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4/二战国军公墓 学者:未来应还会陆续发现

2009/02/22

(中央社记者黄名玺台北22日电)印度兰伽发现一处中华民国国军公墓,国防部表示,中印边境军事管制区内还有另外2座公墓。历史学者认为,二次大战中华民国组远征军参与作战,类似这样的公墓应会陆续发现。

二次大战期间,中华民国1942年组成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率师进入缅甸,成功营救被日军包围的7000名英国部队,史称“仁安羌大捷”。仁安羌战后,英国决定撤离缅甸,孙立人以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到印度,进驻兰伽训练基地,与新22师改编成“中国驻印军”,配备新式美军装备。

兰伽训练约1年时间,1943 年底,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反攻,接续1942年第一次中印缅作战,史称第二次中印缅作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指出,之所以设置兰伽公墓,国民党党史并无相关记载,但合理猜测可能是国军在撤退到印度时受伤官兵,抵达兰伽时死亡,才会在当地设墓。当然,也不排除是为驻地训练时死亡官兵设的墓。

曾为孙立人进行口述历史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朱浤源表示,兰伽并没有发生任何战役,之所以会有兰伽公墓,很可能是因为兰伽训练基地设有军医院,第二次中印缅作战时部分伤亡官兵后送至此,后来就葬在兰伽。

政治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维开指出,类似兰伽这样的公墓应该不少,毕竟当年包括泰国、缅甸及印度在内,都被划在中国战区内,就好像台湾基隆目前仍留有中法战争时,法国人建的法军公墓,相信未来在中南半岛等地,可能还会发现类似公墓。

他说,这些公墓目前都没有相关史料与研究,合理推测,兰伽公墓应是中国驻印远征军所建。

国防部表示,二次大战期间,驻印远征军阵亡将士,葬于兰伽墓园国军遗骸580具,虽然都有墓碑,但姓名可稽者仅40位。民国84年到89年专案派员赴印度办理墓园维护与悼祭,目前每年已编列相关经费,给驻印度军协组每年春秋两季办理祭祀事宜;平日则委托当地华侨帮忙照料墓园。

国防部说,为表彰忠烈,已将“驻印度远征军阵亡将士之灵位”入祀国民革命忠烈祠,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大典,以慰先烈忠灵。国防部后备司令部公共事务组组长秦绍详表示,印度兰伽是二次大战时驻印远征军重要据点,但当时战场主要是在缅甸北部,因此,目前在印度发现的公墓就有3座。

只是除兰伽公墓外,另外2座都位在中印边界的军事管制区内,政府至今只能维护祭祀兰伽公墓。后备司令部留守业务处承办人员也说,兰伽公墓是在民国71年被华侨发现后反映回国,至于是谁建的,没有相关资料。980222

孙立人率部印度兰伽整训 奠定反攻缅北基础

http://news.sina.com 2009年02月21日 21:27 中央社即时

(中央社记者黄名玺、罗广仁台北22日电)协同英军抵抗日军及保障后勤补给通路顺畅,中华民国在二次大战组成远征军,前往缅甸作战。后来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撤至印度兰伽,整训新军,奠下反攻缅北基础。

二次大战后期,中华民国在日军包围下,从东北到西南完全被阻断,仅剩滇缅公路一条国际运输线,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指出,国军当时力保滇缅公路通畅,为保証武器物资外援不致中断。

就整个战略态势而言,英国在缅甸、印度等殖民地需要中华民国军事协助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朱浤源指出,中华民国在美国支援下,组成远征军进入滇缅,与同盟国并肩作战。

根据朱浤源为孙立人所作口述历史指出,1936年筑成的滇缅公路是支援中国的重要交通动脉,但通车不久,英国与日本达成协定封锁公路,1940年日本入侵越南,威胁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缅甸等英国殖民地,英国才转变态度,于10月间开放滇缅公路,并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1941年春,英国与中华民国政府组成「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军事考察。几经协商,同年12月23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1942年初日军第15军4个师团分两路进攻缅甸,其中一路在仰光登陆,循滇缅公路攻击英军,英军节节败退,接受美国建议向中华民国求援。中国远征军在3月正式成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展开第一次中印缅作战。远征军以罗卓英为第1路司令,杜聿明为副司令,指挥杜聿明第5军、甘丽初第6军与张珍第66军进入缅境。

根据当时同盟国规定,远征军属中国战区,军事委员长蒋介石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参谋长为美国史迪威将军,远征军所有军需补给,由美国供应。

1942年4月孙立人将军率新38师于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7 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率部队星夜驰援,解除了7000 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馀人,史称「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一役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轰动全球。蒋介石特颁四等云麾勛章。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孙立人「丰功」勛章。英王乔治六世也授予孙立人「帝国司令」勛章,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此勛章的外籍将领。

