一个偌大的水塘,水域上石桥错落,宛若苏州的某个园林。几处古建式房屋点缀其间,内部装修气派豪华。

在中心建成不久,南都记者第一次到天岗湖探访曾进入园内,发现除草坪上零星摆放的锻炼用具,和一处儿童游乐设施,找不到老年人专用场馆。几处建筑,一处类似“寝宫”,其间一套房的卧室里摆放着豪华双人床,高档寝具、洗漱用具一应俱全。另一处会客厅,金灿灿的座椅,典雅的屏墙,给人皇室般的奢华感。

记者在园内遇到了自称为“主人”的陈立胜。“这是我儿子建的,每亩光买地就花了差不多25万元。”他说。

陈立胜是陈光标的父亲,他就住在花园式庭院临街的一套古建式大宅里,同住的还有老伴高先霞(音),以及陈光标的弟弟陈景标。

陈立胜带记者到“中心”外,指着街对面一排商业街楼面:“这也是我们家的。”言语中满透自豪。这排当地人眼中的高档商住楼,临街上下3层,共30多套门面及住房。

而与商住楼毗邻的农贸市场,又是陈光标捐赠家乡的另一大型公益项目。

责任编辑:NF007(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占才强)

捐农贸市场疑云与“12·1”事件

来源: 南方网/捐农贸市场为卖房?

农贸市场和商住楼所处的地块,在天岗湖乡正街一条主干道边,占地20多亩,5年前还是天岗湖粮管所的地盘。

一份由30多位村民写的《哀告求救书》,这样讲述包括“老年活动中心”在内两片占地50多亩土地变化的过程:

“2006年,陈光标为修建农贸市场占用了20多亩的天岗湖粮管所,老弱病残的职工被撵出无家可归,而陈造了和农贸市场连在一起的几十套楼房出售牟取暴利。2007年5月以投建老年活动中心为名,以每亩23600元赔偿强行买断了联淮村七组的33.5亩耕地和一个面积近10亩的蓄水塘,还把紧挨这片地的居民房屋推掉。有村民不愿在赔偿协议上签字,村干部以停水断电、计划生育加倍处罚要挟签字。”

村民们说,这些以慈善名义征得的土地,所建造的老年中心、农贸市场、商业街等实际都是陈家的,这在当地尽人皆知。

逢周六开集的王集街农贸市场,记者曾进入后看到,偌大的市场内经营户并不多,大量铺位闲置。卖猪肉的师傅说,这里建成后头3年经营户是免租金的,可生意一直不好,老板是陈景标。

随后记者又辗转查到当时农贸市场的营业执照,法人代表为陈景标,企业性质为私营独资企业。但今年4月25日,天岗湖乡党委书记钟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8年起农贸市场已交由政府管理。

农贸市场旁的商住楼,记者也拿到一份由购房户提供、签订于2007年的“房屋转让协议”。该协议显示,甲方为“陈景标”。协议附件同时写明,这片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的商住楼“房屋所有权人”登记名为“陈景标”。

购房协议还显示,2007年这套房的合同价是12万元。而据购房户介绍,两年后每套房的卖价已经涨到25万元左右。

“老年活动中心”临街还有一排十多间的联体店面,也是陈家在张罗着租售。租售处人员介绍,这里的大老板是陈光标,二老板是陈景标。

4月26日,在陈光标的农贸市场仍纠结于“公私”争议之时,天岗湖乡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核心问题并不在此,“当时以捐建的名义可以拿地,也很便宜,而实际上还是为了建商住楼,卖房子。”

泗洪一名房地产老板也介绍,国家对征地限制很严,私人不可能拿到大块的土地,但如果是慈善捐建,性质则变成公益性用地,依规定因公共利益需要可由政府对土地征用并给予补偿。

然而据购房户反映,他们当年从陈景标手中购买的商品房,至今房产证还办不下来。

张家和是其中之一,4月26日,这位往泗洪跑过三四趟的购房户无奈地告诉记者,“到了地税局,他们说这房子还没交税,要陈景标办了税才能到房产局再办证。”而张也找过陈景标,“他自己也在泗洪跑,到现在还是没交税。”

“12·1”事件

在天岗湖乡试图解读陈光标,很容易陷入一个反差强烈的悖论世界:其在部分家乡人中的口碑,与其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判若两人。而这与一起事件有关。

200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王集街71岁的老汉张子英在农贸市场上吊死亡。儿媳邹英、部分村民认为,老人的死和农贸市场有关。

邹英说,公公是当地一起俗称为“12·1”事件的参与者。

而在天岗湖乡谈起陈光标,很多人也会自然而然地与这起在当地谈之色变的事件联系起来,至今仍用“太恐怖了”来形容。

发生在2006年12月1日的这起事件,缘于农贸市场建成后,位于镇中心一条农贸老街的经营户被要求迁至新市场。农贸老街原长300多米,据经营户讲,1994年改建商业街时,时任乡领导曾承诺这条街“50年不变”。

老街经营户拒不搬迁。“一是老街人气旺,新市场没生意;二是搬后老街的门面就不值钱了。他们把人赶到新市场,还不是为了卖新商业街?”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全武行”。

村民描述,当日凌晨3点多,街上开来13辆警车,从南头排到北头,数百名穿制服人员将老街包围。

村民潘丽华闻声出门,“上百人在沿街逮人、打人,我抱着小孩,几个穿制服的到我们家翻,叫我把孩子放下跟他们走。我上了警车,然后看到有3个人被送到医院抢救。”

孙银侠是生产队组长,做妇女工作的,见村中妇女被打出面救助,结果被人抬起,头朝下往地下摔,“当时我昏死过去了,怎么被抬上车都不知道。”第二天醒来,她躺在医院急救室里,之后她和另外3人被送往拘留所关了7天。

在老街做干货生意的张飞眼睛被打青。经营户王言刚被打得鲜血直流,至今他还保存着被打得满口鲜血的照片,并向记者出示。村民王恒礼等人的血衣也一直保留在家中。

村民统计,这起事件至少30多人被打,4人被送医院,事后11人被拘留7天。

一份以“王集街1000多群众”名义写的“血泪状”说:当时街上哭叫声刺人心肺、毛骨悚然,有的被揪住头发“架飞机”,有的衣不蔽体鲜血直淌,有的双脚在水泥街面磨破血流不止,在场群众无不伤心掉泪。

被打村民称,当时有人当众说:“有了陈光标的农贸市场,你们(老街)封也得封,不封也得封。”

