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5/中国远征军(五)——兵败野人山


中国远征军(五)——兵败野人山A


中国远征军(五)——兵败野人山B


中国远征军(五)——兵败野人山C

凤凰大视野2009年03月20日:中国远征军(五)——兵败野人山简介:在缅甸最北边,有一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山高林密。这地方可以用它的名字——胡康河谷,胡康河谷,缅语的意思是什么?魔 鬼居住的地方。当地传说还曾经有野人出没,所以当地老百姓管它叫 野人山。1942年5月,杜聿明领着几万大军撤退野人山。据一位已经去世的,当年第5军的参谋邹德安讲,说当时部队进去了,走到没路走的地方,杜…


《中国远征军》第五集:白骨累累野人山

2009年03月25日 15:25凤凰网专稿

2005年8月12日,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中国远征军》专题节目第五集:兵败野人山

主持人:今天这一集是远征军历史上残酷悲痛的篇章。在缅甸最北边,有一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山高林密。这地方可以用它的名字——胡康河谷,胡康河谷,缅语的意思是什么?魔鬼居住的地方。当地传说还曾经有野人出没,所以当地老百姓管它叫野人山。

1942年5月,杜聿明领着几万大军撤退野人山。据一位已经去世的,当年第5军的参谋邹德安讲,说当时部队进去了,走到没路走的地方,杜聿明下令把所有的军车就地烧毁,然后拿出一瓶威士忌,让大家喝了这瓶酒。邹德安挺奇怪的,说这瓶酒不是咱参谋长回国的时候留下来的吗,说等胜利了才喝,怎么今天就开了?杜聿明不吭声,要大家拿出自己的口缸来,逐一地把酒倒上。然后杜聿明讲咱们要走着进山了,往后也没有汽车坐了。能轻装尽量轻装,不必要的东西不用带了。说完之后他一饮而尽。在场大家伙面面相觑。看着杯子里的酒,谁也说不出话来。喝了这酒以后,部队进入了野人山。

老兵杨伯方:当时我们中国远征军出来之后,什么都缺乏。不要说空调了,连作战地图一个连级的连长都得不到一本。我这个心脏又不好,我都不敢谈起过去的事情。我们看到的太多了,死伤的人都是年轻人。

杨伯方是我们拍摄过程中寻找到的唯一一位穿越野人山的幸存者。17岁时家乡洛阳遭到日军轰炸,学校停课后,杨伯方不顾家里的反对偷偷离家去参军。后来随第5军装甲兵团出征缅甸。1942年5月杨伯方跟随部队进入野人山。不管怎么说,逃进深山老林总算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日本人被甩在山外,危险暂时消除。但怎么样活着走出去,往哪里走呢?

杨伯方:过去啊,我们在作战的时候,军队里有这样的想法,说我们有枪支,有弹药,我们走到什么地方,我们都不怕。打野兽啦,打飞禽啦,就说是老虎吧,也可以打。其实完全没有这个事情。这个猴子它可以在树上跑,你也没有办法去抓它。其实那些大部队一经过,一有人经过什么飞鸟都没有了。

张富麟:远征军这个大原始森林,四万人进大森林,出来还剩下八千,死了一路。

杨伯方:我们前面在走,(有些战友)他靠着树边休息。我们后面赶上来了,起来走啊,他也不走,推他一下,他就倒下去了,他其实已经死了。

张富麟:大树上都是蚂蟥,蚂蟥吸血,还有蚊子,还有不知名的小咬。蚊子、小咬、蚂蚁都吃人。不要说大的动物,大蟒蛇、大老虎,那个不讲了。到了原始森林里头,人吃的东西实在是不多,找不到。可是吃人的东西就多了。你看,杜聿明那个副官生病了,要掉队了,在树底下睡了一夜。第二天就变成骨头了,被蚂蚁吃掉了。

杨伯方:有很多病了,没有东西吃,病了没有医药。所以那个时候不病则已,病了就一定死。

张富麟:打摆子、疟疾,恶性疟疾啊。到过摆夷山吗?恶性疟疾只发高烧,不冷,三天就死。疟疾、登革热、回归热、猩红热、拉肚子,有的人几种病都染上,不光是一个登革热。几种病在身上,加上没有吃的,加上大雨,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死了一路。

在这没有目的地的行军途中,饥饿和疾病每天都折磨消耗着远征军的士兵。倒下的人越来越多,绝望的情绪像传染病一样四处蔓延。到了6月,当地人谈虎色变的雨季降临了。雨季给孤立无援的人群带来更加巨大的灾难。

张富麟:那个雨点有这么大,现在雨季还没来,那雨点子可怕啊,五分钟就下一两尺,晚上怎么睡啊!