不过,英军在仁安羌战役后,决定撤守缅甸,孙立人奉命掩护盟军撤退。邵铭煌说,由于日军强力反攻,远征军决定从缅甸撤退,杜聿明执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命令,从野人山撤回云南,但孙立人认为野人山不可行,决定转往印度。 朱浤源指出,新38师在撤退时属于殿后角色,孙立人可能在思考后觉得易受日军伏击,才毅然决然往西撤往印度,可是,当时阵前抗命是唯一死刑。朱浤源说, 14年前曾访问时任孙立人部队的警卫排长,这位警卫排长目睹孙立人与杜聿明为撤退路线争执,孙立人用无线电直接联络蒋介石,取得蒋介石同意后才撤往印度。

远征军也自此后分成两路,前往印度的孙立人部队,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军队退至中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部队,到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

朱浤源说,转往印度的驻印军,包含孙立人的新38 师等部队在内,在美国于兰伽设立的训练中心进行美式训练,配备美式装备,奠下第二次中印缅作战胜利基础。 史迪威在第一次缅甸作战失败后决心反攻,因此向蒋介石提出兰伽整训计画,希望以兰伽受训的部队为种子建立中国新军30个师。孙立人的新38师是第一个进驻兰伽的中国军队,当时的国府党政要员宋子文、参谋总长何应钦和兵工署长俞大维都亲自赴兰伽视导新军整训的状况。

1943年10月,驻印军展开第二次中印缅作战,朱浤源表示,此次反攻最重要战役就是1944年攻克密支那,成功拔除日军在缅甸的重要据点,但也造成国军死伤惨重,损失数个师的兵力。 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整编成新一军与新六军,孙立人担任新一军中将军长,率部连续攻取八莫、南坎。 1945年1月27日,新一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随后,孙立人在3月指挥新一军各师团继续勐进,连续攻佔腊戍等地,消灭日军在缅甸主力部队,结束第二次中印缅作战。980222

印度兰伽公墓 千名国军长眠于此

(中央社记者张若霆多伦多22日专电)1956年,年仅20 岁的广东梅县青年张其勇,只身前往投靠在印度加尔克 汉德省(Jharkhand)兰齐市(Ranchi)做生意的叔父 。

叔父告知,在兰齐市附近的兰伽(Ramgarh),有 一片无人管理的荒冢,埋葬近千名中国抗日远征军将士 的遗骨。

有感于自己也是流落异乡,身世飘零,张其勇于印 度事业有成后,发愿要为这批埋骨异域的国军忠烈重修 坟茔。

由于旅印华侨财力有限,张其勇与中华民国政府侨 务委员会及时任立法委员的陶镕联络,表达欲重修国军 坟茔的想法,获中华民国政府同意,拨款400多万卢比 (当时相当于新台币18万元)支应。

重修国军公墓的工程自1981年动工,1982年完成, 定名为“印度兰伽中国抗日远征军烈士公墓”,后改名 为“中华民国驻印军兰伽公墓”。公墓门额上的大字, 均由何应钦将军书写。

1983年,中华民国政府派遣中国远征军团长李定一 、王樵、邱中岳、杨世发将军,侨委会第四处处长庞书 谦等人前往主持公墓完工仪式。

张其勇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回忆说,远征军团长 李定一前来主持公墓完工仪式时,一到墓园,便情不自 禁地哭了起来。

他说,重修驻印国军公墓工程浩繁,大事小事均由 他一人张罗。重修国军公墓的一年当中,他几乎天天在 墓地监工。

为国军重修公墓完全是无偿的工作,每天还要花费 自己的时间及车马费来回墓地,当时正经营中餐馆的张 其勇很不得妻子的谅解,但张其勇不改初衷,终使工作 圆满完成。

公墓修建完成后,他在兰齐市经营的中国餐馆生意 也兴旺起来。张其勇说,这可能真的是善有善报。

张其勇表示,兰伽国军公墓重修完成后,他还有一 个心愿,就是重修位于印度阿萨姆省(Assam),缅甸 野人山附近的另一处国军远征军荒冢。这里是600多名 国军将士葬身之所。

兰伽国军公墓重修完成后,他曾跟邱中岳、杨世发 两位将军,于1983年赴阿萨姆省勘查,但由于当时正值 印度、巴基斯坦边界冲突,所有外国人行动都受限制, 三人在抵达阿萨姆省机场后,被拘留了一天一夜,第三 天被送返加尔各答,重修阿萨姆省国军坟茔之事不了了 之。

张其勇2子2女均移民加拿大,他本人也在1994年申 请移民,现居多伦多享受退休生活,每年会到台湾或中 国大陆旅游,但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尚未修缮的阿萨姆 特省国军荒冢。

高龄73的张其勇表示,今后中华民国政府若仍愿出 资修缮阿萨姆省国军荒冢,他虽身在加拿大,仍愿提供 最大的协助。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