“12·1”事件后老街被强行废除,很多经营户因不愿去农贸市场,之后无事可做便改打短工。

71岁的张子英原来靠儿子、儿媳在老街做小生意过生活,老街废除后每月几十元的收入没了。半年之后,离乡打工的邹英就突然听到了公公吊死在农贸市场的消息。

2008年9月,记者就“12·1”事件曾向陈光标求证,他说“没有这个事”,(村民被打后出示的)那些照片“是街上自己人制作的”。

“据我了解,公安和市容委没有主动打过人,主动打公安的有,但公安打他们绝对没有。(说我指使的)没有这个事情。”陈光标说。

责任编辑:NF007(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占才强)

家乡人眼中“首善”屡遭质疑

来源: 南方网/家乡人眼中的“首善”

2008年9月,南都记者在天岗湖乡采访时,曾遇到时年65岁的村民王中志。2011年4月26日记者故地重访时,王已去世。

王中志是当时上访村民的代表。“12·1”之后拿着材料到处奔走,还曾逃到相邻的安徽一带,面对记者,他拿出厚厚一沓收集的各种有关陈光标的报道。

“家乡太闭塞,出去后才知道,竟有这么多媒体在为他大唱赞歌,我们这些受损害的群众听了看了,痛心哪,无疑是给我们的伤口撒盐。”

在天岗湖乡,很多村民仍习惯用陈当年在家乡的外号———“厚皮”称呼他。

44岁的王新,是陈光标初一同班同学,在听说陈光标的学历是工商管理硕士时大为吃惊,“他初二就辍学了,20多岁了还在乡里,怎么成了硕士了?”

王新回忆初一时的陈光标,“成天拿砖头用手捶练气功,成绩并不好,经常旷课,脏话多。”孙玉明是陈光标的启蒙老师、陈在联淮小学时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孙说,陈比一般同学要调皮,学习成绩不好,胆子特别大,挨训时不反抗还笑。小时候看不出来他能有今天的成就。

有媒体报道,陈光标少年创业,17岁时“用拖拉机贩粮”就赚了两万元,成为乡里第一个“少年万元户”。王新及乡人们认为夸张不实,“那时生产队都没有拖拉机。”“上世纪80年代有个万元户就不得了,(陈是少年万元户)这件事从来没听说过。”

王新说,陈在家乡时的确做过生意,贩过花生,开过小卖部,还跑过客车运输,但生意都不大。

很会“宣传”,是很多乡人对陈的评价。在老年活动中心的会客厅,一面墙挂满了陈光标与许多领导人的合影照,“那些照片把下面的很多干部都唬住了,也让我们这些老百姓很纳闷。”王中志说。

在距王集街约一公里的联淮村,陈光标少时住过的土坯老屋一直还保留着,邻居“婶娘”说,2007年春上来了一群人,在老屋的四周和顶上盖起了钢架大篷,将老屋保护了起来。“以后光标成了伟人,这里要留着做纪念的。”

然而,成名后的陈光标在部分乡人眼里并未成为一种荣耀。倒是与当地政府的关系非常熟络,陈本人也在一次与南都记者的通话中说,“你问问当地政府,我奔驰、宝马、凯迪拉克,(曾)捐给政府做接待用车。”

举报4年以无果而告终的王中志究竟死于何因?在天岗湖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病死,有的说是气死,也有的说是被迫害死———“王中志是因为举报受到了迫害,把他当书记(原王集村支部书记)的儿子抓起来,被气死的。”有村民说。

4月26日晚,记者在天岗湖乡找到王中志的老伴潘霞晨(音)。她介绍,老伴举报躲到安徽不久就回来了。2009年初,儿子王建突然因“贪污6万块钱,被抓了起来,老王就说是针对他的陷害”。

王建被抓半年多后放出,“现在还是监外执行”,潘霞晨说,“从儿子被抓后,老王就气不过,整天抽烟,儿子回来两个月后他就死了,气死的。”

潘霞晨说,“现在好多东西还不能讲,等到时候了,我就敢讲了。”

4月26日上午,南都记者曾致电王建,但他说“我不能讲”,“等能讲了我再跟你联系”。当晚记者来到王建家,但他家人以“他不在家”为由拒绝开门。

责任编辑:NF007(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占才强)

公司营收“90亿”疑云

来源: 南方网/新街口,是江苏省城南京最热闹的商圈,也是当年陈光标事业起步的地方。

据媒体报道,1991年,23岁的陈光标来南京创业。在一次药店的闲逛中,从一个袖珍疾病探测仪上发现了商机,之后简单改进安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患者手握两个电极就能看到身体的疾病,被陈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诞生了。

新仪器身价倍增,由原来的100多元卖到了8000多元。随后陈到老家邻近的安徽做广告,打开安徽市场,凭此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去安徽之前,陈曾在新街口一带摆摊。

2008年9月,南都记者在新街口老邮局旁,找到在这一带做了18年买卖的沈师傅。谈起陈光标他津津乐道,说陈以前摆的摊就在他旁边。

“他这个人能说会道。”沈说,“那时摆摊就是‘卖嘴皮子’。”但对陈卖的仪器,沈不以为然,“那个东西叫我们看就是骗人的。”

沈回忆,陈总穿一身白大褂,一副支架上放着仪器,给路过的人看病。仪器检查完,然后开出药方,对方给几块钱,一天能挣个百把块钱。

沈说那时他们给陈取了个外号叫“假医生”,陈曾回敬:你别叫我假医生,我不姓假。

“他在这一带做了几年,那时就拿和某某领导人的合影,在摊上摆了两三张,但具体和谁的合影记不清楚了。”后来陈就消失了,再后来沈就听说他搞再生资源利用,而且成了大慈善家。

“我一直在纳闷,搞再生资源利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收废品,怎么能赚那么多钱?”沈猜测,陈后来一定遇到了什么机缘,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相关报道显示,到安徽淘金之后,陈又开发过一种“灵芝胶囊”赚到“第二桶金”。并于2000年组建江苏黄埔,起初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后来转向拆迁和再生资源利用。2008年8月28日,江苏黄埔一人员介绍公司业务时称“主要还是做拆迁”。“简单说,就是一边拆房子,一边对建筑垃圾进行再利用。”陈光标对媒体也曾这样解释。

据报道和网络公开信息,江苏黄埔2004年营业收入就“近59亿”,2006年、2007年营业收入均有“超过90亿”、“有望达到90亿”的说法,这让一位从事再生经营行业的老板咋舌,他认为“90个亿,全世界也很难找到”。

而查询由权威部门发布的2006年、2007年“江苏民营企业100强”,均未见江苏黄埔上榜,2006年排在第100位的企业年营业收入19.7亿元,2007年排第100位的企业年营业收入为31.73亿元。

