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8/猛将传奇–和尚将军许世友(1-3)

和尚将军 许世友-1

【解说】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第一次授勋,时间是1955年的夏末。

1955年,一个共和国历史上的特殊年份。

这一年,六岁的社会主义中国迎来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年,中国在国际舞台的第一次亮相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周恩来在万隆“求同存异”的发言为中国乃至世界外交史留下了宝贵财富。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全军范围内大规模地给革命战争时期的有功之臣颁授勋章和奖章。

10位元帅、10位大将和55位上将、175位中将以及802位少将同时产生。

他们被称为开国元勋,他们中的每一位身上,都有赫赫战功,更有传奇故事。

【主持人】

1955年的9月27日下午5点,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第一次授勋典礼,一批开国元勋被年轻的共和国授予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法令性的褒奖。在那晚的宴会上,周恩来提议为全军官兵和所有荣获勋章的有功人员的健康而干杯,他那番充满磁性的话语,在那一代军人中,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何况是开国将军。而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军人来讲,将官,恰恰是他们从士兵到将军最难逾越的一个台阶。第一批55位开国上将的那颗“将星”,可以说是用鲜血和生命打造而成的,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例如,被称为“空中之父”的刘亚楼、以及中国情报首脑李克农、还有独臂上将贺炳炎等等。而名列其中的许世友当算是其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将军。

关于许世友,人们对于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有人说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有人说他是好酒如命的“酒神”,还有人说他非常有政治头脑,紧跟毛泽东,是毛泽东最忠实的爱将。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病逝,最终土葬在他的故乡河南省新县。这是自1956年中国倡导火葬制度以后,除毛泽东之外,唯一获得特许土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从参加革命到授受军衔,从出家少林到土葬故里,关于许世友的是是非非有着种种说法,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本周的凤凰大视野将解开他身上的种种疑团,为您讲述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解说】

关于许世友的生平,有着这样的记载:

1914年,八岁的许世友到少林寺学艺;

1930年-1934年,许世友由一名排长晋升为红九军军长;

1936年,许世友因为张国焘事件大闹延安而入狱;

1948年9月,毛泽东亲自点将,许世友担当解放济南战役的总指挥;

1953年,许世友率兵参加抗美援朝夏季大反攻战役;

1979年,73岁的许世友指挥部队对越自卫反击战。

比起流传于坊间的种种传说,这样一组简洁冷静的记载让许世友少了些许神奇,却多了几分真实。可以说,戎马一生是对许世友的最佳注解,无论是百死一生,还是赫赫战功,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于1906年的河南新县。

【解说】

190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灾造成4万人死亡,40多万人受灾;不久,杭州城内爆发大规模抢砸米店风潮,紧随而来的便是饥民遍野、饿草载途。之后的几年里,中国直接死于饥饿的就有一千万人。

就是在这样的灾年,许世友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他记事时开始,存储在他记忆中的除了饥饿,还是饥饿。

八个兄妹中,许世友排行老三。八岁那年,父亲许存仁因为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一个大家庭的顶梁柱猛然倒塌,所有的负担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从此,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成为童年许世友的最深记忆。

【采访】

一个女人要支撑一个十来号人的大家庭,太艰难了!有一天许世友从山上打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许世友一下子就跪在地上,对他母亲说,这辈子我都孝敬您。所以,许世友后来的孝顺是非常有名的,这和他年幼丧父应该说有很大的关系。

【解说】

家庭的变故和艰辛,带给许世友的不只有孝顺,还有倔强与坚强,他在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母亲减轻家里的负担。

1914年,八岁的许世友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这一年,印有袁世凯侧身头像的银元开始在市面流通,这一年,《中华民国约法》正式替代已经被废除的《临时约法》,帝欲膨胀的袁世凯又向复辟帝制走近了一步。而对于老百姓,走马灯般的高层变幻都没有改变他们生活的水深火热。能够吃饱肚子是他们在这乱世之中的唯一诉求。而一位和尚的出现,改变了许世友的人生。

【同期】胡光明

他八岁那年,有一个少林寺游方的和尚,一路习武化缘来到了许世友的家乡,许世友看到那个,这个人叫林子金当众习武的时候,许世友看了以后就非常喜欢,他从小也是在山里面喜欢打打斗斗。然后家庭里边,这个他很喜欢这个师傅,就要跟这个师傅一块习武。

