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5/《财经》拿国外的钱为跨国企业造舆论?

央视网现匿名帖炮轰《财经》 被批文革手艺

中评社/日前CCTV网站刊发的一个名为“财经不能不说”的匿名帖,炮轰中国内地一些经济学者和传媒人是西方敌对势力经济及文化入侵的“爪牙”,故意打压内地股市,为西方财阀利益服务。而最近辞职的《财经》女总编胡舒立,被该文视为西方爪牙的代表人物。此文洋洋万言,文风犀利,造成了相当大的轰动效应,同时也招来反击的声音,指责其是“多年未见的文革手艺重现江湖”,是“从政治上抹黑”传媒人。

大公报报道,炮轰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说《财经》等传媒用揭黑报道打压内地股市,帮助外国资本低价进入中国市场。

指揭黑是为造“熊市”

文章说,“1998年‘君安震荡’,将中国百姓对券商的崇拜打垮;2000年‘基金黑幕’将中国百姓对公募基金的信赖击碎;2001年‘庄家吕梁’将中国百姓对私募基金的痛恨煽动到极点;而接下来01年6月,正是A股2245点的时候,‘亿安科技’出台,A股信心开始涣散,掉头向下;到8月A股稍微反弹一下,‘银广夏’宜将乘勇追穷寇,中国百姓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完全崩溃。此后,贱卖银行1万亿,贱卖其他国产至少还有1万亿的五年慢慢大熊市,就此开始。”

“然而,《财经》关键时刻的揭黑报道对于外资来说是个大利好。来看一个事实: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此后外资金融机构叩开国门,五年大熊市,此时的上市公司成为‘舞弊’和‘诈骗’的代名词时,外资一进来就得到了一个非常便宜的好价格。”

该帖把今年三月金融危机后的内地股市暴跌,同样归咎于《财经》唱黑的结果。

暗示胡舒立是西方爪牙

炮轰帖的另一“吸引眼球”之处,是对《财经》前总编胡舒立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胡舒立曾在美国留学,接受过美国外国记者中心(COFJ)的培训,获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这些都成了她可疑的海外背景。

文章酸溜溜地质疑:“一个中国人用中文写作,在中国媒体工作,报道中国人的事情,也是给国人看的,但是美国人却用‘访问’、‘培训’、‘进修’等孜孜不倦的给予培养,在她还没有‘杰出’的时候,就提前预支给她‘杰出新闻记者奖’;在《财经》初出茅庐的第三年,美国人就从亚洲30亿人中,将她选拔出来,评她为 50位‘亚洲之星’之一,让她和全亚洲当年最优秀的政治领袖、科技精英平起平坐。”

文章又质疑,“凭藉胡舒立《财经》之前乏善可陈的从业经历,如何足以使她刚刚切入陌生的证券行业,就能够步骤鲜明、点穴掏心的完成《财经》一举成名的五大杰作呢?是不是有资本市场阅历丰富的资深人士,对《财经》的工作给予了精心的规划?”

文章炮轰的不仅是胡舒立一个人,不仅是一个《财经》,而是一群“连锁”了的媒体。新浪、搜狐、金融界、和讯、东方财富网、《环球企业家》等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都被点了名。文章认为,这些传媒利用其偏颇报道,人为造成“完全信息不对称”,破坏了中国老百姓支撑中国股市的信心。

相关者纷纷划清界限

由于此帖开头用了“据新华社《瞭望》杂志报道”的字样,又刊发在CCTV的网站,也令人对该文背景产生各种联想,一度被传为“新华社炮轰《财经》”。然而,很快卷入事件的《瞭望》和央视网都相继澄清该文与他们无关。

央视网澄清说,其cctv.com能源频道由北京合信诚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合作建设,内容和经营都由该公司负责,事情与央视无关。

合信诚通公司总裁刘锦则表示,该文为外部提供给其员工刘某,且只在后台生成,不知为何会被人转载链接,且已删除该文。

而《瞭望》一方也通过其旗下新刊《财经国家周刊》发声明澄清。声明称:

“最近,网络上出现题为‘《财经》不能不说’的帖子,其中援引《瞭望》从前报道中的词句,链接以对胡舒立女士的猜测与攻击性内容,以一种障眼法的方式,使人误以为是《瞭望》刊发的专文,给《瞭望》及其即将创刊的《财经国家周刊》平添许多解释性工作。