2008年可谓陈光标登上“中国首善”元年。这年4月揭晓的一份“中国慈善排行榜”,他以1.81亿元的上年度捐赠额居于榜首。对此,记者曾向陈光标本人求证,希望了解公司经营项目、年营业收入、利润纳税等情况,并就公司1994年营业收入近59亿元,2006年、2007年均近90亿元的说法求证。

陈当时的回答是,“我只做再生资源利用,我什么都不做,我就是变废为宝赚了点钱,然后回报社会。这个行业,利润一般来讲20%左右,我公司的销售额,今年(2008年)要突破100亿元。去年的净利润近9亿元。我本来就是做循环经济,不存在偷税漏税。全国所有做再生资源利用的企业,国家是免税的。”

而当年有自称知情者向南都记者透露,称陈光标在媒体中宣传的公司厂房、员工“是借用别人的企业”。对此,陈光标也给予了回应:“我的主要产业搞房屋拆迁,假如我是你,买个100亩地千把万块钱,干吗要借别人的厂房?说实话,头几年我是租用别人的厂房,医疗器械厂我是租用的,你别说没有这回事,就是有这回事,这个又有什么呢?”

责任编辑:NF007(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占才强)

陈光标的捐赠史

来源: 南方网

捐赠“数据”

打开江苏黄埔公司的网站,如果为联系业务而来,会怀疑误入了某家慈善网站。网页几乎被慈善内容淹没,而对企业状况、公司构架、利润利税等数据却鲜有详述。

捐钱公司,几乎成了江苏黄埔的代名词。

公开的报道显示,江苏黄埔成立后短短4年间就先后捐资1.96亿元,捐物6700多万。至2008年累计捐款捐物已达6.13亿元。

陈光标也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自己将百分之五六十的精力花在慈善上。而且所捐款物都是“真金白银”,从不把捐赠与当地项目捆绑在一起,每一笔捐款收据都保留着。

陈以1.81亿的上年度捐赠额折桂2008年“中国首善”后,江苏黄埔网站曾短暂公开过2007年的捐款收据,经统计为7057万元,和80台电脑。

天岗湖乡老年活动中心为该年度最大捐赠项目,由陈通过江苏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省红十字会、省慈善总会3家单位向家乡投资2600万元捐建。

在由江苏光彩开具的共计1063万元收据中,未标明捐款用途;省红十字会标明“援建老年活动中心”的收据共700万元;省善总会标明“定向老年活动中心”的收据共400万元。

众多收据中,一张盖着“西南岗老年活动中心”公章的收据,用途也是“捐建老年活动中心”,捐款额为1600万元,收款人为“刘艳”。

据报道,陈光标曾向宿迁市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而该慈善总会一位负责人介绍,1000万元用于定向捐建老年活动中心。

另有报道显示,2006年12月28日,陈光标向泗洪县捐款1000多万元发起“共同的阳光”公益活动,捐款用途也为“包含捐建一所全国一流的古建式老年活动中心等”。

这意味着,陈获称“首善”的当年最大捐赠项目“天岗湖乡老年活动中心”,从收据和报道显示的“捐赠额”至少已达4700万元。这还不包括其宣称的其通过江苏光彩事业促进会所捐的资金。

2600万元的捐建项目何以出现至少4700万元的捐赠“数据”?

而“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主办方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对该榜单的评比数据来源,说法是这样的:除由权威部门提供捐赠数据外,还包括捐赠者自己提供数据、各种公开媒体报道数据等。

另外,在江苏黄埔网站曾公开的2007年捐款收据中,还可见由“天岗湖乡政府”2007年11月26日开具的1200万元捐款,项目为“阳光公路、农贸市场、养老院、幼儿园教学电脑”。而阳光公路建于1999年、农贸市场早在2006年竣工。而这份收据显示,由“天岗湖乡政府”开具的这份收据,也包括“农贸市场”项目在内。

另一疑问在于,外界报道陈光标的捐款多为个人名义,而可见的所有收据中,捐赠方均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这些捐赠到底该算在公司,还是个人头上?

而在媒体的视野里,陈光标总是奔走在慈善路上,鲜见作为企业家安身立命的关于其经营方面的报道。陈光标的公司有多大?如何取得他自己所声称的经营业绩,始终是悬在民间的巨大问号。

陈光标曾表示,他在全国的分公司有几十家。记者通过网络查询,2009年9月8日一则网上消息显示,当年才由江苏黄埔公司在四川绵阳的高新区注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分公司———绵阳分公司。之后还有“成都分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媒体报道及网页内容,但分公司的经营也以再生回收为主。

2010年9月26日,南都记者据江苏黄埔绵阳分公司网上公布的公司地址找到“绵阳园艺街20号”,却是中物院科技孵化基地的办公楼。一位中物院人士说,江苏黄埔只是租用他们的地方办公,规模不大。其经营项目为绵阳灾后的板房回收和处理。

在江苏黄埔绵阳分公司的办公室,只见少数几人在这里办公。记者向一名女员工咨询江苏黄埔的其他分公司,她说“成都还有一个”。

责任编辑:NF007(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占才强)

2008年驰援四川灾区或子虚乌有

来源: 南方网/

“驰援”子虚乌有?

2008年陈光标首登“中国首善”。然而让他声名鹊起的却是一个月后的汶川地震。报载,他“指挥60台机械、120人千里驰援,成为进入灾区的首支民间救援队”。

然而这一年有消息质疑,其让全国人民曾为之感动的“义举”———派60台重型机械驰援灾区,亲自背出300多具尸体,救出13个孩子性命等,多为编造甚至子虚乌有。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震后3小时,在南京(另有报道为武汉)开会的陈光标即调派公司60台大型挖掘机、吊机、推土机,配备120名员工,分别从南京、合肥出发星夜兼程驰援灾区,于5月14日凌晨3点(早期报道为13日中午)赶到都江堰。这支被称为“史上最强的民间志愿队”,创造了几乎与解放军同期抵达的速度奇迹。

据2008年江苏黄埔网站曾介绍的数据:这支救援队,打通了北川、汶川和映秀的生命线,在岷江边修出近4公里长的道路,让大部队得以进入灾区;救出活着的被掩埋群众130余人,掩埋遇难者尸体近万具。

而报道称,陈光标在废墟中背出了208具(另报道为280具、300多具)遗体,救出3个(另有称为13个)孩子的性命。

质疑的消息称,陈光标是在震后第二天才飞到成都,并在成都附近租了总数10台左右的挖掘机等,开赴灾区。而在媒体和网络上,这支队伍变成“千里驰援”的“60台大型挖掘机、120名精心挑选的机械手”,“从南京和合肥浩浩荡荡开赴而来”。