【解说】

其实,许世友喜欢的不仅仅是林子金的武艺,真正令他动心的,是林子金表演武艺之后所说的一段话:“到少林寺学武,不用出钱,而且少林寺管饭”。对于贫寒饥饿中的许世友来说,要是真能有这样的待遇那简直就是一种天赐的恩惠。

当许世友把他的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无言以对。面对饥饿和死亡的威胁,除了答应,许家别无选择。

有人说,许世友到了少林寺之后取法名“永祥”,每天除了诵经,就跟着师傅林子君苦练刀枪剑棍,习武不輟。但也有人说,许世友到了少林寺,并没有剃度受戒,他是在当杂役的同时,跟着僧侣们练习武艺。

这些争议直到今天还在继续,或许是因为日后成为了共和国的将军,许世友的这段出家经历也被蒙上了更多的传奇色彩。而对于许世友本人来说,是否真的出家受戒其实并不重要,习武,才是真正影响他人生的重大事件。

【同期】胡光明

比如说练吊臂,就是把两个臂放在两个树桩上,在墙定两个树桩,然后再上边吊着睡觉。还练习在墙上睡觉,一尺宽的三个树桩定在墙上,然后人的腰、头、脚放在上边挺着睡觉。然后练习臂力,就是挑水不允许落地,手掂着这个水桶。练习铁砂掌,开始是插沙、插黄豆。

【解说】

十多年后,当许世友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于战火烽飞的战场时,曾经的少林寺经历与他的绝世武功一并成为许世友最神奇的传说。对于那段经历,晚年的许世友这样回忆,“吃得苦中苦,功到自然成。”

【同期】胡光明

他说他最后,像一丈高的房子,他可以飞身就能上去,这个伸出五指,捅人一把,就会捅5个血窟窿。抓人一把,就可以抓人一把肉来,那功夫是了得

【解说】

在少林寺,许世友一待就是八年,这是潜心习武的八年,也是他与世隔绝的八年。八年之中,中国政治格局变化纷繁: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催生下,中国共产党处在诞生的前夜。

而在少林寺里,对母亲的牵挂却让16岁的许世友越来越心神不宁了。1921年的开春,母亲病重的消息传到少林寺,许世友再也按捺不住,他决定立即返乡。

可是,进少林寺容易,要想出去,可就难了。

【同期】胡光明

按照少林寺的规矩,你要是,要么你就偷着走,要么你就打出山门。我看写他回忆录有两个作者写的情况说,他们访问了又一个少林将军钱钧,钱钧说许世友是打出山门的。

【解说】

按照少林寺的规矩,全寺院一百多名师兄弟,分一、二、三门和后门依次列队摆开,许世友从大门打进,连闯四关,最后从后门打出,才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阔别八年的家,生活的艰辛比八年前愈加沉重:母亲病倒在床,妹妹也罹患重疾。面对如此窘状,许世友再是愤懑也无能为力。而一起意外的命案更是让他走投无路。

【同期】胡光明

这个许将军的哥哥放牛,把牛跑到地主的庄稼去了,地主家的少爷就把他哥哥的牛牵走了。许将军当时也是刚刚从少林习武回来,一看这个就很生气,上去了就一拳,他不知道他那个拳头不是一般人的拳头,他一拳就把地主少爷打死了。

【解说】

在许世友酿出人命的1922年,也是中国历史上工人、农民反抗压迫剥削最为活跃、如火如荼的一年。这一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8小时工作制、罢工援助、工会组织原则等决议获得通过。四个月之后,毛泽东率领长沙泥木工人罢工请愿,抵制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呼声一浪高于一浪。

这一切,身处穷乡僻壤的许世友是不知道的,但他的第一次背负命案却暗合了这股历史潮流。

原本想回家尽孝,为母亲减轻负担,却因一时的冲动伤了人命,面对满大街的缉拿布告,许世友只能又一次离开他日思夜想的家人、背井离乡。

【同期】胡光明

就躲到他的一个师兄,也是少林寺还俗的一个人,在麻城福田河这边,他躲到他的家里,就跑掉了。后来在这样又出了一件事,躲在师兄家里边,他师兄家里开了一个小麻将馆,人们到这里打麻将,算是赌博,赌博晚上有输有赢,输了的人,还有外边的人,勾结外边的人,强盗,就把桌子上的钱都抢走了,许世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又打死了一个强盗的人,这一来,他的师兄也不敢再收留他了,就让他赶快走。