为此,我们特别声明:此帖与《瞭望》及其旗下新刊《财经国家周刊》没有任何关系。同时,我们亦不赞成以抹黑他人的方式达到自己的任何目的,认为此种做法有悖一个开放多元社会里起码的道德准则。”

在相关各方都划清界线后,该帖变成了一个匿名的“无头帖”,帖末只有一个“责编刘瑞”的署名,而文章的作者已做了缩头乌龟,销声匿迹。

然而该帖试图抨击、指责的事象,却仍然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反对者抨之为文革遗风

对于这张匿名帖,经济观察网的评论者“五岳散人”抨之为“多年未见的文革手艺重现江湖”。

“当胡舒立因为某些原因离开《财经》杂志,这篇大字报也适时出台,最大的作用无非是打算藉着此事件打击一些媒体与媒体人,而且是从政治上抹黑他们,使之不能再发出声音。”

批评者更把最近《河北青年报》副总编被凶徒袭击一事与此事作对比,“前者不过是代表了一些人的凶悍,后者则代表了我们的媒体所处的环境:在某些人看来,这是致命的一击。”“所以,这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而是代表了一种势力在黑暗中默默的时刻准备扑上来。”

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

胡舒立,祖籍上虞丰惠人,她的大外公便是著名乡贤、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她的外公胡仲持,也是一位著名乡贤、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胡舒立的母亲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工人日报》编辑。

胡舒立少女时代曾在山西农村插过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年,胡舒立进入《工人日报》当记者。1987年,胡舒立获得美国事件新闻研究所(WPI)奖学金,赴美国做了历时4个月的采访,她的足迹踏遍了美国25个州,40多个城市。1992年,胡舒立离开了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当时被外界称为“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

1993年,她再次随中国记者代表团赴华盛顿接受外国记者中心的专业培训,采访美国社会问题,主题涵盖民权、女权运动、同性恋等等方方面面。1994年,胡舒立在美国史丹福大学进修过发展经济学和国际金融课程。随后她拒绝了美国洛杉矶一家报纸的邀请,选择回国。

政府人脉为其重要法宝

1998 年4月,胡舒立创办了《财经》杂志,自己担任了杂志主编。《君安震荡》、《基金黑幕》、《银广夏》等一篇篇报道相继问世,揭露中国股市界的黑幕,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胡舒立也因此被《商业周刊》冠以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把这项定位为“改革前沿领导者”的称号授予胡舒立。2009年11月9日,报道称胡舒立已经正式辞去《财经》的职务。

据说,胡舒立的人脉资源可以说是《财经》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目前所有财经媒体无法望其项背的主要原因。胡舒立一个重要的人脉来源是80、90年代设计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体改委(办)或其相关人士。中国政府财经部门的一些负责人,也是胡经常能够沟通请益的重要对象。胡舒立曾经经常向吴敬琏求教。吴敬琏是影响中国近20年经济改革的重要经济学家之一,他的门生也有许多在经济改革的重要岗位担任要职,比如周小川。


附:CCTV网站匿名帖“《财经》不能不说”

境外利益集团利用在华获得的丰厚利润,自己培育并拥有分析师,或高薪聘请优秀华人学者担当顾问或独立董事,通过境内外媒体精心包装、刻意打造,提供各类活动舞台,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成为中国国内行业精英,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以其影响行业乃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文章所指并非危言耸听。随着一些媒体“得天独厚”的资金实力、传播手段等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制造了一连串轰动的“黑幕”、炮制了一系列所谓独立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的决策面颐指气使,误导国内舆论,严重干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财经》杂志揭黑性报道的实质

“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胡舒立创办的《财经》,在创办开始的几年内屡有斩获,以其全景式的报道方式透析“琼民源事件”,披露“基金黑幕”,揭发“银广夏”,掀开“庄家吕梁”、“亿安科技”、“蓝日”、“德隆”等一系列黑幕,震惊全国。

现在回转头来看《财经》的揭黑报道,其对中国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可谓深远。

1998年“君安震荡”,将中国百姓对券商的崇拜打垮;2000年“基金黑幕”将中国百姓对公募基金的信赖击碎;2001年“庄家吕梁”将中国百姓对私募基金的痛恨煽动到极点;而接下来01年6月,正是A股2245点的时候,“亿安科技”出台,A股信心开始涣散,掉头向下;到8月A股稍微反弹一下,“银广夏”宜将乘勇追穷寇,中国百姓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完全崩溃。此后,贱卖银行1万亿,贱卖其他国产至少还有1万亿的五年慢慢大熊市,就此开始。