就在这时,杨伯方经历了他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件事。

杨伯方: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个兵,他被汽车压断了腿,不能走路,我们抬着他上路。一直抬到滂平江,我们舍不得把他丢掉。但是滂平江对面又发现了敌人。把后队变前队,我们另外找一个渡口过江,强渡就要翻一个山。那天是晚上,一个人拉着草上山就非常困难了,你几个人抬着一个担架那怎么能够上山?我们站在那里,就感觉着要怎么样处理这个问题。停下来,那么后面这些要跟着上来。上来以后长官看到这个情况他授意给我们,既然是这样没有办法把他带走,你们就想办法让他安息在这里吧。那么自己的士兵我们怎么忍心把他丢下?到最后大家商量了又商量,商量了看还只有这个办法。就把那冲锋枪,把那子弹拉到最后一颗子弹,乘他不防的时候就给他一颗子弹。就是在那里,我们用刺刀挖一个土洞把他土里埋掉。

亲手掩埋了弟兄后,剩下的人还得继续往前走。他们不知道下一个轮到的会是谁。此刻,杨伯方比任何时候都想念洛阳的家人。

杨伯方:人哪,我们怎么不想。自己也有父母兄弟姐妹。离开家是怎么样一个情况,那你怎么讲,你是个军人,你总不能当着大家面,你哭一场,哎呀,我想家了。没有这种心啊。有眼泪只有往肚里藏。谁也不会说我们走错了路不会。出来是为国嘛,为了抗日嘛,那怨什么。那个时候我有想到,想到我爸爸,他不让我参军,我非参军不可。但是那时候想有什么用。

杨伯方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继续走下去。他只是恍惚地意识到不能停下来,不能倒下去。他不想成为这原始森林里的孤魂野鬼。

败走野人山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我自己也曾在打洛患了回归热,昏迷两天,不省人事。全体官兵曾因此暂停行军。等我被救治清醒过来时,已延误了二日路程。我急令各部队继续北进,而沿途护理我的常连长,却因受传染反而不治。

抗战史专家戈叔亚:警卫营的营长是杜军长的家乡人,陕西米脂人。他就搞了一副担架,好几个人抬杜聿明。特别是有时候,有些那个大树倒了以后,你要从树的这边抬到那边,要费好大的劲。上去要把树抬到这个地方。人要过去,再这样抬过去,光是抬军长死掉的人就有二十多个。其中还包括他们这警卫营营长。

在一个短暂的晴天,一架执行任务的美军侦察机偶然在丛林上空发现了烟火。那是一群中国士兵正在熏马蜂。于是天黑之前一队美军运输机飞到这里,投下了许多降落伞。这些物品中不仅有食物和药品,还有雨衣、帐篷和一架电台。受尽磨难的士兵们绝处逢生。这天晚上这支失踪已久的孤旅终于同外界恢复了联系。

主持人:你说当时人饿成什么样?据说就在接到空投食品的那一天,就有几个士兵因为一口气吃得太多,撑死了。1942年8月,当最后一名中国士兵踉踉跄跄走出野人山,到达印度小镇利多的时候,历时半年的缅甸之战就以中国远征军千难万险的撤退告终了。撤到印度的不足一万人,跟孙立人的新38师整编成驻印军,由史迪威指挥,准备日后的反攻。这时候心情最凄凉的恐怕要算杜聿明了。他跟所有撤到印度去的官兵们一样,发誓一定要用日寇的血来祭奠死在异国他乡的弟兄们。可是重庆有令,让他回国述职。这就意味着今后他不能指挥缅甸作战了。临走前杜聿明把手枪交给廖耀湘师长,说好好练兵,反攻缅甸,报仇雪恨的事就拜托你了。离开印度之前杜聿明更是在几千官兵面前泣不成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对不起死难的弟兄们。野人山里那么多咱们弟兄的遗骨,就托付给你们了。回到重庆后,杜聿明坐了半年冷板凳。后来升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坐镇昆明。

记者:这个是不是当时远征军过野人山的?