【解说】

接连两条人命,许世友不敢停留,再一次辗转外逃。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派冯玉祥率军开赴河南攻击赵倜。双方胜负未分,却都伤亡惨重,冯玉祥就在河南开封一带大量招兵买马。

逃亡中的许世友突然意识到:装上军装、入得行伍或许能成为他最安全的避风港。机缘巧合之下,许世友很快作为直系军阀吴佩孚保安团的一员被派上了战场。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许世友与连队里的一名老兵发生争执,进而酿造了他的第三起人命案。

【同期】胡光明

许世友脾气是比较急的,急躁的,他又一脚把这个班长打死了,触犯了军法,当时就准备枪毙他。后来他有一个舅舅做过小生意,也在旧式军队里边有一些熟人,通过他那个努力,就说他是误杀,把他救出来了。

【主持人】

短短一年之内,许世友接连制造了三起人命案,虽说各有各发生的原由,但说穿了,原因还是只有一个,那就是性格所致。年轻气盛的许世友爱讲义气,又太过冲动,那身少林武功自然成为他解决矛盾冲突的首选手段,最终的结果自然也是非死即伤了。

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无法假设如若没有这些意外,当年的许世友会不会成为日后的许世友,但可以确定的是,正是这些命案,让他被迫选择了部队,至于是哪个部队,为何而战,当时的许世友怕是不曾想过的。而恰恰是这种与信念无关,并且是无可选择的选择让许世友未来几十年的生命,与“战争”和“革命”的字眼紧紧地关联在一起。

和尚将军 许世友-2

【主持人】

许世友性情豪爽,到老都没有改变。在他70岁担任广州军区司令的时候,他依然像一个普通战士一样下部队,与士兵们练拼刺刀。有一次,一个战士在对练时把他失手打伤,许世友居然大为喜悦,当场就把这位战士提拔成了营长。他的这种性情深深地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在战争年代,许世友的豪爽和义气,以及敢打敢拼的性格,在战场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鄂豫皖根据地,许世友曾经先后当了五次敢死队队长,即使是后来当了军长,他一样亲任敢死队长,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这期间,许世友负过六七次的伤,自己用刀挖出子弹头是常有的事。许世友这样说,“与其等着刽子手杀上门来,还不如提着脑袋去杀出一条生路。人死算什么?杀头不过碗大的疤。”

或许,正是骨子里的这股无所畏惧,让他在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选择变得不再困难,变得很纯粹。

1925年,身为连长的许世友已经在吴佩孚的部队战斗了四年,这一年他获准回乡探亲,而这一回,21岁的许世友便没再回头,他走向了另一个军营。

【解说】

王树声,许世友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也是许世友生命中绕不开的一个关键人物。当他们久别重逢时,一个是吴佩孚部队里的兵,一个则是正在家乡组织农会秘密闹革命的中共地下党员。

已经对军阀部队里的种种恶习深感厌倦的许世友在这样的时候遇见王树声,他的选择发生转变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在王树声的引导下,许世友决定不回军阀部队了,他留在了河南新县老家。

1926年前后的河南新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面朝黄土背朝天,出尽牛力流尽汗,粒粒粮食粒粒租,野草糠菜度饥寒。”随着许世友留守家乡,这种饥寒交迫、心酸悲愤的状况将很快被另一番迥然不同的景象所替代。

许世友与王树声取得联系之后,立即成了农会会员眼中的“神奇人物”。于是,有着一身武功和四年部队作战经历的许世友,很快被推选为许家洼农协会会长,进而发动当地的民众成立六乡农民义勇队,带领他们自己动手打刀造矛,红红火火地搞起“军事”训练,一场场矛头直指地主劣绅的抗租暴动行动已然箭在弦上。

【同期】胡光明

他许世友这个人是一个战将,作战勇猛,他一生八次参加敢死队,5次负伤,在军事博物馆里有14把他使用过的战刀,那就体现他的勇猛的这一面。

【解说】

数十年后的今天,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依旧收藏着许世友曾经使用过的14把战刀,每一把都清晰地记载着一个血火历炼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最初还是要从河南新县的义勇队斗争开始。