然而,《财经》关键时刻的揭黑报道对于外资来说是个大利好。来看一个事实: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此后外资金融机构叩开国门,五年大熊市,此时的上市公司成为“舞弊”和“诈骗”的代名词时,外资一进来就得到了一个非常便宜的好价格。

再反过来思考,假如当时的揭黑报道是偶然所谓,《财经》掀起的“揭黑风暴”,为什么这几年却不见踪影了呢?为什么在外资幸福地进入中国之后,就渐趋沉静了呢?

并且,与对待中国企业不同,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种种弊行,胡舒立和《财经》企业却又变得大度和宽容了,譬如瑞银承销中石油卑鄙肮脏,《财经》不谴责、不判断;更有对高盛高华这样的国际金融资本绕开中国监管壁垒,设立假合资券商的违法行为,2004年8月16日《财经》杂志竟然以“高盛进入中国证券业突破即将来临”为题,称颂这一违法行为为“酝酿近三年而操作一年有余的精巧运筹,终于导出一个引入外资市场化处置证券公司风险的创举!”

所以,当三月份股市暴跌复暴跌的时候,以“独立、独家、独到”自诩的胡舒立及《财经》杂志,联合谢国忠、许小年对亿万百姓喊出“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时,或许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所以,当“谢国忠们”唱空中国楼市、股市的时候就不能奇怪《财经》照样在显著位置,用特别的标题,将谢国忠奉为“《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连篇累牍的让他抒发“泡沫中国”“崩溃中国”的论调了。

胡舒立其人其事

这是一份中所周知的建立:1982年胡舒立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到《工人日报》当记者;1985年,美国已将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邀请她,到美国进行为期5个月的访问;1987年的8月胡舒立拒绝了在洛杉矶一家报纸的工作机会,回国。

美国的“民间机构”星罗棋布,但是大多数背后都有特定倾向的财阀支持。“世界新闻研究所”全称叫word press institute,简称WPI,至今已经有48年历史,到2008年一共邀请过94个国家共500人到美国“访问”,中国至今除胡舒立外,还有一个叫吴昌华的女士1993年“受邀访问”过,吴昌华现任由汇丰银行等40多加国际“民间组织”发起的“非政府机构”世界气候机关中国区的总裁。

按照这个“民间机构”的受邀标准,申请者必须提交五方面材料来证明自己具有潜在的领导能力:1.五年以上全职新闻工作经历;2.流利的英语;3.几篇发表的文章;4.三封推荐函;5.三个以上的工作范本。

明明是新闻研究所,却要受邀者“具有潜在的领导能力”,是培养新闻记者呢?还是培养政治领袖?第二点奇怪的是,其时胡舒立才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才三年,不符合“五年以上全职”的条件,难道美国人对此视而不见?

胡舒立在美国一直待到1987年8月才回国,其间一年多的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不得而知。

此后胡舒立1992年从认知10年的《工人日报》到众多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编辑部主任;1993年,胡舒立赴美国华盛顿接受外国记者中心(COFJ)的专业培训;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为期一年的学习,研读发展经济学;1995年他获得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2001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2004年美国世界HR实验室评价她为“中国最具价值的财经记者”。

蹊跷的是,1995年COFJ颁发给胡舒立“杰出新闻记者奖”,此时《财经》还没有创刊,基金、银广厦黑幕等还没被揭露,胡舒立个人离开中国新闻岗位已经2年多了,是什么报道能让胡舒立担当“杰出新闻记者奖”的荣誉呢?

不过,1998年胡舒立创办的《财经》杂志。既有新闻专业素养,又有发展经济学专长,还有“国际声望”,自认总编,就水到渠成、实至名归了。

看这份公开的胡舒立简历会发现,一个中国人用中文写作,在中国媒体工作,报道中国人的事情,也是给国人看的,但是美国人却用“访问”、“培训”、“进修”等孜孜不倦的给予培养,在她还没有“杰出”的时候,就提前预支给她“杰出新闻记者将”;在《财经》初出茅庐的第三年,美国人就从亚洲30亿人中,将她选拔出来,评她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让她和全亚洲当年最优秀的政治领袖、科技精英平起平坐。

