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0/巴菲特会步马多夫后尘吗

《IT经理世界》杂志

迷信神话是一种危险的心理陷阱,投资者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些“投资之神”,才不会让自己陷入“马多夫危机”。

许扬帆/文

巴菲特,这位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股市“老神仙”,正面对着“二战后最糟糕的局面”。

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A股股价在2007年12月达到历史高点——14.16万美元/股,目前已经从这一高位下跌40%。

巴菲特在2008年不断抄底,目前已经累计花费超过300亿美元用于购买各类证券资产。但是随着危机的不断加重,这些投资不断被套。2008年9月30日以来,伯克希尔公司重仓持有的6支股票已经缩水超过160亿美元。这位78岁高龄的股神在其从业50多年的历史中也许未曾遭遇过如此的挫折。

在此期间,堪与巴菲特比肩的另外一个股市“老神仙”,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马多夫的庞氏骗局被揭露,一个延续了20多年的投资神话就此破灭。

马多夫对客户宣称其基金在19801990年间的年回报率为22.6%,是同期道琼斯指数年平均涨幅的两倍。《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纽马克认为,马多夫案被曝光是件好事,它可以提醒投资者记住,不败神话并不存在,长期来看,“没有人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数的收益”。

但巴菲特的投资神话却依然在续写着,19652006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年均增长率高达21.4%,累计增长361156%;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0.4%,累计增长幅仅为6479%。

毫无疑问,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但是迷信巴菲特和迷信马多夫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同样的风险:深圳一个投资人通过国泰君安香港公司购入了伯克希尔·哈撒韦B类股,买入价格是每股4400美元,但是现在伯克希尔B股的价格是2871美元(2月5日收盘价)。分析师预计将于2月底发布的伯克希尔年报将很不乐观,甚至可能会总体亏损,届时其股价还会大幅下跌。

巴菲特VS马多夫

马多夫的证券公司在过去16年中被心存怀疑的美国监管机构调查过不下8次,但是最终都不了了之。现在,尽管有调查人员认为这起规模达50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马多夫1960年就开始从事投资,投资于马多夫的上千家投资机构和个人(其中有很多有头有脸的企业家),不可能被其成功地蒙蔽几十年而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马多夫的投资策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有效的,至少能够维持表面的稳定增长,但是2008年以来的美股暴跌,让马多夫维持了20年的增长神话终于难于维系,但是马多夫无法接受自己苦心缔造的神话就此破灭,于是铤而走险玩起了诈骗游戏。

马多夫案后,有华尔街人士总结说,如果哪个经纪人信誓旦旦担保投资业绩,夸耀自己光彩眩目的过往纪录,以鼓动你大笔投资的话,那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庞氏骗局的法门就在于维持稳定的业绩数字以避免赎回。

而早年的巴菲特也因为其投资风格过于神秘,业绩回报过于稳定而遭怀疑。“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旁氏骗子。”巴菲特自己也这么说。

巴菲特的行事风格和马多夫的确有相似之处:完全控制资金;不会向投资人解释关于投资的信息;每年公布和总结一次投资业绩,投资人只能在每年的12月31日追加投资或者撤资;基金业绩非常稳定,且从来都不分红。马多夫也是如此,他独自在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办公,20年来外界对他的投资细节无从知晓。

马多夫和巴菲特的运作,本质上都是基于他们多年积累的信誉。在案发前几年,经常有媒体报道犹太裔有钱人投资于马多夫的故事,马多夫自己也是知名的犹太慈善家,而很多投资人其实也不是直接投资于马多夫,而是投资于他管理的15个避险基金之一,这些避险基金都是由知名的大型金融机构发行的,有着额外的信誉担保。

现在,马多夫已经在接受自己的错误和谎言带来的惩罚。设想一下,如果市况一直良好,马多夫的投资神话兴许还能维持几年直到其退休,但是无奈时运不佳,从华尔街的标志性人物滑落到一个骗子,可能仅在“一念之差”。

80岁对于巴菲特而言也许是一个最好的职业终结年龄,如果这最后2年能够一如既往保持良好的业绩然后功成身退,则巴菲特的一生几近完美,但是目前的股灾会让巴菲特如愿以偿吗?巴菲特会成为“马多夫第二”吗?