1926年春,大别山地区遭遇了六十年未见的干旱,农民几乎颗粒无收。天灾之外,人祸更甚。大地主李静轩依然对农民的租佃分毫必取,稍有抵抗,就动用豢养的民团直接掠夺。

愈是重压、愈有反弹!此时,北伐军攻克了武汉三镇,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被歼灭。与此同时,中共组织的农民协会也由秘密转为公开,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村大革命高潮迅速席卷全国。

形势的急速变化,给正在酝酿开展抗租暴动的许世友及其带领的农会带来了希望与动力,农会会员也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四万多人,他们的义勇斗争更是战果不断:处决了民愤极大的大地主丁枕鱼,吓跑了恶霸李静轩,没收了两大地主的财产,开仓放粮。

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卷土重来,许世友从农民义勇队中挑选了十余人组成炮队,自己担任队长。名为炮队,实际上并没有炮,只有几支鸟枪,其余都是长矛、大刀,任务是打头阵,换句话说,也就是敢死队。

【同期】

许世友请来能工巧匠,把白檀树掏空,外面套上铁箍,涂上锅黑烟子,放在木架上,俨然是一尊尊大炮。这就是炮队的炮。

【解说】

果然,在当年的6月,河南新县的地主武装纠集800多人向许世友所带领的义勇队反攻。

许世友率领炮队队员扛着自造的“大炮”,拿着长矛、大刀,在最短时间内爬上山顶,抢先敌人一步占领山头,利用有利地形,架起木炮,装上铁砂火药,对准地主武装开炮。

【同期】

对方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轰击吓懵了,连滚带爬退到了半山腰。反应过来以后再次发起进攻, 许世友就等他们靠近了,50米、40米、30米,近了,世友突然大喝一声:“打!”……顿时腾起团团烟雾,迷得敌人睁不开眼睛。那么在这时候,只见许世友把褂子一甩,举起大刀,大声喊道:“不怕死的,跟我来!”二三十名炮队队员就这样挥刀挺枪,冲入敌群。

【解说】

一阵厮杀过后,八百多人的地主武装死伤过半,从此,只要一提起许世友的六乡炮队,当地地主民团无不惊恐色变。

但仅仅一个月之后,汪精卫于7月15日召开会议,宣布与共产党决裂,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各地农民运动随之陷入低潮。

四个月之后,也就是1927年11月,继秋收起义成功之后,中共鄂东特委发动“黄麻”起义,许世友率领的义勇队成了这场起义的主力军,与先期打进黄安城内的12名农民自卫军队员里应外合,一举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贺守忠等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群众和农会干部,这一仗大获成功。虽然21天之后,黄安城因为国军的突袭而再度失守,但许世友的军事才能再一次得以展示。

而此时,曾经被许世友的义勇军吓跑的大地主李静轩,正在到处寻找许世友,甚至悬赏大洋二百元捉拿他的这个死对头。许世友被迫暂时转入地下游击活动。

1928年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从到达鄂豫边区,许世友带领的游击队得以与大部队会合,7月,中国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许世友被编入二大队六班。在之后十年的红军生涯中,许世友当过11次敢死队队长,在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反围剿”斗争中,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前后四次负重伤,轻伤不计其数,很快被提拔成班长、连长、排长职务。而在这看似青云直上的升迁过程中,许世友付出的是血的代价。

在1930年5月大山寨战斗中,作为敢死队队长的许世友遭受了一生最为严重的一次负伤,以至于红军部队在收尸时把他一并抬回。

那是在湖北新集西北方向的一座九公里长的山岭,一浪高于一浪的农民运动将当地的地主豪绅赶到了这座山上,谁知道地主干脆在山上建起了十八个山寨,时不时下山抢掠,残害百姓。1930年5月,许世友被任命为敢死队队长,率领敢死队,攻打大山寨。

【同期】

敌人气焰非常嚣张,一方面从暗枪眼里射击,一方面推下滚木、雷石,敢死队虽多次强架云梯,都被推倒了。那时,红军没有大炮,所以迟迟攻打不下来,反倒付出了很大代价。许世友就急了,他让人抬来一个方桌,在上面蒙了几床浸透了水的棉被,做成一个土盾牌。就这样一手持着土盾牌,一手提着鬼头刀,踏着长梯,他练过武功嘛,“噌噌噌”几步就跨上寨墙。守寨的团丁没反应过来呢,许世友的大刀已经砍倒了好几个人。