至于美国人的那个“HR实验室”的“中国最具价值的财经记者”,胡适立有过什么价值?最具有什么价值?对谁最有价值?则似乎欠缺一点解释。

总之被包装成了名记之后,胡舒立就披上了一件光彩的外衣。中国政法大学刘纪鹏教授不满意《财经》和许小年唱空中国股市,写了一篇“《财经》杂志悠着点儿”的文章,事后先把这篇文章寄给了胡舒立主编,希望能够在《财经》杂志上发表,但被婉言谢绝。之后刘教授听说《21世纪经济报道》有魄力,准备删减后稿子在那儿发表,结果也无果。

事后刘教授才听说,“《财经》杂志在北大办了基金,奖励最优秀的财经记者,财经记者要想获得那个奖,那当然不能得罪《财经》杂志。”刘教授在博客中感叹:“令人尊敬的互助便已是中国财经界的女杰,除了我这样一把年纪也没什么发展前途的人,谁又得罪得起呢?”

《财经》的资金哪里来?

凭借胡舒立《财经》之前乏善可陈的从业经历,如何足以使她刚刚切入陌生的证券行业,就能够步骤鲜明、点穴掏心的完成《财经》一举成名的五大杰作呢?是不是有资本市场阅历丰富的资深人士,对《财经》的工作给予了精心的规划?

另一方面对于基金黑幕、银广厦等问题的长期深入调查,恐怕不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财经》能实现的,必须部署广泛的证券人脉关系,设计科学先进的调查方案和手段,而此前一直有利于证券行业的胡舒立,恐怕也是无能为力的。

再者,《财经》199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设立《财经》奖学金,后来由创办北大财经新闻研究中心,胡舒立自任主任,解析来又与英国《金融时报》共同举办财经新闻国际培训项目。

《财经》的钱从哪里来?

2004年10月24日《中国经济时报》刊登了记者单羽清写的一篇文章《胡舒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文中胡舒立说在《财经》1岁的时候,发行量才7000份,而且绝不搞有偿新闻、关系稿编辑部的采访费用还充裕,自负盈亏的杂志,发行区区7000份,常识推断,此时《财经》应该是捉襟见肘的经济状态,但是它不但“采访费充裕”而且能到北京大学设立奖学金。

同样这篇文章透露了一个信息《财经》编辑部里“埋首工作的人中有金发碧眼的外籍人士”一个内宣刊物,也需要外频翻译?难道《财经》是中外合资媒体?

事实上,90年代中后期确实已经有少数外资投行进入了中国。民间私密调查队当时的中国企事业,仅仅是西方旃檀电影里虚构的情节,但是对西方大公司,却是家常便饭。难道是他们提供了帮助?

据财经内部人士透露,《财经》杂志的收益主要来自三部分:广告、发行和举办会议、活动等。其中会议活动资金五分之四来源于跨国公司(含金融机构),资金里三分之一强是国际投行注入的。

在广告发布方面,通过对其2008年第5、8、9期的样本分析,跨国公司在其刊登的广告页数分别为:35、40、45页,占广告总量的90%以上。

那些被“连锁”了的媒体

今年5月6日,《环球企业家》推出谢国忠的《救市是赌徒,熊市或持续18个月!》这次,谢国忠的文章没有在《财经》发表。

但仔细思考不难发现,《环球企业家》推出的两位总编中,总编辑李勇和胡舒立在《工人日报》有同事之宜,1998年《财经》创办不久,就投入胡主编的麾下,此后辗转高升,直至《环球企业家》总编。另一个执行主编叫杨福,2002年8月—2002年12月在《财经》任高级记者。

当胡舒立在救市上推出“三不主义”引起举国震怒的时候,深谙 张弛知道的《财经》暂敛锋芒,而《环球企业家》此刻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我们要问,全国五花八门的媒体里,还有多少个“李勇”、“杨福”在辛勤工作呢?

5月6日,谢国忠反对“救市”的《救市是赌徒,熊市或持续18个月!》发表后,当日新浪网以《泡沫悖论》为题,将其挂上该网站财经频道首页,差不多同样时间,搜狐以同题目将该文在首页看出……该日,中国的专业财经网站如金融界、和讯、东方财富网无不以各样的标题,隆重刊出这篇文章。

同日,人民网、新华网在财经频道刊登《瞭望》杂志刊登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先生《境外利益集团在华游说活跃如何制约成关键》的文章却鲜有人问津,新浪不登,搜狐不理,各大专业财经网站更是视而不见,这篇思考总结几年来关于中国寂静问题的重要文章,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反响。

摩根的“经济学家”谢国忠难道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远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有更强的话语权吗?中国作家协会的《环球企业家》难道比新华社的《瞭望》更重要吗?