至于“背出208具遗体”等,也都被质疑为编造的数字。

对此,南都记者曾往灾区多方求证,但并未获得有关消息的实际证据。但采访中遇到的都江堰广丰工程机械租赁公司李明文说,这几乎是一个简单的常识。60台工程车,大的每台在30吨以上,中小型也一二十吨,即使用拖车,这么大的队伍从南京跑到都江堰,除非警车开道不然几乎没法走。

岳师傅是成都城北客运中心长途客车老板,他介绍,从南京到都江堰约2000公里,如果走河南境内,当时宁强到广元有一段80公里的二级公路,以前是老蜀道都是山路,坡陡路窄弯道多,车辆也多,如果不开应急通道,工程车极其难走。如果走湖北境内路线,湖北、四川交界有一段200公里的路,比宁强到广元还难走。

“长途客运车从南京开到都江堰,不堵车不休息的情况下也要30个小时,在高速上跑90-100公里/小时。工程机械车最快也就每小时70公里,用30多个小时从南京跑到都江堰,这是天方夜谭,绝对不可能。”岳师傅也表示怀疑。

以他的估算,几十台工程车从南京跑到都江堰,最少也要50个小时。而且从南京到成都一路上收费站多达7个,光通过这么多收费站就够耽搁的。

但在随后的回应中,陈光标对以上说法给予了反驳,并坚称驰援救灾的事情属实。

陈说,5月12日,我的11台机械从北京干完活开到山东,就直奔灾区了。我在合肥总共有21台。在当地(成都)又租了10台。后来有人说,没有60台只有40台,有些媒体弄出来……(意为这不属实)。

陈说,从南京开到灾区,不会超32个小时,我要求他们除加油外,小便都不下车。当时有人提过疑问,我可以跟他打赌,我们马上现跑,我要超过32小时到都江堰,我给他500万。后来大家相信了。

关于“背过208具遗体”的说法,陈说,208具我没有说,但200多肯定是不止的。只要有良知有正义的媒体,208好,280也好,这个(都不会去追究)。我救活的是12个。5月12日到6月12日整整一个月,最后一天临走时我又救起了两个人,这个是我亲手救的,当时中央电视台都拍了下来。你记住陈光标从来不讲一句假话,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责任编辑:NF007(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占才强)

陈光标 “首善”是怎样炼成的

南方人物周刊/陈光标再一次陷入舆论漩涡。

相比于历年的质疑与非议,这次批评更猛烈一些——4月22日,《华夏时报》以《陈光标打折?》为题,报道这位“中国首善”多项承诺捐赠未到位;第二天,《中国经营报》以《首善陈光标虚实之谜:公司财务糟糕钱从何而来》,遥相呼应。

继2010年宣称“裸捐”后,陈光标频频发声——去台湾高调慈善、云南“盈江地震(专题)”发现金、日本救灾……这位被指为“暴力慈善”的人物,以一种让人错愕的方式,屡屡引发公众关注。

这应该是他希望看到的。

因为他曾毫不隐晦地告诉媒体:“我喜欢荣誉”——“中国首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CCTV经济年度人物大奖、中国最具号召力慈善家……”

两三年前,他的头衔更多一些——多达21个:江苏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南京白下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江苏红十字会副会长、江苏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全国51个市县荣誉市民……

在汶川地震(专题)暴得大名后,短短三四年时间,陈光标这个在南京原本甚少为人知的生意人,获得了国内从事慈善行为能得到的迄今最多的荣誉与光环。让很多人不解的是,其行善资金、公司账目,并不为人所知。

于是,“慈善动机”、“巨额捐款从何而来”,以及“近14亿元捐款”的流向,成为了很多媒体人采访陈光标不得不问的标准问题。2010年9月及今年4月,本刊记者两次深入陈光标成长和发家的江苏泗洪、南京采访,试图还原这个高调“首善”的真实面目。

陈光标 “首善”是怎样炼成的

很多乡邻认为,这个初中都没毕业、曾在天岗湖街上做小生意的农民去了南京,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善人,缘由颇为神秘

本刊记者 陈磊 发自江苏泗洪 南京

家乡人眼中的陈光标

2010年9月,江苏泗洪天岗湖。午后,燥热。

听到有人来了解陈光标,正在午睡的孙银侠一骨碌从床上跳起来:“就是死,我也不服他(陈光标)这个人!”

孙是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的村民,也是陈光标的乡邻,提起陈光标这位中国“首善”,她的表情忿忿然。

2006年,陈光标捐资修建老家的天岗湖乡农贸市场,人气不旺。于是,孙银侠等人家门口的老街被拆迁,“来了几百个穿制服的,不搬就打,我被打昏了,怎么被抬上车的都不知道。”

据村民事后统计,在这起暴力事件中,至少有三十多人被打,4人被送到医院,后来有11人被拘。

最终,老街消失,陈光标捐建的农贸市场开始兴旺——在孙银侠等几十位老街居民眼中,陈光标和这场拆迁有说不清的关系:“如果老街继续存在,农贸市场就没人气,他的沿街房不好卖。”

2007年5月,陈光标捐建的称投资达2600万元的“泗洪县天岗湖古建式阳光老年人活动中心(下简称老年活动中心)”开工建设。这个占地四十余亩的“老年活动中心”,绝大部分占的是农田。

这引发很多村民的不满——“这一古建花园对社会有多大贡献,给群众带来多少好处?”在一份“哀告求救书”上,天岗湖乡联淮村七组的部分村民这样写道。“遇有上级领导来参观,就会组织敬老院的老人来活动一下,平时很少有人去。”

2010年9月下旬,本刊记者实地探寻了这座“老年活动中心”: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天鹅畅游、垂柳依依,可园内游人极少。部分绿地还被陈光标父母种上水稻等农作物,游乐设施上布满了灰尘。

“从(老年活动中心)开建,到现在,我一次没进去过,看到就伤心。” 60岁的陈立珍说,他们曾就陈光标占用耕地的事情上访,北京、南京都去过。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答复他们,陈光标捐建的“老年活动中心”,省里“只批了24亩地”。

“实际占了四十多亩,多十几亩。”陈立珍说,告了好多年,一直没人管,而且陈的父母住在“老年活动中心”里。其中一幢装修精致的别墅也是陈光标回来住,“这哪里是捐,分明是他们陈家的后花园!”