【同期】陈廷一

当年在初期时候少林练刀功,他刀功非常好,拼大刀,一次战争能拼28个白匪,砍了28个白匪的头颅。

【解说】

趁着混乱之机,红军大部队冲进寨门,双方开始了血肉厮杀。

【同期】

就在这时,不知从哪个旮旯响了一声土枪,打中了许世友的头部。幸亏,那是从一支鸟铳里打出来的,弹片是几颗铁钉,加上距离远,铁钉没扎进头盖骨,只钉在头皮上。许世友就把露在外面的铁钉拔了出来,但血流得太多了,他就昏了过去。后来,红军部队在收尸时把他抬回去,以为他牺牲了,大家都失声痛哭。然后,许世友被哭声给哭醒了“你们哭什么?”大家说:“以为你阵亡了。”许世友说:“我觉得刚才好像睡了一个好觉。”

【解说】

在许世友的回忆录里,他对这一段战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在鄂豫皖根据地,我先后当了五次敢死队长,带了六七次彩。那时的医疗条件很差,挂了彩一般都是先取出子弹,再找点窝瓜瓤子糊上。就是负了重伤,也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不少同志就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和尚将军 许世友-3

【主持人】

三国时代,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威震四方,而红军时期,大刀团长许世友也是威风八面。精通十八般兵器的许世友,最为钟爱的兵器就是大刀。他常说,部队枪弹不足,大刀是冷兵器中最为便当,最让敌人胆寒,最有号召力的一种兵器。许世友从战士到军长的十年里,无数次挥舞大刀冲锋在前,两次举着大刀与对手肉搏,而他醉酒斩倭寇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那是在抗战时期,许世友已经是12师的34团团长了,对方两个团的兵力,加上无数的轻重机枪,突袭34团。34团的前沿阵地很快被突破。许世友一口喝了二两酒,从背上拔下雪亮的偃月刀,挺身舞刀冲入对方阵营,而深受他影响的部下,也是个个都能打拳劈刀,一个团的大刀就这样在敌方阵营里前挑后戳,对手很快兵败如山倒。

这样的故事在1930到1934这四年的时间里,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样的敢死敢拼、快意恩仇,让许世友在这短短的4年时间里,从一名排长升任为红四军军长的职位,实现了从一名士兵到军事指挥官的巨大人生跨越,确立了他在红军队伍中的重要位置。

【解说】

1931年春,红军打开新集城以后,鄂豫皖苏区连成一片,大别山革命的焰火震惊了南京政府。蒋介石怀着恐惧与不安,急派他的亲信岳维峻,率领号称“模范之师”的34师围剿红军。这是南京政府前后五次军事大围剿中的第二次,蒋介石特意任命岳维峻为南路总指挥,想借此举重创苏区。但他未曾料想,岳维峻邀功心切最终毁了他的苦心计划,甚至于成全了许世友再立奇功。

面对34师孤军直入,奔袭而来,红军方面决定集中五个团的兵力,连夜突袭驻扎在双桥镇的岳维峻部,给对手来一个出其不意!

重任落在了许世友所在的28团,做为三名营长之一,许世友承担了正面突击的重任,也就是说,许世友要再一次举起敢死队的大旗,直捣火线的最中心。

当晚七时许,攻打双桥镇的战斗正式打响。

【同期声】向守志

打得非常艰苦的,工事打垮了就做了再打。当时还有飞机,有炮,但是我们做的都是挖得很深的战壕。那个时候除了手榴弹和少量的子弹以外,我们把滚木檑石都用了,石头、木头都做武器,来打击敌人。

【解说】

在岳维峻师部里,面对红军突袭,背负蒋介石“此战必胜”的要求,岳维峻向武汉方面紧急调派轰炸机援助,以图挽救危局。

一番狂轰滥炸之后,红军遭遇重大伤亡,已经占领的刘家祠阵地再度失守。

刘家祠是岳维峻固守双桥镇的最后一座屏障,为了保住这道屏障,岳维峻组织了三个团的兵力向刘家祠阵地,发起了密集火力的反扑。刘家祠,成了双方争战的重地,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许世友再一次临危受命,率领敢死队对失守的刘家祠阵地再度发起攻击。这是一场硬仗,是一场势不均力不敌的硬仗。