滇西抗战博物馆负责人王达三:对,指北针。因为那时山路茫茫,到处都是一片片的原始森林,所以必须要有这样的工具。这些个帽徽,都是在缅甸的野人山附近收来的。保山市政府领导重返野人山的时候,看到这个他们为之震撼。当时这个是一捧一捧的。你看这都是不同的帽徽,不同的帽徽就是不同的部队,每一个后面就是一个士兵,每一个后面就是一个牺牲的士兵,就是一个故事。

记者:这个大概是什么时候收集回来的?

王达三:这个应该说整个收集是陆陆续续的,有个二十多年的历史。

杨伯方最终活着走出一野人山,来到了印度。因为得了疟疾住院,他没有再跟上部队。后来他在印度结识了华侨姑娘李秀清,两人结婚后来到缅甸。夫妇俩一直在当地从事中文教育。六十多年过去了,杨伯方从一个中国士兵变成缅甸华侨,但是野人山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烙印,永远抹不掉,始终伴其一生。

杨伯方:一到下雨天,外边那雨水打着滴答滴答地下雨,无形中就会想到山里面那些情况。想到当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在那窝棚里面顶风冒雨,也会想到在那里,看到很多弟兄们倒下去。这个是经常的,也会想到这些。

主持人:关于野人山中国官兵的遗骸,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十年之后一个缅甸克饮邦的军官,领着部队进到那片地方去打游击队。进了之后绕来绕去,他们迷路了。迷路了呢就想找一个山洞歇会儿。正看见一个洞,洞口被很多藤条密密地遮蔽着。他们砍开这些枝条进去一看,全呆了。满满一洞都是白骨。而且他们还见到许多生锈的步枪,国民党军的钢盔。后来这个故事传到留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那里,他们一琢磨,肯定是六十三年前走进野人山的中国官兵。当时也许是下大雨,他们想到洞子里避一避。可这野人山的山洞里往往都有瘴气,再加上他们已经累到了极点,饿到了极点,所以坐下去再也起不来,就这样整队给困死在山洞里。这个传说中的山洞,很多人到今天还在找,但是至今还没找到。远征军在缅甸大溃败之后,日军不但没停止反而更加加快了进攻的步伐。日军精锐56师团就在攻下腊戌之后,直接用在腊戌火车站缴获的美国汽车运载步兵,沿着滇缅公路一路快速向中国境内推进。当时一路败退下来的中国军队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沿着这个滇缅公路,一路上尽是从缅甸溃散回来的散兵游勇,还有华侨难民们。这日军一路长驱直入,推进的速度之快,推进的过程之顺利,不但出乎中国人的意料,连日本人都没想到,都超出了他们自己的估计。这下日军信心百倍。他们相信没有任何人能阻挡他们前进了。横亘在日军面前的障碍只有一个:怒江天险。1942年5月初,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一幕就在怒江上的惠通桥上演了。

蜿蜒在横断山脉间的怒江,曾被美国人形容为一条愤怒咆哮的江河,而横跨在江面上的惠通桥是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越过这里就意味着可以沿着公路一直走到昆明。

在江边开店的潘婆婆今年80岁。当年姐夫是负责修桥的国民党工兵部队的营长。她跟随姐姐姐夫来到惠通桥边,后来就一直生活在这里。1942年5月5日,她像往常一样正在帮姐姐带孩子,没想到桥那边出事了。

潘婆婆:这个就是惠通桥。

记者:现在不用了吧?

潘婆婆:现在不用了,那边水泥桥修起来,这边就不用了。

记者:这个桥还是挺大的。

潘婆婆:用那个铁板搭在上面,这儿再上紧,车就可以过了。

记者:以前车都从这儿过吗?

