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9/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财经》创始人胡舒立辞职

《财经》杂志创始人胡舒立率60余人集体辞职

新文化报/核心提示:11月9日,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证实,《财经》创始人,现任主编胡舒立与60多位员工集体辞职。起因是以胡舒立为首的员工,和“联办”在编辑理念等诸多方面意见失合。消息称,胡舒立有意在中山大学执教。

新闻回放:据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消息人士透露,《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于9月25日正式辞职。

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有关人士称,《财经》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胡舒立也可能被迫离职。

“对于证监会和交易所而言,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其职责应集中于规则的制定与执行,而非代市场选择……”这段话出自11月9日出版的2009年第23期《财经》杂志,名为《创业板的错位与复位》,作者胡舒立。

胡舒立在完成11月9日的《财经》后,已于昨天向“联办”正式递交了辞呈。

离开

“联办”先提出让胡离职?

昨天,北京一位消息人士称,胡舒立已在上午递交了辞呈。

“早上,胡舒立、王烁等4个编委去‘联办’开会,随后传出了递交辞职信的消息。”这位消息人士说,“我听说,当时的情况是‘联办’先提出来请胡舒立离职,而后者对此早有准备,辞职信就带在身上。其实,双方已经达成了默契,完成11月9日的《财经》杂志后,胡就会离开。”

就此,本报从正面渠道求证。《财经》杂志公关负责人张立晖证实,胡舒立确在昨天递交辞呈,“联办”方面已接受了胡的辞职申请,并感谢她在担任《财经》主编期间作出的贡献。双方履行过必要手续后,胡舒立将正式离开她一手打造的《财经》。

10月中旬,本报曾独家披露“11月9日《财经》杂志出版后,其编采团队或将大批离职”之消息,至此得到初步证实。

中午开始和中干谈话

从昨天中午始,《财经》杂志社内部迎来了“谈话时刻”。

“《财经》编委开始陆续找中层干部谈话。”某知情人士透露,主要的谈话编委是《财经》执行主编王烁。据网络媒体报道,王烁本人也已于昨天递交辞呈。

知情人士说,谈话的内容主要是:胡舒立等高层即将离开《财经》,创办新媒体平台,欢迎同仁共去创业。当然,去留任君自主选择。“中层干部回去再去向部门员工传达。”这位知情人士说,“昨天是《财经》出刊日,按要求是全员上班,因此很多人都经历了谈话过程。”

《财经》杂志内部人士透露,多数员工早已知悉此事,因此所谓的“谈话”,无非是把人所共知的事实挑明。“想走想留的早就有了主意,不会因为谈话而改变什么。”这位人士说,“领导找我谈过后,我立刻就递交了辞职信。”

本报上月曾报道,除了美编高层外,《财经》杂志副总编辑杨大明等领导核心,也将一同离开。此消息尚未得到权威渠道的进一步证实。

离开前保持了杂志水准

《财经》本期杂志,仍然有料。一位受访的离开者认为,“我们兑现了承诺,保持了《财经》杂志的水准。”

据悉,昨天的大规模“谈话”,并没有妨碍杂志社内部正常的选题会和编前会等工作流程。“这些都照常开了,没什么问题。”一位内部人士说,“大家是有职业精神的。”

不过,随着人员的离职,《财经》原有的一些信息资源或许也将随之消失。一位内部人士直言不讳地说,“我的资料,我都会带走,这没什么可说的。”

交接

“联办”派人应对“出走潮”

据网络报道,“联办”方面人士对胡舒立的离职表示:“该谈的都谈过了,最后大家还是没能统一意见,我们对胡舒立的决定表示尊重,也非常感谢她对《财经》作出的努力,对她在《财经》期间所做的一切表示高度肯定,也祝她未来的道路能一帆风顺。”该人士还说:“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陆续辞职,也会有更多的人陆续进来。”

显然,“联办”已经有了实际动作。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针对即将到来的出走潮,“联办”在杂志社内部下发了一纸通知。该通知称,“联办”已正式委派交接人为行政总监雷某。如有人有意辞职,需将辞职信发到指定电子信箱。按“联办”要求,欲离职者应在本周三12点之前发到。

另悉,“联办”已接受了副总编辑戴小京的辞职报告,同时任命杨浪为常务副总编辑。

去向

胡舒立落户中山大学

有消息称,胡舒立辞去《财经》主编之职后,有意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担任该校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媒体确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程焕文昨晚确认了这个消息:胡舒立已签约加盟中大,将出任传播及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做院长,我就不做了。”

原《财经》经营系统的员工称,胡舒立此次上任中山大学传播及设计学院院长,应该是一个正式的职务,不是名誉院长之类的。据他了解,中山大学于上周正式聘任胡舒立,聘期为四年,薪资不方便透露。而其他跟随胡舒立辞职的采编人员则并未进入中山大学任职。