岳维峻带领的部队装备先进,弹药充足,还有飞机的轰炸援助;而许世友率领的敢死队擅长的是大刀战,岳维峻或许没有理由担心他的机枪重炮会败在冷兵器之下,不过,他显然没有充分估量到敢死队的“敢死”这两个字的分量。

【采访同期】

他们的身子贴伏在地上,利用敌人扫射的间隙,一个弹坑一个弹坑地向前跃进,到了距敌工事一百米远近时,许世友突然间跳起来,大喊一声:“同志们!杀啊!”敢死队员们也都猛然跃起,一个个眼中喷火,跟敌人拼起刺刀来。你想,先别说挥刀砍,单就那个气势,都够震慑对方啦。

【解说】

经过这一场恶斗,许世友活捉岳维峻,为红四方面军夺回了刘家祠阵地。

这是许世友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红四军成立后空前的一次大捷。在军民万人祝捷大会上,许世友“敢死”的名声更响了,此后,在蒋介石一次又一次穷追猛打的围剿中,许世友自然而然成了攻打硬仗恶仗的最强主力军。

是年冬季,由“九一八”事变激起的抗日反蒋浪潮还在升温,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计划迟迟不能行动,15个师的力量只好在当地陈兵不动。这无疑给了红军先机。11月10日凌晨,许世友根据红四方面军的指示,先行进攻,打乱对方的围剿计划。

又是一场令对手出其不意的漂亮仗!

11月10日夜,红军开始对黄安外围据点展开攻击。许世友带领的34团采取两翼迂回与正面突击相结合的战术,击败了由岐亭、宋埠出援的第33师2个旅、第30师1个旅共6个团的进攻,向徐家、东王家发起了猛烈攻击。次日转移城南,成功阻击了准备南窜的逃军。历时43天的黄安战役,红四方面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1.5万人,俘获近万人,缴获各种枪7000余支,使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县苏区连成一片,丰富了围城打援的作战经验。

黄安战役是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红军第一次取得攻下敌人由整师兵力设防的强固据点的重大胜利。

国民党方面,黄安一役对蒋介石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很快,他集中了30万人马,亲自担任鄂豫皖三省的剿共总司令,于1932年7月上旬,分左中右三路,进犯鄂豫皖和湘鄂两苏区。刚刚获胜的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许世友率部随红四方面军转战陕南,翻越大巴山,于12月下旬进入川北。

1933年6月下旬,许世友因为战绩突出,被连升三级,升任新成立的新九军兼红25师师长。

【同期】向守志

那时候我就带了100多人参加了工农红军红9军,这个时候许世友是我们的老领导、老上级,他是9军的副军长。当时我们在基层也见不到副军长,都是听说。都听说他,这是一个猛将,这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哪个地方有什么恶战,他就身先士卒,所以9军在红四方面军是主力之一。

【解说】

回想起当年在红九军的那段经历,92岁高龄的向守志将军依然是豪情满怀。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阵地争夺仗。

1933年秋,四川军阀刘湘,调集20余万大军,发动“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总部命令许世友率领3个团,在万源抗击刘湘部的进攻。

刘湘大军在东线集中50多个团,向万源城至通江城一线红军阵地猛攻。

许世友受命率领3个团,在万源抗击刘湘的进攻。此次防御战,许世友后来回忆说,就我参加的万源防御战而言,大面山一仗,规模大,时间长,很残酷,以后再也没有打过那样的仗了。

当时,刘湘的20多万兵力分6路围攻万源,许世友坚守在万源以南的大面山、青山一带达3个月之久。大面山高1500多米,山高谷深,坡陡壁峭,原始森林密布,许世友命令部队依山就势构筑堑壕和“木城”,设置竹签,堆积滚木。当刘湘的部队第一次发起猛攻时,许世友让对方冲到阵地前几十米时,才命令部下,各种火器一齐开火。