潘婆婆:车子可以过的,这个是吊桥。

记者:炸桥那天是什么情况您还记得吗?

潘婆婆:记得的,就是飞机来炸垮以后,修起来后,日本人就心动了。

记者:日本人也想修桥过来嘛?

潘婆婆:过来三车呢。死在上面马鹿塘、大坪子这些地方,死得很多,有三车。那会儿就是不知道是日本兵还是中国兵。

其实那天发生的事没有哪一个亲身经历的人能完全说得清楚。不过潘婆婆说到的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大家分不清哪些是日本兵。当时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惠通桥上既偶然又必然的一幕。进入5月,每天溃败过来的部队和难民让守桥部队感到形势越来越不妙。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将军从畹町撤往昆明,途经惠通桥,给大桥在留下一队宪兵和工兵。马将军授权宪兵队长张祖武接管大桥,一旦情况紧急立即炸桥。

5月4日,形势更趋紧张。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日军的坦克已经开进了边境的芒市,张祖武命令工兵提前在桥上装好炸药,宪兵把守桥头,严防日本便衣混过桥来,他自己也亲自坐镇桥头检查过桥行人。

6时左右,一辆卡车从保山开到桥头,想要与人流逆行过桥。宪兵不许,命令其返回。车主出言不逊,与宪兵当场争执扭打起来。在一片混乱中大桥被阻塞住了。张祖武以妨碍执行军务罪,将车主拖到江边枪毙。没想到这枪声却惊动了日本人。

原来化装成难民混在人群中的日军已经来到桥头。他们突然听到一阵枪声,以为中国士兵发现了他们。于是日军从衣服里掏出枪来就打。中国士兵这才发现日本人已经冲到了桥上。眼看阻挡不住日军过桥,张祖武急忙命令工兵点燃了导火索。日军一看情况不妙,不顾一切地往桥这头冲来。但是这一回日本人晚了一步。大桥轰的一声在人们眼前消失了。不久以后,日军大部队赶到江边,他们一面用大炮向河对岸的中国车队和难民猛轰,一面想尽办法渡江。

潘婆婆:坦克车,日本人的坦克车,他们用两三排的坦克车来想停住江水,但停不住。这条江里有多少武器多少枪,有多少车。那些坦克车往里面轰地推下去来停这个江水,停不住。当年日本人要是过来的话,要是没有国民党兵的话就不行了。那全部都要成了日本的地方了。

后来中国军队第36师赶到江边,在飞虎队空中袭击的支援下,将一批批试图过江的日军逼回对岸,这才稳住了局势。日本人眼睁睁看着奇迹从他们面前消失,只好把仇恨和怒火发汇在尚未过江的老百姓身上。一连几天,西岸枪声不断。日军滥杀了数千名中国难民和百姓。日本人在1942年胜利的妄想在怒江西岸破灭了。

后来其他中国军队又陆续赶来,在东岸严密布防,日军才打消了渡江的企图。中日两国军队在两岸形成对峙局面怒江西岸的腾冲、龙陵等地区落入日军之手,从此生灵涂炭,百姓游离失所,直到两年后中国远征军开始大反攻。

主持人:今天我们也可以假想一下,假如当初日军过了怒江,一切将会怎样?听说远征军有位军事顾问团团长林蔚,一说起这事就后怕得不得了。他说幸亏保山保住了,要不然老头子要搬家,我的脑袋也要搬家。他说这老头子就是蒋介石,老头子搬家就是迁都。虽说后来证实,打到怒江边的只是日军的小股部队,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能那么快就从缅甸打到中国的后门口。他们自己都没准备好。可是毕竟阻挡日军的怒江在那个时刻,也许就是大后方和重庆政府最后的心理防线。

至此,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滇缅公路完全被切断了。1942年5月,史迪威将军在缅甸的败退途中度过了他60岁的生日。5月20日,在印度边城英帕尔,他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史迪威在会上说,我们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这是盟军,也是我个人的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才能重新返回缅甸。请记住我的话,我们一定要胜利地重返缅甸!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