成败关键也许取决于巴菲特对待错误的态度。

能否面对错误

从长期来看,阶段性的投资“被套”也许并不能证明为真正的失败。时间是最有力的武器,作为价值投资者,长期收益总是能够证明巴菲特独具眼光。

但正像其投资纺织行业和投资所罗门兄弟公司等案例所显示的,巴菲特也经常犯一些决策上的真正错误。而且要让股神去正确地面对错误,也并非易事,在巴菲特过往所经历的挫折和失败之中,有时他能够坦然面对,有时也并非如此。

在美国纺织业大量外迁,大批美国纺织厂因为成本高企而纷纷倒闭的时候,伯克希尔公司依然坚守利润微薄的纺织业,直到这块鸡肋已经对伯克希尔形成巨大的威胁。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解释了自己迟迟不退出纺织业的原因,如该公司为当地非常重要的雇主,管理当局坦诚面对困境并努力解决问题,工人们面对困境极力配合,尚能产生稳定现金收入处置纺织业上的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延误了其向保险业转型的时机。

在另外一个惊险的投资——入股所罗门兄弟公司——案例之中,巴菲特的错误几乎让这笔7亿美元的投资损失殆尽。1987年9月,内部出现危机的所罗门兄弟公司为了避免被竞争对手敌意收购,董事长古特弗洛因德邀巴菲特施以援手,于是巴菲特出资7亿美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表面上这是一桩很合算的买卖,9%年利率的可转换优先股,巴菲特可以在1996年以前的任何一个时刻以38美元的价格转换成公司普通股,唯一的风险,就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破产——当时看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所罗门兄弟公司之所以遭遇恶意收购,正是因为自身正在遭遇严重的危机。由于激烈的内斗,古特弗洛因德清洗了公司最赚钱的部门——抵押债券部。内斗也使得很多明星交易员纷纷投奔竞争对手,所罗门兄弟公司的相关业务因此一落千丈。作为一个以人才作为核心的债券承销公司而言,骨干人员的大规模出走,无疑是公司价值迅速递减并走向衰败的标志性特征,而巴菲特就是在这个由盛而衰的拐点上入股所罗门的。

很快,这些投资陷入了最大的危险之中——所罗门兄弟公司因为在美国国债投标中的欺诈行为而被立案调查,其国债承销的资格有可能被就此取缔,公司由此滑向了破产边缘。为了挽救这笔投资,巴菲特无奈之中只有“输出管理”,亲自出马担任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临时董事长,介入日常运营。几经努力,巴菲特才将其从危机之中拉回来,并在1997年成功将所罗门卖给了花旗银行。

巴菲特对这笔投资案的反思并不多。从诸多资料中可以发现,古特弗洛因德不仅在管理能力上有着严重缺陷,而且其人品也明显存在问题,对于葬送所罗门兄弟公司债券之王的市场地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巴菲特在其给股东的信中,一直认为古特弗洛因德是美国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之一。

同样被巴菲特赞不绝口的还有伯克希尔旗下的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前任CEO布兰登,他曾是巴菲特的继承人选之一。

但是在2008年2月,布兰登却因为卷入一桩欺诈案被迫辞职。此前,通用再保险公司被指控和美国国际集团(AIG)进行虚假交易,从而不当地粉饰了AIG的盈利,推高它的股价,4位公司高管因此获罪。

尽管该诉讼案并未提及巴菲特,但通用再保险公司前任CFO伊丽莎白·蒙拉德的辩护律师证明巴菲特与本案有巨大关联。他说,“如果没有巴菲特的同意,这桩交易是根本不可能做下去。”现在,外界广泛认可的观点是,巴菲特知道这件事情,但并不清楚详情,也未曾卷入其中,更不了解这桩交易的违法性。但是即便此案以布兰登辞职为最终界限,巴菲特也始终未予正面回应。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容易被骗,有环境、认知、性格、情绪4个方面的原因。环境引发的趋势是“非理性繁荣”和“投资泡沫回馈机制”的基础,当周围的朋友投资赚大钱的时候,你自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错过这个投资机会真可惜”的焦虑心情。从认知角度看,聪明人一般有很好的认知结构,但却不一定在每个日常决定中都会保持理性。一些人缺乏财务知识,也懒得去补救,于是就在财务问题上过度依赖专业的财务顾问,相信他们的判断与建议。有时候性格是最大的陷阱,人们容易过分信任别人。另外,几乎所有骗局都在利用刺激、贪婪等情绪产生的效果。

对“股神”宗教般地顶礼膜拜是危险的,因为即使是最优秀投资者也会犯错。比较合理的方式是采取怀疑的态度,分辨何时应该信任,何时不该信任。

Leave a Comment