“我不姓假”

陈光标的发迹充满传奇。

很多乡邻认为,这个初中都没毕业、曾在天岗湖街上做小生意的农民去了南京,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善人,缘由颇为神秘。“都听说他搞拆迁,但具体钱怎么来的,不知道。”

陈光标对自己童年的表述是:“生下来到10岁之前,几乎没有吃过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先后饿死。”为了挣足1块8毛钱的学费,他拿桶从井中提水,然后挑到离家1.5公里的集镇上去卖。

乡邻们证实了陈家曾经的贫困——泗洪县是江苏省最穷的几个县之一,而天岗湖因为距离县城遥远、资源匮乏,曾是该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陈的前岳父白光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陈光标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后,看上他女儿白红——“两家是亲戚,认识早,陈光标嘴巴又好(能说会道之意)。”家里人不大情愿,但白红还是和他成了夫妻。

再婚后的陈光标和白红一起去南京打拼。他在街头当起了江湖郎中——“穿一身白大褂,一副支架上放着仪器,给路过的人看病。仪器检查完,然后开出药方,对方给几块钱,一天能挣个百把块钱。”

至今还能查到陈光标当年发明的诊疗仪器的专利网址(配图)。后来,陈说服朋友娄某出资合办南京红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该仪器,他本人负责推销。“红是他前妻白红的红,光是陈光标的光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证实,他,包括陈光标本人,都不相信这种诊疗仪器真能测出人身体某部位的病变,加以治疗。理由之一是,“从来没见他(陈光标),给自己和家人看过病。”在新街口老邮局旁做了十多年买卖的沈师傅回忆,他们曾给当时的陈光标取名“假医生”,陈回敬:“别叫我假医生,我不姓假。”

后来,陈光标对媒体称,他那时候“一年之内,第一桶金已经轻轻松松地达到一千多万元”。

这个说法被其前岳父白光否认。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告诉本刊,陈光标卖治病仪没挣到什么钱,后来转型生产电动自行车,依然没什么钱——“还向我们老两口借了一万多,至今未还。”

与白光夫妇说法相互印证的是,面对本刊记者追问,陈光标坦言,和第二任妻子白红离婚时,他依然是一穷二白——“房子、汽车全都给了老婆”,“身上只带了3000元,开始重新创业。”

“赚钱比吃屎还难”

陈光标再一次“创业”,选择了废旧厂房拆迁。

按照其说了无数次的说法,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标得知,为配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商大会,南京市将拆除老展览馆。由于亲戚中有人干这一行,他决定加入,试试运气。

于是,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下简称“黄埔再生”)的前身——黄埔拆迁公司成立了。

经过招投标,陈拿下了老展览馆拆迁工程。“一接手才知道,这看起来破旧的老展览馆简直就是一座‘富矿’,仅拆下来的废钢材就卖了四百多万元。刨去工人工资等成本,陈光标净赚了285万元。”

“2005年,公司工程量已达到了20亿元。”陈光标说。

记者调阅的“黄埔再生”工商登记资料显示,直到2008年,其全年营业收入才四千多万,除去债务,公司净资产仅1300多万,当年亏损额达四百多万,无法达到亿元企业的规模。

查询2006、2007年“江苏民营企业100强”,也未见“黄埔再生”上榜。2006年,排在第100位的企业年营业收入19.7亿;2007年,排第100位的企业年营业收入为31.73亿。

2010年9月27日,在复旦大学演讲时,陈光标依然说:“去年,我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103亿,净利润达到4个多亿。”

哪里接到那么多工程,钱是如何赚到的,对于这类问题,陈光标最常见的回答是,“涉及商业机密。”

在南京从事工业厂房拆迁的友联专业拆除公司的黄先生告诉本刊,和民用建筑不同,工业厂房拆迁是拆迁方给被拆迁方钱——很多厂房里有钢、铁、铜等贵金属,“即便给对方钱也有利润”。

黄介绍,从事这个行业,除去对厂房评估需要专业经验,其他相对简单——“设备只要有捣机、挖掘机就够了,师傅要有经验一点,10000平米的厂房大概有10个工人就够用了。”

“干我们这行,主要是拿合同难。”黄先生说,很多通知去竞标的,都是“陪太子读书”,走过场而已。也许正基于此,陈光标常对媒体感叹,“拿不到一手工程”——“一手企业利润可达10%~13%左右,而二手、三手承包商的利润只能达到4%左右。所以,我陈光标赚钱,其实比吃屎还难。”

成名路径

近日,记者在百度中输入“陈光标”3个字,会有约7380000个网页信息,他俨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名人。然而,时光倒流五六年,不要说在全国,即便在江苏,陈光标也寂寂无名,常为求名而奔波。

《扬子晚报》一位副总说,当时,和陈熟识的一位江苏省退休省级干部给他打招呼,说陈光标这人不错,做慈善、有个性,可以写个报告文学。后来,他就去和陈光标聊过几次,写了篇稿件。

“那时,陈光标还不怎么出名,对他捐赠的一些数据,我没去核实。”这位老记者坦言,对陈的说法,他内心是有一些保留的。所以,尽管有老领导打招呼,但对陈的报告文学,他最后没有动笔。

某杂志记者吴军(化名)回忆,2006年底,他们曾刊登陈光标的封面故事,陈要给几万元。那次漫长而痛苦的改稿过程,让他记住了陈光标:“审稿非常细,连他的籍贯是江苏还是安徽,都要斟酌半天。”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有接近陈光标的人士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地震后第二天,陈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大意为这是最佳的表现时机,赶快去。陈于是当天飞赴成都,并在那里租了10台左右的挖掘机开赴灾区。

在媒体和网络上,这支队伍很快变成“60台大型挖掘机、120名精心挑选的机械手”,当地租来的机器也变成了“从南京和合肥浩浩荡荡开赴而来” 。

令人生疑的是,最先报道陈光标“先进事迹”的《南京日报》等媒体,口径并不一致——有写陈光标从南京出发,有写武汉出发。

但大灾难引发的慌乱,让陈光标在资讯海洋中脱颖而出——他抱着孩子痛哭的照片,“60台大型机械千里驰援”的故事,被媒体反复传播。人们忽略的常识是, 60台大型机械,从南京、合肥等地千里驰援四川,是否有可能?