一位将随胡舒立一同离开《财经》的中层干部表示,“我相信这并不影响舒立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恰恰相反,可能还会有益处。”

新路

新媒体:最担心“名称问题”

本月11日,是《财经》杂志发工资的日子,是否还会足额发放?受访的《财经》内部人士似乎并不关心此事。

“新媒体的名称还没最终确定,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因为名字没定下来,编采就很难展开实质性的工作。”一位欲离职的中层干部说,“这方面还没有准确的消息。”

据其透露,胡舒立的新媒体对于共同离职创业人员的大致许诺是:全员持股,创业初期薪资待遇不低于在《财经》工作时期。如果由于出走,而损失了留在《财经》应得的年终奖金,新媒体将予以补足。

《财经》:谁来弥补真空?

此前,有消息传出《投资者报》总编辑赵力、执行总编何刚,将接手《财经》,弥补胡舒立等出走后留下的真空。

网上报道有消息称,“联办”高层人士昨天否认了上述传闻,称,“谁接任胡舒立的位置,还没有具体人选,但很快会有人进来。《投资者报》高层集体进驻,这是不可能的。另外传出的《证券市场周刊》主编接任的消息也是不实的,下一个高层团队将来自五湖四海。”

张立晖微博曝“辞职事件”

昨天,《财经》杂志公关负责人张立晖在她的微博客上,也滚动发出了有关胡舒立和戴小京的辞职消息:

17:44:《财经》主编胡舒立已经递交了辞职报告。“联办”经过研究,已经同意了她的请求,并对于她在担任《财经》主编期间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17:50:胡舒立辞去《财经》主编之职后,有意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担任传播及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8:00:“联办”也接受了副总编辑戴小京的辞职报告,同时任命杨浪为副总编辑。

《财经》

1998年4月份创刊,是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性刊物。

它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财经》亦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

“联办”

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的前身是“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

“联办”成立于1989年3月15日,是由9家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和集资成立,并得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支持的非盈利、民间性、会员制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1991年12月改为现名。

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实施方案及第一批国债发行和第一个投资基金,都有“联办”的影子。作为“联办”的马前卒,《财经》从进入市场以来,不断揭露经济类黑幕。“联办系”在香港曲线上市——财讯传媒集团(00205.HK),旗下拥有《财经》、《新地产》、《中国汽车画报》、《体育画报》、《电脑时空》、《新旅行》等杂志媒体。

胡舒立

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82年胡舒立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是在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同年,接受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在美国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访问。1992年,胡舒立从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她多次刊发黑幕报道,被《商业周刊》称为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离职事件脉络

导火索:与“联办”分歧升级

据员工及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大规模辞职的起因是以总编辑胡舒立为首的《财经》员工,和主办方“联办”在商业策略到编辑理念等诸多方面意见失合。

谈判:一点也不顺利

知情人士说,胡舒立曾和“联办”进行谈判,以期争取到对该杂志未来更大的控制权,但一点也不顺利。

辞职:经营团队集体出走

9月25日,《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正式辞职;9月29日,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递交辞呈。

再辞职:胡舒立离开

11月9日,在新一期《财经》出版后,胡舒立、戴小京向“联办”提出辞职,并获批准。

胡舒立: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信息时报讯(记者 凌慧珊) 胡舒立,54岁。祖籍上虞丰惠。由于胡舒立领导的《财经》多次刊发揭黑报道,被称为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胡舒立辞职的消息昨日一传出,就有网友如此评论:唉,刚续订了一年《财经》,后悔啊。

作为《财经》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10多年来,《财经》获得“国内最好的财经杂志”的美誉。业界普遍认为,《财经》的成功带着很深的胡舒立烙印。此次离开杂志界,杀入教育界,胡舒立能为中大传播学院带来什么新风颇令人期待。不过,多名接受记者采访的媒体人士则认为,相对于媒体来说,高校中的条条框框或许更多,个性向往自由不受束缚的胡舒立是否适应高校环境,仍是未知之数。

筹办新杂志一事搁置?

此前有消息指,胡舒立及其采编团队从《财经》正式离职之后,将会创办一本新的杂志,可能命名为《财经新闻周刊》。

知情人士透露,胡舒立一度忙于筹备个注册资本在百万左右的公司。这一公司名字可能为“财新有限公司”,将由《财经》30多位离职人员出资组成,包括《财经》管理层以及编采骨干。

有消息称,著名私募股权基金厚朴投资创办人之一的方风雷拟出资协助《财经》创办人兼主编胡舒立另起炉灶,与浙报集团共同创办一家新的财经媒体。而且有媒体言之凿凿地提到,小超人李泽楷也将为胡舒立的新媒体出一部分资金。

前述原《财经》经营系统A先生说,“舒立是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人,她总希望在国内办一本观点独立的杂志,一本纯粹的新闻性的杂志。并且这本杂志能够不受政府和资本的影响。”

