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9/新闻业的新生

因特网在扼杀传统报纸的同时催生一种新型新闻业模式。

尽管传统报纸消失的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旧金山正在成为美国主要城市中第一个没有日报的城市。1865年创刊的旧金山纪事报,为了避免倒闭,仍在压缩已经被削减过的工作人员。如果它消失了呢?“三十岁以下的人甚至不会察觉,”该市市长加文纽索姆说。

当下很多产业都在艰难度日,但很少有像新闻业搞得如此糟糕的。在美国事情更糟,许多报纸曾经享受着地方垄断,但英国自2008年初已经有大约70家本地报纸关门。在幸存者中,广告收入在缩水,社论减少,记者正在面临裁员。在盎格鲁-萨克逊国家中危机最盛,但他在整个富裕国家中普遍存在着: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广告收入下滑的状况被加剧,使得日报境况愈加窘迫。

这有什么影响么?科技变化已经毁灭了很多曾经一度流行的产品,从手摇唱机到随身听,世界总的来说是因此变得更好了。但是新闻不是一种产品:出版业作为现在政治的支柱之一,是社会的第四权力。记者们调查并批评政府,来帮助选民们决定是保留他们还是抛弃他们。专制制度可以在没有新闻媒体的作用下完美运作,但是民主制做不到。在过去的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中,作为受教育人群主要信息源、腐败政客之祸的揭露者、促进社会的良知形成的新闻业,会因为它的死亡而伤害民主制度么?

被拆开的包裹

一份报纸像是一系列内容组成的包裹——包括政治、体育、股票价格、天气情况等等一切可能抓住眼球从而带来广告收入的内容。但对于报业来说不幸的是,因特网在传递其中某些消息时更为有利。在网络上通过职业和财产状况检索很容易,清晰分类的广告和相应的收入转移到了互联网上。一些内容在网上也可以更有效的流通,例如新闻和股票价格可以更加频繁的更新,天气情况可以根据更具体的地理分类发布,因此读者也转移到了网络上。所以,现在这个包裹被网络拆开了。

根据皮尤中心发布的令人担忧的调查结果,18-24岁的美国人完全不看新闻的比例由过去十年下降了34%到25%,这对于报业的衰落既是一种原因同样也会产生影响。但是这个数字或许没有看起来那么糟糕,因为报纸是由各种不同的内容组成在一起的,很多声称不看新闻的人或许是在看几秒钟其他消息后翻到体育比分的页面。为人熟知的浅薄的新闻应当是对社会没有巨大的损失,所以皮尤调查显示的年轻人接受信息的程度同以前比并没有明显变好或变坏。

报业公司的灾难并不一定意味着新闻业的消亡,因为它们中的一部分是因此进行了由纸媒向电子渠道混乱而昂贵的转移。新闻机构现在承受着两部分的花销,旧式的印刷与分销以及新兴的电子版,尽管对于后者它们仍未找到一条在线经营的商业模式。

迄今为止,大多数报纸在线免费提供它们的内容,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没有足够的网络广告收入来支撑它。所以只能缩小新闻的生产量,否则读者就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一些出版物,比如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已经开始对内容收费,它们拥有着超过百万的在线读者,并承诺要发展一种对提供文章进行的小额收费系统。其他人也在行动着,华尔街日报的所有者鲁珀特默多克,表示希望他旗下的其他报纸也开始收费。在谷歌和雅虎提供免费新闻的情况下,就算具有更深度和更专业的内容,读者自然还是不愿为其付费;但是自从报纸的世界里免费与付费出版物共存,似乎就没有不在线出版的理由了。

日益先进的移动装置也许能鼓励他们这样做。苹果公司的iPhone是第一个读者友好界面的移动电话,其最新的更新软件就可以帮助新闻供应商为提供的内容收费。亚马逊刚刚发布了更新更大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它更加适合显示报纸内容了。类似的装置在其他公司也能看到,还有许多正在研发中的产品。有着新付费系统的更好的科技产品将会解决今天报纸们面临的尖锐问题,但是这会最终形成新的模式使得新闻业在数字时代取得繁荣发展么?

其实现在已经有了这种模式成功的端倪。新的在线新闻资源正在增殖,他们中很多是真实可信的,但更多的是不良的,还有一些是疯狂的极端分子的叫嚣。但是有一些,比如Muckety,一家美国新闻站点,以主人公网络影响做成互动地图来丰富新闻故事;还有NightJack,一个以揭露为目的的内容令人沮丧的博客,主人是一个匿名的英国警察,该网站上个月获得了奥维尔奖,它加强了社会对于自身的了解,这在旧的新闻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有一件事实很清楚的,未来的新闻业将与过去的不同了。它不再会被几家决定今天内容的大报纸所主宰,公共意见将会由成千上万的不同声音塑造而成,他们有着不同的焦点和视角。最终的结果是人们很少会共同讨论一些不喜欢不相干的问题。那些对于政治或者经济新闻不感兴趣的人将不再会看到它们;但更感兴趣的人们将会被更充分的信息武装起来,更加充分的参与进去。毕竟这样才是社会需要新闻做的。

修佩鲁塔 @ yeeyan.com
原文
http://www.economist.com/opinion/displayStory.cfm?story_id=13649304&source=hptextfeatur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