在举国救灾热潮中,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对于拆迁行业而言,意味着天大的拆迁机会——《南京日报》一位记者就在地震重灾区德阳市汉旺镇看到,陈光标等人在废墟上挂出了“要拆迁,找江苏黄埔”的标语。

在随后的一次媒体采访中,或许无意,陈光标透露:地震后,他赚了接近两个亿。很快,似乎感觉到不妥,他又补充道:“几乎都捐出去了,大约占80%吧。”

人脉·慈善·生意

无法想象作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其远播的名声给自己带来多少现实好处。其老家村民看到,兴建区区一个偏远乡镇的农贸市场,工程小得可怜,陈光标却能请来许多鼎鼎有名的人物。

资料显示,2006年10月29日,陈光标捐建的天岗湖乡农贸市场落成。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也在此召开,“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农村现场举办的新农村建设论坛”。

“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慈善总会会长、省政协副主席……参加了论坛。”陈光标还请来了中央电视台的某著名主持人。

往前追溯,2005年11月,陈光标麾下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下称江苏黄埔)成立仅两年,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业界名声都不见经传,而他竟然得到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机会。

一位知情者告知本刊,在汶川地震中,陈光标通过关系,获知了国家领导人即将到哪些地方视察,随即提前赶到,然后“偶遇”。在展露自己相关事迹后,他得到了不知实情的国家领导人表扬。

“青海玉树地震,他又如法炮制,骗了国家领导人。”这位知情者说,他当时就在玉树。至于二人分道扬镳的原因,是陈的一些做法让他不齿。比如,通过金钱获得和前领导人家属合影的机会,然后四处炫耀。

2010年9月27日,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陈光标也刻意表述这种与官员的交往:“我去甘肃舟曲救灾,捐了很多钱。后来他们省委书记、省长感谢我,亲自陪我吃饭,左边省委书记、右边省长……”

那么,通过“暴力式”的高调慈善,这位“首善”得到什么呢?

一篇报道写道:“陈光标得到了市长的亲自接见,市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光标啊,南京城内的拆迁工作才刚刚拉开序幕,把这项任务交给你,全南京人都信得过。’他由此承担了南京市内80%以上的拆迁工作量……”

2009年11月,在武汉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光标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差不多60%是因为做慈善结交的生意。”

《中国经营报》报道,2010年9月18日,陈光标家乡的泗洪县化工厂整体资产拍卖,底价为2450万元,该项目为江苏黄埔副总陈景标(陈光标弟弟)竞购成功,价格为2020万元。

这次拍卖,并非市场行为,“政府已提前打过招呼,因此现场虽有多人参与,但当时却只有陈景标一人举牌……从陈景标处转手的浙江某公司当时就在竞标现场,但一直没有举牌,而是等待陈景标竞得后再从其处购买。”

“我的生意现在应接不暇,跟我长年做慈善有很大关系。做慈善有良好的信誉。我做慈善本来是想回报社会,而社会又给予我良性的回馈。”陈光标说。

近14亿捐款都去了哪儿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陈磊 实习记者 沙春利

不断刷新的捐款数字,已经成为陈光标到处演讲必然提到的一部分。2010年9月27日,在复旦大学演讲时,陈光标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把我的捐款数额写错了,8.17亿是去年的数字,今年(2010年),我的捐款总额已接近14亿!”

这只是他单方面的说法,查询各慈善排行榜上陈光标的捐赠数字,也几乎没有相同者。这几乎意味着,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首善”实际捐了多少钱,包括将他推上荣誉之巅的榜单发布者。

4月23日,中国慈善排行榜新闻发言人赵冠军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陈光标去年声称捐款有3个亿,但其中有票据和政府依据的不多。“有很多钱是直接发送到受助人手中,而工作人员又不可能一个个村跑过去进行逐一核查,因为信息量太大了。”

这同样是质疑陈光标“诺而不捐”的记者面临的困境,无人能一一查证“首善”多年来的捐赠行为是否落到实处——在传统语境中,这极易引发人们对质疑者的反感,生怕摧毁了这个尚在起步行业的信誉。

本刊记者尝试着做出自己的努力。

1.56亿的“自捐自用”

根据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2009年的“特殊成绩单”》和新华社记者邓敏《陈光标捐资建防灾培训中心累计培训2万多人》共同证实:陈光标于2009年1月捐资1.3亿元,在南京江宁区胜利路1号兴建了“南京防震减灾培训中心”(下简称培训中心)。

2009年5月26日,在“培训中心”落成之时,陈光标麾下的黄埔集团还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捐赠仪式,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多位副部级领导,出席了此次捐赠仪式。

让人不解的是,陈光标的“黄埔再生”公司就是在这座“培训中心”大楼里面,无论办公还是对外接待,陈在南京除此并无其他办公场地。其属下员工称,这也是陈光标“黄埔集团”的总部所在。

自己捐,自己用,能被称为“捐赠”?

本刊记者委托律师在南京江宁区房地产局查询,并未找到此幢建筑的产权归属情况。“一种可能是产权方还没来得及办,再就是可能拖着没办。”律师说。

《中国经营报》报道称,该地块属于江苏电力公司所有,“陈光标曾派人到局里询问该地块产权转让事宜”。

相同方式操作的,还有陈光标老家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的“老年活动中心”,这笔“耗资2600万元”的建筑群,也属于陈光标十多亿捐款的一部分。本刊记者在泗洪县工商局和民政局查询发现,该建筑物同样产权不明。而且,和“培训中心”一样——陈的父母住在里面。

对此,陈光标回应, “多次找乡政府洽谈移交事宜,但是由于运营费用比较大,移交不出去”——“你说,等我父母过世后,我还会去‘老年活动中心’住吗?早晚都是国家的。”

4月23日,陈光标拿出泗洪县天岗湖乡政府出具的农贸市场“接受证明”。可这份加盖乡政府公章的证明对应的是,多年来,都是陈光标的家人来收取费用。

另有偷换概念之嫌的是,虽然农贸市场被其捐出,但依托农贸市场的几十间临街门面房,都被陈家人出售,“好几年前买的,一套十多万。陈光标弟弟出面卖,但大老板是陈光标。”一位商户说。

“5000万的子虚乌有”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奖候选人之一“陈光标事迹”介绍中,有这么一项: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支持,江苏黄埔还投资兴建了“江苏黄埔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该基地位于南京江宁区禄口镇机场高速公路右侧,占地近200亩,投资达5000万元,是南京地区进行青少年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2008年6月24日,《经理日报》也报道了这一说法。

现在,网络检索“江苏黄埔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同样会出现一“江苏黄埔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有限公司”,其法人代表,赫然署名:陈光标。

2010年9月,本刊记者按图索骥,奔赴南京市溧水经济开发区实地查看,根本找不到“江苏黄埔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从未听说陈光标在此有这么大投资。

对于这么大一笔捐赠,陈光标则是一口否认:“谁告诉你我办过这么一个企业,那不是我说的!”诡异的是,这样一个高达5000万的慈善大项目,是被谁列进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候选人事迹中的呢?

