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0/温家宝专访幕后的300人团队

华尔街日报/中国领导人承诺提高透明度,然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周日接受官方媒体新华社专访时,参与的人数不下300人,这一事实引人深思。

北京报纸《法制晚报》周二发表了一篇报道,揭密专访的幕后故事。在中南海的专访现场有30人。然后还有技术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帮助把温总理的讲话翻译为新华社的七种出版语言。

报道强调,在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领导人专门回答记者的提问是如何地少见。

事实上按照《法制晚报》的描述,这是中央主要领导首次接受国内媒体独家专访。虽然这在历史悠久的中国听起来让人生疑,但众所周知,本届政府跟媒体确实比较疏远。

要看到中国领导人回答记者提问,其实只有一次机会是有保证的,那就是全国人大春季会议闭幕时,按照惯例,国务院总理会参加一个面向全国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但即使是在这个时候,很多问题都已经事先知道了。

中国领导人公开发言确实越来越多,主要都是在一些重要会议上。温家宝甚至还出席了这些会议的新闻发布会,特别是在出国访问的时候,比如11月份在埃及出席一次有关非洲的会议时。

作为中国国家元首的胡锦涛主席显得更加少言寡语。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胡锦涛才第一次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这是为数不多的采访之一,距离他担任主席以来已经过去了将近六年。

在媒体面前更加自如的是中国前主席江泽民。江泽民甚至还曾接受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电视新闻节目记者华莱士(Mike Wallace)的采访。华莱士的风格咄咄逼人,他把有关天安门事件的问题直接抛给了江泽民。

虽然当今的中国领导人自己不喜欢在媒体露面,但他们显然非常希望看到中国的观点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官方媒体正在提升向国内外传播信息的现代化水平。

《法制晚报》称,它就这篇有关专访温家宝的报道采访了新华社的一位高级编辑。《法制晚报》的报道应该是得到了新华社的许可,因为文章被转裁到了新华社自己的网站上。新华社在专访温家宝时提了17个问题。

据《法制晚报》文章的描述,向温家宝提问的赵承是一位资深记者,负责新华社对高级领导人及其经济政策的报道。但文章也说,这位文字记者被要求在采访前进行试镜演练,因为采访要在电视和网络上播出。

这样一种采访,或许会鼓励中国的领导人更加频繁地接近媒体。一个理由是,按照新华社的描述,温家宝显然成功地吸引了眼球。他今年早些时候与网民在线交流入选新华社评出的2009年最重要新闻。

James T. Areddy


新华社首次解密专访温总理幕后故事

2009年12月29日
来源:法制晚报

wen.jpg
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和其他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新华社首次解密专访温总理幕后故事:专访总理 策划近俩月 参与者超300人

——这是中央主要领导首次接受国内媒体独家专访,并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网络直播。新华社是如何组织这次报道的?记者今日专访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刘思扬,请他讲述”新华社独家专访温总理”从酝酿到实施的幕后故事。

策划

策划该选题 耗时近俩月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在新华社独家专访温总理之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似乎还没有接受过国内媒体独家专访。新华社是怎么得到这个机会的?

刘思扬(以下简称”刘”):专访温总理,从开始酝酿到实施前后花了近两个月时间。

10月底,我们研究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报道时,大家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揽子计划实施近一年了,一年来,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到年底,保八无悬念。

这么大的成绩,这么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的报道应该怎么搞?讨论中,大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报道设想,其中一个想法就是专访温家宝总理。随后,我们与有关方面进行了沟通,获得同意。

专访记者 反复试镜找感觉

FW:很多人都很好奇,采访总理的记者是谁?专访记者是通过”海选”还是其他方法选出来的?

刘:专访记者没有经过”海选”。我们对我们记者的能力和水平很清楚,没有必要”海选”。

专访记者是我们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经济采访室主任赵承,他是高级记者,长期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熟悉经济问题,多次采访过中央领导同志活动,又是新华社”十佳记者”。

因此,当专访任务确定后,提问记者我们首先想到了赵承。

FW:选定专访记者后,进行了训练吗?

刘:当然,他的弱项是缺少”出镜”经验。接到专访任务后,赵承压力很大,怕发挥不好。虽然没有推辞,但他的压力我们都能感觉到。

为了使他在专访时能达到最佳状态,我们特意安排音视频部的专业主持人同他交流,讲解注意事项,并反复模拟现场进行试镜。这个训练减轻了他不少压力,起码对灯光和镜头是适应了。

“问计”网友 淘出俩问题

FW:赵承一共问了17个问题,其中有两个是网友的提问?这两个问题是怎么挑选出来的?

刘:因为这次专访要通过新华网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直播,我们估计会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专访中要涉及网民关注的问题,这个想法在专访前我们就考虑到了。

为了搜集网友的问题,新华网于27日上午10时,公开挂出”温家宝总理将于下午3时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的预告消息。

随后,新华网浏览量和跟帖迅速上升。

我们发现,网友跟帖中涉及民生问题最多。

采编人员对网友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概括,最终形成了向总理提出的网民关注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房价,一个是放宽户籍限制和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

报道

7种文字 滚动对外发稿

FW:这次专访一共投入了多少人?  

刘:独家专访温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采编、技术、营销、后勤等多个方面,直接间接人员应该超过300人。这次采访分为前方、后方两个部分。

前方近30人,以中南海紫光阁为核心区,也就是专访区,包括从事文字、图片、视频报道的记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同时在采访现场边上的休息厅设立工作区,新华网和相关技术人员在这里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直播报道。

后方人员就多了。为了保证直播报道的顺畅、安全,我们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专门设立新华社独家专访温家宝总理发稿中心,用中、英、法、俄等7种文字滚动对外发稿。

另外,设立演播厅,进行多个机位的直播信号切换;设立技术保障临时指挥部,现场处理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等等。

影响

网络流量 是日常四倍

FW:这次专访网友的关注情况怎么样? 

刘:我们事后的统计结果显示,从27日上午10时新华网发布预告直至专访结束,新华网的流量峰值达到60G,是日常的4倍,网页浏览量达到1.78亿人次。

另外,数据还显示,共有500多家海内外媒体转载或链接了这次直播访谈,31个省区市和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的7万多网友参与讨论,1万多网友来帖。

新华社用户的评价是: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是一次定位准确、过程成功、内容翔实的交流和对话,开辟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民众沟通的新渠道,对于提升政府形象、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有重要意义,也促使网络传播与互动这一新型交流形态走向主流。(记者 陶韵西)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