单凭这一个例子还不能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谢国忠话了,胡舒立化了、美国金融资本家化了,但是,不能否认,我们已经将新浪、网易、搜狐、等中国的有线门户全部卖给了美国人了,我们将空中网、中华网、华友世纪等中国的无线门户全部卖给美国人了,甚至我们将楼宇之间的广告传媒——分众传媒也卖给了美国了……

根据CNNIC的报告,到今天为止,中国的网民大概是2.4亿个,超过美国的2.1亿个。同样是CNNIC的第21期报告,到2007年,大约有73%的网民通过互联网阅读新闻。2.4亿网民,有1.75亿是通过互联网阅读新闻,可以认为,中国最有知识、最有财富、对社会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中坚力量都在通过互联网了解着这个社会的信息。

然而中国人打开电脑,信息是美国人传送的,打开手机,信息是美国人传递的,站到电梯前,广告也是美国人传递的……这个重要的舆论阵地,我们也交到了美国人手中。

当互联网只剩下谢国忠、许小年、胡舒立的声音的时候,中国的百姓还有信心支撑中国的资本市场吗?

这些商业化网站,遵守中国的法律、政策。看起来规规矩矩,看起来和主旋律一致合拍,但是你无法让他刊登《专家:境外利益集团在华游说活跃如何制约成关键》这样的文章,你无法让他将夏斌做得比谢国忠重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在着一点点的偏颇之间,他们就将天然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进一步人为地造成“完全信息部队称”。

到21世纪,国际、国内两个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宣传也应随之相应变化。胡锦涛总书记今年6月份视察人民日报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要大力加强新闻轩窗战线领导班子建设,把思想政治坚定、组织能力突出、熟悉新闻宣传工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确保新闻你轩窗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

1 Comment

  1. jackjia (Post author)

    中国证券界最危险女人:胡舒立离职惹尘埃

    (中央社台北27日电)前北京“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离职引起大陆业界震撼,有不明人士最近在中国官媒央视网站投书,暗指胡舒立是“西方爪牙”;但暗批胡舒立的人反被抨击为“文革手艺重现江湖”。

    胡舒立在1998年4月创办“财经”双周刊,自己担任主编一职。多年来,“财经”凭借着专业闯出一片天,在大陆海内外都获得很高评价。

    “财经”在创刊后短短几年间陆续推出一篇篇揭露中国股市黑幕的报导,并因此引发大陆证券界大地震。胡舒立也因此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

    2001年,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更将这项定位为“改革前沿领导者”的称号授予胡舒立。

    今年11月初,因与出版方理念不合,胡舒立选择求去,并引起“财经”内部人事地震,编辑部百余人决定与胡舒立共进退。

    胡舒立辞职与“财经”的人事地震在大陆业界与国际财经媒体都引发高度关注,并且余波荡漾。

    香港大公报报导,中国中央电视台网站最近刊发了一则“财经不能不说”的文章,自称“刘瑞”的作者指责胡舒立领导的“财经”多年来与外资唱和,让大陆股市跌跌不休了5年,外资趁机大捡便宜。

    就连今年3月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陆股市暴跌,文章也归咎于胡舒立。

    文章并暗指胡舒立是“西方爪牙”,包括她曾留学美国、接受美国外国记者中心(COFI)的培训,以及获得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等等,都成为她可疑的海外背景。

    这篇攻击胡舒立的文章因为发表在央视网站,又在文章开头用了“据新华社了望杂志的报导……”,因此引发各种联想。被卷入的央视与新华社忙不迭澄清与他们无关。

    而大陆“经济观察网”则有评论文章称,这次事件为“多年来未见的文革手艺重现江湖”。

    评论文章说,“当胡舒立因为某些原因离开财经杂志,这篇大字报也适时出台(出现),最大的原因无非是打算借着此事件打击一些媒体与媒体人,而且是从政治上抹黑他们,使之不再发出声音。”

    文章进一步批评说,这次事件代表了大陆媒体所处的环境,“这不是一起偶发事件,而是代表了一种势力在黑暗中默默的时刻准备扑上来。”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