“我们没收到捐赠”

中国红故事网站在《公益献爱心:中国第一慈善家陈光标》一文中列举:2003年以来,陈光标先后捐建了希望小学、光彩小学、博爱小学16所,其中江苏丰县4所,江苏泗洪2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10所,捐资累计320万元。

2010年9月,记者尝试拨打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教育局的电话,无人接听。

而后,记者辗转找到江苏丰县教育局李局长,他向分管后勤和基建的王姓局长询问后,确定陈光标没有在当地捐建过任何学校。被问及有没有可能其他人听说过,李局长确定地说:“王局长分管后勤和基建已经多年,关于捐建希望小学,他是最了解情况的人。”

在陈光标耗资1.3亿的南京“培训中心”落成仪式上,陈称,通过江苏省红十字会向苏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等欠发达地区,捐赠6000台电脑及1000万现金和10部依维柯牌客车。

记者拨通江苏省红十字会的电话,查询这笔捐赠的到位情况。对方告知,这捐赠最终没有通过红十字会进行,“是陈光标自行捐赠。”

2008年4月10日的《现代快报》报道《江苏首善陈光标再捐2200万》,报道称:陈光标这次捐赠的款物总计2200万元,昨日(2008年4月 9日)已全部到位。捐赠将通过省教育厅捐赠给苏北五市、陕西延安教育局、青海玉树教育局、四川甘孜州乡城县、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教育局、凉城县教育局、土默特左旗教育局等地区和单位。其中,100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资助家庭困难学生。

2010年9月25日,记者分别致电接受捐赠的单位。

除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明确表示接收过捐赠,具体数目待查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政府,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凉山县教育办公室孔主任均明确表示没有接受过陈光标的捐赠。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教育局以及土默特左旗教育局办公室以“相关领导不在,不知道情况”回应。青海玉树教育局以及四川甘孜州乡城县政府的电话始终没有接通。

2010年8月13日,陈光标在南京举办捐赠仪式,称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江苏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向遭受泥石流灾害的甘肃省舟曲县以及新疆、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山西等省区捐赠1000万现金、5000台电脑,款物合计共2600万元。

《华夏时报》报道,新疆青基会秘书长费立刚表示,陈光标宣称的支持新疆教育事业而捐赠的1000台电脑,至今只到位500台。“我曾就此事多次联系陈光标先生,希望其承诺的捐赠尽快到位,但结果令人失望,现在他都不接我的电话了。”

烂尾的不止这些。

在陈光标老家,其做慈善不地道的传言也在传播。原天岗湖乡中心小学校长王乃厚就证实,他们接收到陈光标的电脑后,确实发现了一部分电脑无法使用,后来不得不让陈光标来人拿去修理。

为西南打了多少口井?

安徽《新安晚报》报道:2010年春,陈光标组织的21支打井队赶赴西南旱区,主要是在云南省文山(属文山州)、麻栗坡(属文山州)、曲靖、陆良(属曲靖市)、罗平(属曲靖市),贵州省毕节市、攀枝花市等灾区打井,缓解当地的用水困难。

关于陈光标的打井队在云南省文山州打井70口,记者致电文山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钟主任回应,打井队原计划分别在砚山县平远镇三中、平远镇永和小学、稼依镇中学以及文山县马堂中学打井共4口,以解决中小学吃水困难的情况。

据了解,在整个文山州,陈光标的打井队并没有在除学校之外的地方打井。至于有没有可能总施工量超过原计划的4口。记者致电教育局,始终没有联系到负责此项工程的教育局办公室杨主任。

记者联系曲靖市政府,了解当地的打井情况。市政府办公室表示,陈光标打井队确实去过当地,但是具体的施工数量和施工情况,并不清楚。市政府建议询问当地国土局。国土局办公室的电话无人接听。

记者又致电贵州省毕节市政府、市水利局和攀枝花市政府,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没听说陈光标组织在当地打井的事情。

《新安晚报》的报道称,经过近半个月的昼夜奋战,陈光标的打井队终于在贵州毕节市对坡镇嘎木村打出了第一口井。

贵州省毕节市对坡镇镇政府办公室王主任告诉记者,没有打井工程,倒是有一个“引水”工程。这项当地众所周知的工程是:将牛落坑(在嘎木村大山的脚下,有一个巨大的天坑,距地面的垂直深度为70m,里面藏有丰富的水源)的水提灌至地面,以方便当地居民使用。王主任说,此工程由贵州省毕节市水利局负责实施。

记者致电毕节市水利局,得到的回应是:嘎木村的工程是由市财政拨款,市水利局监督实施的。至于工程队有没有可能是陈光标的打井队,水利局建议询问对坡镇镇政府。记者再次致电毕节市对坡镇镇政府,办公室王主任告诉记者:他没有听说过陈光标以及陈光标的打井队,并且不存在打井工程。

陈光标:你扰乱了社会和谐

“告诉你们,你们怎么去采访的,何时去的,我都知道,包括住哪个宾馆,坐谁的车……”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陈磊 发自上海

2010年9月,陈光标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本刊记者在下面旁听。结果,陈以时间紧张为由取消了同学们的提问环节,随后匆匆离去。本刊记者紧随其后,就相关捐款落实问题对陈展开采访。

匪夷所思的是,对本刊及同行记者在其家乡和南京的调查采访,陈光标了如指掌,连租过谁的汽车、住过哪间宾馆、采访了谁,以及身份证号码,他都了如指掌。而且,采访期间,本刊记者还接到了他发出的污蔑短信。

本刊记者得知,陈还获知了多位前去调查其捐款虚实的媒体记者的信息。而后他采用手段进行封杀,使得质疑者声音尚未发出,稿件已经胎死腹中。

人物周刊:我们听到很多对你质疑的声音,其中包括你假捐。

陈光标:他没有收到我(的东西),政府都给我证明,什么材料,这都有的。

人物周刊:你名下的南京黄埔集团公司所在地,位于南京江宁的减灾救灾中心,你曾经说捐出去了,但你们依然在里面办公,这个房子的产权是归你吗?

陈光标:产权是国家的,我除了一张床,我住(做)的一切都是国家的。

人物周刊:那么,南京减灾救灾中心这幢建筑,在哪个单位的名下呢?

陈光标:哪个单位都不很重要,重要的就是说我那个免费,已经3万多人(去培训过了)。你不是去房产局查过了嘛,对不对?房产局都给我打了电话,知道吧!

人物周刊:你曾说要把自己财产全部捐出去,举行个公证仪式,什么时候公证?

陈光标:你还年轻,小伙子,可以搞其他(人),到我,你要注意,我只能这样提醒(你)。如果我危害了社会,危害了人民(你可以来调查)……

人物周刊:我没有说你危害人民。

陈光标: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有关部门)正在为这个很恼火。已经有部门点到你了,你要把这些事情搞清楚……

人物周刊:那么,陈总你还知道去年贵公司在工商登记上面的销售额是多少钱吗?