【同期】

滚木擂石翻滚而下,敌兵惊恐乱阵,抱头鼠窜,红军战士跃出战壕,挥动大刀猛追猛杀,后来刘湘反复进行炮轰,还是一次又一次失败。

【解说】

为了攻下万源,损兵折将的刘湘颁令:攻下万源者赏银元3万,擅自放弃阵地者军法从事,师、旅长不亲临前线指挥者处死。

此令一出,刘湘部队也组成了军官敢死队冲锋,飞机炸、大炮轰,冲锋士兵象滚雪球一样往上涌。两军短兵相接,一场血流成河的恶战持续了70多天。最终,许世友的部队经住了刘湘10几万人数以百计的进攻,仍然牢固地坚守在万源阵地。

【同期】胡光明

万源保卫战是一个打得非常艰苦,也是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能够立住足的一次战役。国民党的军队组织了大军要围剿红四方面军,当时打得十分艰苦,他还参加敢死队,带领战士冲锋,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敌人的进攻,那时候真是尸横遍野,最后都是用尸体来做工事,打的非常艰苦。

【解说】

刘湘不会想到,他的6路强势大围攻会最终被许世友粉碎,后来他致电蒋介石“请罪下野”。 刘湘在这份电报中说,此次围攻耗资1900万银元,官死5千,兵损8万,此后难以为继,请免本兼各职。

刘湘打败仗请罪下野,而获胜的许世友经历这场恶战,挂彩负伤也是不可避免。但他或许不会想到,在这场战役中对手打进自己肩膀的一粒子弹,在几十年后成为他生命中一段情缘的重要见证。

【采访同期】

在一次祝捷大会上,许世友和雷明珍相识相爱,雷送他一双鞋,许世友则送了她一粒子弹:我一无所有,只有这粒小小的弹头给你作纪念。这是万源保卫战时,敌人打进我肩膀里的,我自己用刀尖划破皮肉把它抠出来。这么多年,一直带在身边。”

【解说】

当然,这个多少带点血色美丽的爱情故事,在许世友刚刚取出子弹的时候,是完全不会想到的。在当时,这场恶战结束后,许世友再次获得晋升,成为红四军军长,从而让他与毛泽东的距离又缩近了一大步。

不久后,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许世友得以与毛泽东会面。其实,早在长征途中,许世友就曾远远地见过毛泽东,当时,他还只是个排长。或许他不会想到,他会那么快就把他和这位高层领导人物的距离拉的如此之近。也因此,许世友对那次的会面记忆深刻:

毛泽东见到许世友这位四方面军著名的战将时,第一个问题就问许世友的名字是哪几个字?许世友告诉毛泽东,小时父母给他按照辈分,给他取名是叫许仕友,“仕”途的“仕”,是要做官的意思。后来许仕友自己想,当共产党想做官,那怎么行?从北伐军里回家乡大别山拉队伍闹革命时,他编悄悄将介绍信的名字改为士兵的“士”,那时候,许世友想,这一字之改,当个红军就名副其实了。

站在一边的毛泽东主席听到许世友的回答,笑了笑说,我跟你商量一下,再改个字好不好。

【同期】陈廷一

毛泽东觉得许世友的性格也很可爱,对他也有意的培养,最后这个名字就是要把仕途的“仕”换成世界的世,要成为世界人民的朋友,这是毛主席给他起名。在将军中据我了解还是第一个毛泽东给爱将起名的,叫改名吧,这个名字一字之改意义很深远

【解说】

这段由毛泽东亲自给许世友改名的经历,许世友一直作为自豪的荣誉,直到很多年以后,他还自豪地对人说:“我这个名字还是毛泽东主席给我改的,毛主席肚子里有墨水,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

【主持人】

许世友的能征善战当时在红四方面军队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也深得当时的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张国焘的重用和赏识。在那个时期,张国焘有一个规定,所以士官在作战期间不许饮酒,唯有许世友例外,一些人提意见,张国焘还在公开场合为许世友说话,“许世友喝酒不耽误打仗,你们行吗?”而许世友对张国焘也是忠心耿耿,难打的仗难啃的骨头,他都主动请缨。也正是因为两人在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情,使得许世友在未来的中国共产党清算张国焘问题上有所关联,由此做了一年的牢狱。《凤凰大视野》明天继续讲述传奇将军许世友这一段心酸而不堪回首的经历。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