“此前有些媒体曾报道,舒立为了本人的利益而离开《财经》,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根本就是对她的攻击。”A先生如此说道。但A先生提到,作为灵魂人物的胡舒立接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后,“财新有限公司”不一定可以继续筹办下去。

不过,《财经》一名记者昨日却称,胡舒立在中山大学任职,这将不会影响她对新的出版业务的领导。上述记者还提到,预计编辑团队很大一部分员工将跟随胡舒立一起走,并表示他们很快就会搬到新的办公地点。

另外,有媒体报道,胡舒立将要新创刊的杂志已经在北京大望路的某写字楼租下办公区,并已有十余位员工入驻开始办公。但该消息目前尚未得到确认。

对于胡舒立在中山大学任职的同时是否还将筹办其他杂志,中山大学传媒及设计学院有关人士则含糊其辞。

揭露“基金黑幕”引发“证券市场大地震”

她多次刊发黑幕报道,被《商业周刊》称为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比较著名的报道有:“基金黑幕”报道、“银广厦事件”报道等。此前美国的《商务周刊》评50位“亚洲之星”中,中国女性占6人,其中一位就是胡舒立。

胡舒立,54岁,祖籍上虞丰惠。据百度百科显示,她的大外公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外公胡仲持也是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她的母亲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工人日报》编辑。

1982年,胡舒立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了一名记者,第一篇文章便是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1987年,胡舒立获得美国事件新闻研究所(WPI)奖学金,赴美国做了历时4个月的采访,她的足迹踏遍了美国25个州,40多个城市。

1992年,胡舒立离开了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她告别了党报,选择了一个能对经济发言的小舞台,成为“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

1998年4月,胡舒立创办了《财经》杂志,自己担任了杂志主编。《谁控制了冯明昌?》、《成败陈久霖》、《琼民源》、《君安震荡》等一篇篇报道相继问世。这些文章不但以其调查之缜密、叙述之简洁而为世人刮目相看,更令人叹服的是报道揭露了中国股市界的黑幕,尖锐地批评了证券市场那些丑恶的现象。

由于《财经》确立了“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发表的报道又锋芒毕露,从而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同时《财经》杂志也一夜成名,胡舒立也因此被《商业周刊》冠以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为此,围绕中国股市的一场大辩论席卷而来。胡舒立又在《财经》推出了《庄家吕梁》等力作,揭露了中国股市的种种劣迹,这场辩论的结果:促使高层痛下决心整肃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

杨浪接任《财经》副总编辑

除同意胡舒立辞职外,联办同时还接受了副总编辑戴小京的辞职报告,并任命杨浪为副总编辑。此外,执行主编王烁昨晚也透露,已递交辞呈。

胡舒立的接任人选也是关注焦点所在,不过《财经》杂志有关人士表示,“目前还没有具体人选,但相信很快会有人进来。”此前有传《投资者报》高层集体进驻的消息,但上述人士予以否认,同时也称《证券市场周刊》主编接任的消息也不确切。

11月9日面世的2009年第23期《财经》杂志仍有署名为胡舒立的评论文章,这是胡舒立作为《财经》杂志主编的最后一篇社论。在这篇社论中,胡舒立直言创业板“这种越俎代庖的呵护,恰恰扼杀了市场自身的活力,并必然会出现各个层面的逆向选择”。

胡舒立的《财经》大事记

1998《财经》创刊

200010月号刊出封面文章“基金黑幕”,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反响。

2001《财经》刊出“股市忧思录”、“庄家吕梁”、“谁在操纵亿安科技”、“银广夏陷阱”等重点报道。

2002《财经》“谁来接管银行”、“开平之劫”、“贷款黑洞”、“接管深发展”、“东亚:银行涅槃”等一系列封面文章引起轰动。

2003《财经》凭借SARS系列调查报道,获“2003年度杰出国际调查新闻奖”荣誉提名奖。“周正毅兴衰”、“卢万里案真相”、“马招德卖官链”等文章,标志着《财经》将触角伸向反腐领域。

2004 以“矿难探源”为起点,《财经》杂志在每年的最后一期推出“年度特别话题”。

2005 从对“松花江水污染事故”等深度报道开始,《财经》全面关注中国的环境与科技问题。

2006 8月,封面文章“上海社保:危险的投资”刊出,在国内媒体中率先全面揭开了上海社保大规模投资背后交织的权力寻租“灰幕”。

2007 “谁的鲁能”、“内部人关国亮”等封面文章,表达了《财经》对“灰色地带”的关注,并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调查处理。

2009 11月9日,《财经》杂志创立人胡舒立辞职,副总编辑戴小京辞职,同时任命杨浪为副总编辑。此前,《财经》杂志的采编团队60多人已离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