陈光标:这个我没有必要给你讲我经营的情况……你扰乱了社会和谐。

人物周刊:你曾说给家乡捐建的农贸市场给当地政府了,可我们发现,这个产权还是归你弟弟所有。

陈光标:这个归哪个所有,你去看看,政府都给我写了收条和证明,都在我家。

人物周刊:但是产权上还是你弟弟。

陈光标:这个根本就没有产权。

人物周刊:租户们说你弟媳妇每个月还去收租金。

陈光标:你听我说啊,你可以录音,(我弟媳妇)如果收哪家一块钱的租金,我马上奖励给你100万……

人物周刊:农贸市场前面的门面房总共33套,已经被你和弟弟卖出去了。

陈光标:卖出去没卖出去这个我不知道。

人物周刊:你这个有没有赚钱?

陈光标:不是赚多少钱,是每天都在亏钱。那个地点我是花130万租的。

人物周刊:租了多少年?

陈光标:租了多少年,我现在不知道了。

人物周刊:你建的那个老年活动中心,占了几十亩耕地。老百姓说一亩地只拿到23600元的赔偿。

陈光标:我(一亩地)总共花了大概3.6万。还有,我没有收老百姓门票啊。

人物周刊:你捐给中心小学的电脑后来又要走了?

陈光标:天岗湖(陈光标老家江苏泗洪县)中心小学去年给了50万现金,这个通过江苏省光彩会打进去的。50台电脑被偷走了,把外壳留下了,把里面机心都偷走了。

人物周刊:你在老家捐建的老年活动中心说是捐了,最终那个产权是归谁?我们听说还是你拥有。

陈光标:产权归谁不归谁,我认为这个不重要。我父母也都快过70岁的人了,讲不好听的话,我以后我还带着孩子回家去住吗?不可能的。肯定还是政府,这个我是为了管理更好一点。

人物周刊:就是说现在产权还在你的名下。

陈光标:那个没有产权。

人物周刊:没有办产权?

陈光标:没有产权,你查产权,它没有产权,因为我都付了,以后还政府的。

人物周刊:你在青海玉树捐建46所小学没问题吧?

陈光标:我捐建的都有证明,都有收据,那都是假的?!你听我说,我们要谈,你就不要录音,一录音,我就不讲了。

人物周刊:你干了那么多好事,对你很了解的家乡人,为何还不感谢你呢?

陈光标:在我老家讲我不好,那是很正常的。我帮助了那么多人,90%的人都不懂得感恩……

人物周刊:我们看到一个数据,你的拆迁工程60%都是通过做慈善得来的,是这样吗?

陈光标:没有60%……(发怒)告诉你们,你们怎么去采访的,何时去的,我都知道,包括住哪个宾馆,坐谁的车……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陈光标审阅)


陈光标发飙了:我在做慈善时你们在做什么

凤凰网/核心提示:4月27日晚,陈光标在博客上发表《给媒体朋友的一封信》,文中称高调慈善与自己个性有关,也希望通过“高调”带动更多人做慈善。他也承认高调慈善会得罪人,会受到质疑,但他希望“指责我的朋友”能够扪心自问。以下为全文:

亲爱的各位媒体朋友:

我是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光标。首先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高调做慈善给予的关心、报道和支持。正是由于你们的报道,使中国的慈善事业得到广泛传播;正是由于你们的鼓励,给了我投身慈善事业更大的动力。

可以说,我是个真正的苦孩子出身,小时候家里很穷,在我两岁的时候,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所以我从小就下决心要通过自己努力,变成一个富人,自己有了钱以后,要尽力帮助更多贫困和不幸的人。

非常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我从一个苦孩子成为中国“先富起来的人”,从拥有第一桶金时,我就开始把钱捐出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分享。每次看到我捐助的人因为我的捐助而度过困难,我是多么的高兴呀。而每次当被帮助的人给我一份表扬,一个奖状时,我又是多么激动和自豪。

有媒体朋友经常问:陈光标,你为什么不能低调一点,能不能做好事不留名呢?说心里话,高调行善一方面与我的个性有关;另一方面,我觉得我国许多人致富后,很少用自己的钱做慈善,我希望自己“高调”慈善能带动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大手拉小手。去过我老家的很多媒体朋友应该都看到我家门两边的对联:天地中乡陌里吃亏是福树榜样要一人先行,人世间社稷上行善积德感人心富几代付出。如果大家做了好事都不说出去,怎么能向世界传达中国是个充满爱心的国家呢?尽管有人不认可我这种高调,可我内心的确是这么想,这么做的。

有人说:枪打出头鸟。的确,我高调慈善有时也会得罪一些人,也会受到各种质疑,比如,高调慈善的动机,慈善资金从哪来?公司有没有偷税漏税?捐款数字是不是有泡沫?

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媒体朋友,我的慈善资金都是合法的,而且是绿色的,因为我们公司从事的是绿色无污染、对资源二次利用的建筑拆除。我们公司作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二次环保利用的企业,国家是免税的,在我获得各种荣誉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进行过一次又一次核实。如果问我捐款数字是不是能精确到几万元、十万元,因为不是每一笔捐款我都立即登记下来,更不是每一笔捐款我都向他人索要发票,一些二手设备折算的价格可能更不好说精确到几千元几百元。但是,人在做,天在看。面对国家突发灾难,我在做什么?指责我的朋友,你又在做什么?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够扪心自问。

最近,让我有些烦恼的是,因为我过多的精力投身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公司从去年12月起,一直没有接到新的订单,所以我正在投入更多的精力把公司做好,因为这是我做慈善的基础。更让我烦恼的是,有的媒体还一拨一拨地到我老家进行无休止的暗访,个别媒体还指责我父母没有好好接待,严重影响了我父母的正常生活。当我每次接到近70岁老母亲电话时,我听到了母亲的一次次哭声。媒体朋友,你们也有父母,你们可以想象,作为儿子,我此时的心里如何?

我的高调慈善引起许多人关注,许多人同行,是我希望的;当我的慈善行为被误解,甚至曲解时,我真的觉得很委屈。我心在多次流泪,就这样我只能咬牙挺着,面对观众朋友还要自信笑着。当我近70岁父母的正常生活被打乱了,他们感受到外在不友好的对待时,我感到作为儿子真的太不孝了。所以,我恳切希望媒体朋友不要再到我的家乡打搅二老的正常生活好吗?

各位朋友,下一阶段我会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公司环保经营上,争取早日把企业经营搞好,这是我做慈善的基础。只有把企业做好了,才能这个钱财去回报社会,所以说现在我每天都要推脱掉很多家媒体的采访,推脱掉好多的社会接待,请大家理解我,特别是请广大媒体朋友理解我。

虽然好人难当,但是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好人。只有社会上充斥着好人,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需要一种爱心、一种奉献、一种担当,让我们一起奉献自己的爱心吧,让我们在扪心自问的时候永远做到问心无愧。

你们的朋友 陈光标

2011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